熱帶氣旋140個名字10個來自中國內地
海葵、電母、風神……這些都是今年生成的熱帶氣旋名字。生成於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熱帶氣旋有著一份命名表,共140個名字,其中10個由中國內地提供。而今年排在15號「布拉萬」後面的則是由中國澳門提供的「珍珠」。
命名原則
■英文名字不超過9個字母、容易發音。
■名字在各成員國語言中沒有不好的意義。
■不是商業機構的名字。
■熱帶氣旋在整個「生命」中保持名字不變。
廣東人對熱帶氣旋並不陌生。根據定義,熱帶氣旋是生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具有有組織的對流和確定的氣旋性環流的非鋒面性的天氣尺度的渦旋統稱,它包括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並不是所有的氣旋都叫「颱風」。
「熱帶氣旋,民間約定俗成叫颱風,大家也都習慣了。但要注意的是,等級意味著不同程度的防禦標準,所以大家還是要留意氣象部門嚴謹的說法。」一位資深天氣預報員對記者說。
以今年生成的熱帶氣旋為例,第1號「帕卡」登陸時僅僅是熱帶風暴的級別,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只有9級,而第15號「布拉萬」風力一度達到16級,屬於超強颱風。
命名表共140個名字
那麼熱帶氣旋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氣旋,因此通過命名來進行區分的做法早已有之。氣象專家告訴記者,目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命名表從2000年1月1日開始執行。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來自柬埔寨、朝鮮、馬來西亞等14個成員,每個成員提供10個名字。命名表按順序命名,循環使用。
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東京颱風中心負責在給達到熱帶風暴及其以上強度的熱帶氣旋編號命名,標準是颱風委員會確定的命名表。
不少名字來自自然界
記者發現,在命名表的140個名字中,有不少都是來自自然界。早在3月29日就生成的今年第1號熱帶風暴「帕卡」是由寮國提供的名字,意思為「生長在湄公河下遊的一種淡水魚」。緊隨其後的第2號是「珊瑚」,是由中國澳門提供的名字。排在後面的「瑪娃」、「古超」、「杜蘇芮」、「卡努」、「蘇拉」等等也都是來自於大自然的名字,意思分別是「玫瑰花」、「一種香料」、「猛禽」、「菠蘿蜜」、「罕有的珍貴動物」。
目前為止,今年獲得編號和命名的熱帶氣旋已有15個,15號「布拉萬」後面的是由中國澳門提供的「珍珠」,後面還有「傑拉華」、「艾雲尼」等等。如果今年獲得命名的氣旋達到常年平均27個的水平,最後一個將會是由中國香港提供的「珊珊」。
中國內地提名 五個來自神話
命名表中,由中國內地提供的10個名字分別是玉兔、悟空、杜鵑、海葵、海神、電母、風神、海馬、海燕和海棠。
「破壞之王」會被除名
氣象專家告訴記者,對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熱帶氣旋,颱風委員會成員可以申請將該熱帶氣旋使用的名字從命名列表中刪去,這個名字就會成為某個災害特別嚴重的熱帶氣旋專有命名。
每年,颱風委員會都審議颱風命名表,用新的命名代替已刪去的命名,新名字由提供國增補。如2006年的「碧利斯」(Bilis)和「桑美」(Saomai),因為在所經之處造成重大損失,就分別被「馬力斯」 Maliksi和「山神」 SonTinh取代。本月初登陸浙江的強颱風「海葵」就是颱風「龍王」的「轉世」,這兩個名字都由中國內地提供。
颱風相關消息:
2012年15號颱風布拉萬最新路徑一覽(持續更新)
2012年15號颱風布拉萬最新消息(持續更新)
手機訪問 廣州本地寶首頁
本地寶鄭重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地寶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地寶對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網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