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蘭忠 劉文俊
仲夏六月,在位於「一帶一路」大通道關鍵節點的格爾木至庫爾勒鐵路建設工地,從青藏鐵路一期到青藏鐵路二期,從西格二線應急工程到關角隧道病害整治,從格拉段擴能改造到拉日鐵路,從格敦鐵路到格庫鐵路,紮根青藏高原60載,八上「生命禁區」,中鐵二十一局近千名建設者,在向格庫鐵路青海段最後「一公裡」發起衝刺,誓為建設「大漠新絲路」,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標準是武器 管理、作業標準化
格庫鐵路地理位置獨特。東部連接川藏鐵路、青藏鐵路,從西寧、蘭州進入隴海鐵路;西部連接第二亞歐大陸橋出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口岸,不僅是新疆出疆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國通往中亞、西亞、歐洲的陸路運輸的大通道。
中鐵二十一局承擔施工任務的格庫鐵路二標70公裡區段,風沙大、溼地長、蚊子多。從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5月,幾乎每天都會颳風,其中8級大風全年有15至42天。如何保證格庫鐵路後期運營安全、前期的施工質量,尤其是42公裡的路基軟基處理至關重要。
2014年上場伊始,項目部就率先提出了「管理標準化、作業標準化」目標。首推的「首件驗收制」,不管是漿砌片石、骨架護坡,還是混凝土預製塊、坡面護坡,只要施工就有標準,只要管理就落實標準,項目部打造的「樣板段」在全線10家施工單位推廣後,受到廣泛好評。
「質量終身制」是要求,也是紅線。第一道工序不合格絕不允許到第二道工序。格庫鐵路二標70公裡區段每道工序實行的專門檢、交接檢、互相檢的「三檢制」,均是一次達標,《青藏高原飽和鹽漬粉土區水泥攪拌樁與耐久性技術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證明。
為了減少施工對溼地、草皮的破壞,保護本就脆弱的生態,施工便道儘量做到永臨結合,利用路基護道作為施工便道,僅此一項就減少臨時用地480畝。
工期是命令 全員參與保進度
按照規劃,格庫鐵路建設工期為五年,建設1000多公裡的鐵道線,如此長的建設工期在內地很少見。在高原,長期缺氧、環境惡劣,可是,在建設者們的心裡,他們多麼渴望早日把這條客貨兼顧、造福西部發展的經濟線、幸福線、團結線快速建成。
投入風沙防護「殲滅戰」的尕藏多吉,帶領43名農民工,創了一天最多栽鋪盧葦杆方格7000多平米的新紀錄。他告訴記者,只要盧葦杆供應充足,保證6月25日前完成分配任務。
「道路相通,百業方興。」為了趕進度,尕藏多吉每天對出勤的勞務人員當天結帳,女工每天160元,男工每天200元,為了節省時間,在施工區段的線路一側就近搭建了宿營帳篷。他說,格庫鐵路早日開通,今後出門打工就方便了,過去格爾木到庫爾勒26個小時的車程,以後12個小時就能到達。
為了把自然條件對工期造成滯後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幾年來,項目部20多名年輕職工的婚姻大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在春節放假期間。
創新是效率 保質保量節成本
由中鐵二十一局承建的新建鐵路格庫(青海段)工程,新建車站1處,大橋626.88延長米/3座,中橋675.17延長米/11座,小橋44.82延長米/3座,涵洞2002.64橫延米/154座。
在全長70多公裡的施工區段,有42公裡處於沼澤溼地區段,為了減少溼地環境對混凝土的腐蝕,保證鋼鐵大動脈的絕對安全,面對青藏高原地下水豐富、含鹽量高的特點,經過持續不斷的科技攻關,通過對水泥的品種和摻和料的對比分析,又經過100多次的反覆試驗,最終確定了較為經濟的水泥攪拌樁配合比,較好地解決了這一施工難題,目前已有《用於高含水量水泥土的三軸試驗試模裝置》《可固定標準混凝土試塊和測定溶液PH值的養護箱》《一種能夠調節壓強的土壤腐蝕試驗裝置》三項成果分獲國家實用型專利。
面對大面積的風沙防護交立式沙障基礎開挖工程,通過技術革新,用拖拉機改造的螺旋鑽進行開挖,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近期衝刺階段的固沙草方格施工中,因地下有很硬的鹽殼,施工隊就因地制宜,發明了開槽機,通過技術創新,一天一臺機械可開挖13000平方米,既節約了成本又提高了工效。
為了不影響野生動物的生活和遷徙,對於穿越自然保護區的鐵路線,儘可能採取繞避和修建下方通道的方案。在項目部承擔施工的153座涵洞施工中,運距長、成本高,負責技術計劃工作的李永明就想方設法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在瀝青混凝土防護層施工時,採用移動式拌和機在現場自拌混凝土,不僅保證了質量,還節約了成本。
「每一條成功之路,都是充滿坎坷的,只有那些堅信自己目標,不斷努力、不斷奮鬥的人,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這是中鐵二十一局格庫鐵路項目經理王江為張貼在牆壁上的座右銘,也是參建團隊無私奉獻的宣言書。(本文圖片由中鐵二十一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