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2月,毛澤東、朱德、陳毅曾指揮紅四軍主力,在瑞金以北約30公裡的大柏地伏擊國民黨軍隊,使紅軍境況轉危為安。1933年,毛澤東同志再次來到大柏地,撫今追昔寫下了詞作《菩薩蠻·大柏地》,詞中「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一句便是回憶當時激烈的戰鬥,在村前牆壁上留下很多彈洞。請關注今日《中國國防報》的報導——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
■劉 波

大柏地戰鬥舊址 李澤民攝
「彈洞前村壁」中的「前村」今景 李澤民攝
1929年2月,毛澤東、朱德、陳毅曾指揮紅四軍主力,在瑞金以北約30公裡的大柏地伏擊國民黨軍隊,使紅軍境況轉危為安。1933年,毛澤東同志再次來到大柏地,撫今追昔寫下了詞作《菩薩蠻·大柏地》,詞中「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一句便是回憶當時激烈的戰鬥,在村前牆壁上留下很多彈洞。
1928年12月,國民黨「剿共」總司令何鍵,調集18個團共3萬兵力包圍井岡山。在危急情況下,1929年1月初,我黨召開「柏露會議」,決定紅四軍主力3600多人突進敵後方,迫使敵回援,以「圍魏救趙」解井岡山之圍。
1929年2月8日,紅四軍軍部抵達瑞金黃柏圩,通過翻閱搜集來的報紙,毛澤東同志確定尾追而來的敵人系劉士毅旅兩個團。他們近一個月來一直緊跟在紅軍後面,在幾次「交手」中均佔了「便宜」,兵驕將傲、武斷自大,早已不把紅軍放在眼裡。朱德軍長親自偵察地形,發現大柏地麻子坳一帶植被茂密、兩山夾一谷,中間只有一條小道縱貫南北,認為這裡利於伏擊。雖然紅軍各級指戰員十分疲勞,但普遍對離開井岡山以來遭敵一路追纏,恨得咬牙切齒,決意除之而後快,士氣可用。經過積極宣傳,大柏地當地群眾逐漸理解支持紅軍,給養得到補充。驕兵必敗、地勢有利、機不可失,毛澤東和朱德遂達成在此伏擊敵人的共識。
大柏地戰鬥中,紅四軍本著「於我有利」的原則,適時借勢、造勢,以謀略戰勝敵人。伏擊戰鬥開始前,擔任誘敵任務的紅28團先頭分隊,按照既定預案佯裝敗退,同時把背包等物資扔在路上。敵軍見我軍「不堪一擊」,大喜過望,急於邀功請賞、爭先恐後冒進,進入我軍伏擊圈。
2月11日晨,伏擊戰鬥打響,紅軍將士向敵發起猛烈攻擊。毛澤東同志親自提槍衝鋒,極大振奮了士氣。在彈盡援絕之時,紅軍將士們用樹枝、石塊、空槍與敵肉搏,戰鬥之激烈前所未有。為把敵人分成兩段,嚴防敵裡外合兵,「整個紅軍的存亡就看隘口能不能鎖住」。奉命設卡守隘的紅28團營長蕭克、黨代表胡世儉立下軍令狀:「如果我們的隘口破了,那一定是敵人踩著我們全營的屍體走過去的!」正是憑著「犧牲全營也要用屍體把敵人擋在隘口之外」的精神氣概,紅軍最終守住隘口,擊潰敵人。
敵兩名主力團長被擒獲後,我軍官兵一邊迎敵應戰,一邊對敵展開心理戰,高喊:「你們的團長都已投誠,統統放下武器,否則格殺勿論!」繳獲敵旅長所配「白朗寧」手槍後,紅軍指戰員揮槍高呼:「劉士毅棄槍逃跑了,你們已群龍無首,只有繳械投降才是明智之舉!」勇猛的戰鬥作風、振奮的軍心士氣和強有力的宣傳攻勢,讓敵人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紛紛舉手投降。此役,我軍斃敵傷敵300餘人,俘虜800餘人,繳槍800餘支。
(作者系江西省瑞金市人武部政治委員)
責任編輯:杜汶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