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福建物構所鄭慶東團隊《Angew》:高效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設計新策略:無sp3碳橋梯形稠環體系分子的聚集調控

2020-09-22 高分子科學前沿

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具有合成簡單、能級和帶隙易調節以及形貌穩定性好等優點,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眾多具有不同結構類型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中,以acceptor-donor-acceptor (A-D-A)為骨架構型的小分子受體材料的研究最為廣泛。近5年來,得益於人們對A-D-A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開發,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取得了持續突破。在A-D-A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設計中,通常需要引入sp3雜化的橋碳原子,這是因為通過在橋碳原子上鍵接烷基側鏈(或芳香烷基側鏈)能夠有效減少材料分子的過度聚集、增加材料的溶解性,並改善其與給體材料的共混性。然而,這些伸展到p共軛骨架平面外的側鏈不可避免地破壞了受體材料分子間的緊密p-p堆積,這不利於其遷移率和光伏性能的進一步提升。使用氮原子替換梯形稠環單元上橋碳原子的策略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不同於呈四面體構型的sp3雜化碳原子,sp2雜化的氮原子呈平面構型,由於連接在氮原子上的側鏈與梯形稠環處於同一平面內,因此能夠減少側鏈對受體材料分子間p-p相互作用的幹擾,從而提高其載流子傳輸性能。此外,與碳原子相比,氮原子上的孤對電子還有助於增強分子內電荷轉移、拓寬受體材料的吸收光譜範圍。雖然含氮橋梯形稠環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具有諸多優點,但該類材料較大的剛性平面結構使其具有強烈的過度聚集傾向,因此獲得具有適當帶隙和聚集狀態的含sp2氮橋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是個重要挑戰。

最近,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鄭慶東研究員團隊採用sp2氮橋發展了一類新型含梯形稠環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M8和M34(如圖1),通過在稠環骨架上2個的相鄰位置(氮位和氧位)鍵接兩條具有適當的空間位阻的烷基側鏈,從而實現了對受體材料分子過度聚集的抑制;同時研究了該類梯形稠環核的芳香性對最終受體材料的吸收、能級、分子堆積以及光伏等性能的影響。

圖1、M34和M8的化學結構。

理論計算結果表明,將梯形稠環的呋喃環變為共振能更大的噻吩環時(67 vs121 KJ/mol),能夠增加梯形稠環單元的芳香性穩定化能(即更大的芳香性指數)。因此,與M8相比,M34的吸收光譜藍移了56 nm,同時HOMO能級下移了0.11 eV,而LUMO能級幾乎不變(圖2)。

圖2、(a)M34和M8在溶液和薄膜態下的吸收光譜;(b)M34和M8循環伏安曲線;(c)器件所用到材料的能級圖。

儘管兩個受體材料分子在其純膜中採用相同的「face-on」取向排列,但與給體聚合物共混後,相應的混合膜卻表現出不同分子取向行為。基於M34的混合膜仍然傾向於「face-on」取向,但在基於M8的混合膜中卻出現了部分「Edge-on」取向的分子排列(圖3),進而導致PM6:M8的混合膜的電子遷移率比PM6:M34的混合膜低了4倍。

圖3、純受體材料薄膜以及相應BHJ混合膜的GIWAXS圖。

以聚合物PM6為給體材料,製備了基於M8和M34受體材料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結果表明:M34器件表現出更好的光伏性能,其能量轉換效率(PCE)達到了15.24%,而M8器件的PCE僅為4.21%(圖4)。在該項研究工作中,作者成功實現了具有適當帶隙和聚集狀態的含sp2雜化氮橋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並展示了梯形稠環的芳香性對帶隙、能級、分子取向、電荷傳輸及光伏性能的影響,為發展新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提供一條新的分子設計策略。

圖4、(a)J-V曲線;(b)PCE統計分布圖;(c)量子效率。

該成果近期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馬雲龍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鄭慶東研究員為文章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為通訊單位。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

文章信息:

Ladder-Type Heteroheptacenes with Different Heterocycles for NonfullereneAcceptors, Yunlong Ma, Dongdong Cai, Shuo Wan, Pengsong Wang, Jinyun Wang andQingdong Zheng*, 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07907.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7907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獲得新進展
    導讀:最近,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鄭慶東研究員團隊發展了一類共軛骨架上無sp3碳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體系,並提出利用「鄰位側鏈」的位阻效應來抑制受體材料分子的過度聚集。
  • 福建物構所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獲進展
    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具有合成簡便、能級和帶隙更易調節以及形貌穩定性好等優點,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幾種不同類型的受體材料中,以acceptor-donor-acceptor(A-D-A)為骨架構型的小分子受體材料的研究較為廣泛。
  • 我國科學家研製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
    目前,A-D-A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大多需要有sp3雜化的橋碳原子,這是因為通過橋碳原子上的烷基側鏈(A-D-A受體材料的分子結構及其光伏性能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鄭慶東團隊發展了一類
  • 南科大何鳳團隊合成非富勒烯三維網絡結構的高效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何鳳課題組在能源領域頂級期刊Joul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介紹了團隊合成的一種定位三氟甲基取代的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受體材料,該材料可通過H/J聚集的協同作用形成具有更多電子跳躍傳輸結點的三維網絡結構,可極大改善電荷在分子間的傳輸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JACS發文提出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分子設計...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通過單邊延展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CS, DOI: 10.1021.jacs.9b08988)。
  •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JACS發文揭示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了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中起始原料的微小差異引發的「蝴蝶效應」,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分子構建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m.Chem.Soc.,DOI:10.1021/jacs.0c09800)。
  • 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新進展!北大進一步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側鏈和端基同時氟化策略設計併合成了具有三維堆積和激子/電荷傳輸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相關工作發表在《先進材料
  • ...佔肖衛課題組在JACS發文揭示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中的蝴蝶效應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了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中起始原料的微小差異引發的「蝴蝶效應」,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分子構建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m.Chem.Soc.,DOI:10.1021/jacs.0c09800)。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年,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在化學和材料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和《先進材料》發表了4篇論文。有機光伏材料可分為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過去的幾年裡,有機太陽能電池電子給體材料已取得重大突破,無論是高分子還是小分子電子給體與富勒烯類電子受體共混製備的單結電池效率均超過11%。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發展三維激子和電荷傳輸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側鏈和端基同時氟化策略設計併合成了具有三維堆積和激子/電荷傳輸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相關工作發表在《先進材料》上(Adv. Mater., DOI: 10.1002/adma.202000645)。
  • 北京大學: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獲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通過單邊延展合成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JACS, DOI: 10.1021.jacs.9b08988)。
  • .| 當富勒烯遇到納米石墨烯,富勒-萊啉:一種跨維度的合成分子碳
    清華大學王朝暉教授等發展了一種新型的跨維度分子碳材料體系,首次實現了球形的富勒烯分子與具有椅式和鋸齒形邊緣結構的萊啉單元的雜化,所得的富勒-萊啉具有可調的電子結構和組裝結構。 分子碳材料作為材料界的璀璨明珠,具有優異的電學、光學、磁學等性能,在能源、環境、電子、生物等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潛力。
  • 基於噻吩並噻吩擴展共軛策略的C3h對稱核的星形稠環電子受體
    與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相比,非富勒烯受體具有能級可調、可見光和近紅外吸收強、與給體相容性好等優點,在體異質結(BHJ)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噻吩並噻吩(TT)單元是構建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高性能稠環電子受體(FREAs)的經典單元。
  • 南科大何鳳團隊在三維網絡受體上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基於BTIC-2Br-γ體系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獲得16.52%的光電轉化效率,這是目前溴取代非富勒小分子材料的最高轉換效率之一。研究結果表明,溴原子取代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製備高性能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的方法。上述成果發表在中國化學會旗艦期刊CCS Chemistry上, 該工作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王歡,研究助理教授韓亮和研究生畢業生劉濤,以及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後周家東,通訊作者為何鳳。
  • 科學網—新分子「派」出大本事
    在π鍵中,不同原子的電子云以「肩並肩」的方式排列重疊,原本束縛在某一個原子周圍的電子,能夠在形成化學鍵的兩個原子間移動。 更令化學家驚奇的是,在一些有機分子中,電子能夠在多個原子間自由「奔跑」,帶有這類π鍵的分子被稱為π—共軛分子。早在20世紀初,美國化學家鮑林就提出共振、雜化等概念,並對這類π鍵進行了深入思考,從此π—共軛分子進入科學家的視野。
  • 中國科學院大學黃輝教授在基於非稠環電子受體的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隨著稠環電子受體設計理念的提出,一系列高效率受體材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最高效率已超過18%。然而這類材料的合成路線一般較為複雜,總產率較低。為了增強分子內部的共平面性,這類材料的設計通常要考慮引入分子內弱相互作用力,即非共價「構象鎖」(Noncovalent conformational locks)。這一概念最早由黃輝教授與美國西北大學的Tobin Marks教授等人提出(J.
  • Y18:調節非富勒烯受體的缺電子核心得到超17%單節有機太陽能電池
    在開發高性能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方面,尋找有效的分子設計策略以實現高效的電荷產生和較小的能量損耗是長期存在的挑戰。最近,中南大學鄒應萍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的李永舫教授聯合報導了Y系列非富勒烯受體,它具有缺電子稠環核結構(典型的Y6),這為實現高外部量子效率(~ 80%)同時保持低能量損失(~ 0.57 eV)打開了新的大門。
  • 吸收波長近1000 nm新型非富勒烯受體小分子用於提高OSCs性能
    非富勒烯受體(NFA)在有機太陽能電池(OSC)應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絕大多數NFA吸收光的波長僅處於600-900 nm之間,從而阻止了短路電流密度(Jsc)的進一步提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香港城市大學Alex K-Y Jen教授團隊近日通過將弱吸電子的苯並三唑(Bz)和強給電子的硒基分子結合在一起,設計了新型稠環π核BzS。研究人員還改造了Bz部分上N-烷基鏈的長度以調節分子形態,得到了另外兩個NFA :mBzS-4F和EHBzS-4F。
  • 福建物構所導電MOF實現高效CO2電化學甲烷化
    如何設計高效的催化劑實現從CO2到CH4的高選擇性轉化是一個挑戰。近日,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曹榮和黃遠標團隊,和柴國良研究員合作,在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科院青促會優秀會員項目資助下,在含有周期性排列的Cu-O4結點的導電Cu-MOF上通過電還原處理,成功在導電MOF基底上原位構築了均勻分布的單一類型的Cu2O(111)量子點,並通過釋放的羥基穩定中間體,從而實現了將
  • 用「超快相機」,南大團隊「揭秘」塑料材料光電轉換過程
    由於利用晶矽等無機半導體的傳統光伏造價昂貴,科學家們逐步把目光轉向了有機材料太陽能電池領域。   如何實現更高的光電轉化效率,設計製備新的有機光電材料,需要弄清楚發電的微觀過程。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揭示了高效有機光伏材料光電轉換過程的新機制,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