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地帶: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中文版序

2021-01-20 生態家園

中文版序


進入21世紀20年代的第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正常社會活動規律,造成了全球恐慌。新型冠狀病毒來勢兇猛,不僅通過接觸實現人傳人,還通過空氣、實物傳染,對國家、家庭、個人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影響。為了防控疫情,各國停工停學,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遭遇的最大災難。就在我寫這篇序言的時候,尚不知道全球疫情如何收場。


疫情爆發有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內因即病毒來源問題,病毒是天然的還是人為的?這裡我們不去分析。我們來看看外因,人體免疫力下降與生態環境惡化是造成病毒大爆發的外在因素。一個很有意思的是,新冠病毒對發達國家打擊最大,以美國為甚,感染人群超過了130萬以上。美國的醫療條件全球最好,科學技術也最先進,擁有全球最多的的諾貝爾獎得主,為什麼在小小病毒面前無能無力呢?筆者的判斷是,他們民眾的免疫力是低下的,其下降的直接原因,是食物化學化造成的。「國家越發達,吃的越垃圾」(這裡的垃圾是垃圾食品的意思),我的這個判斷一直沒有勇氣在公開場合說。


為什麼以前我沒有在公開場合說,今天反而敢說了呢。因為今天,我讀到商務印書館正在編輯出版的《死亡區域: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一書的清樣,國外學者提供的證據更加印證了我的判斷。請讀者看看下面的幾段描述:


最後,我們在四棟工業風格的建築物前停了下來。這些建築一扇窗戶也沒有,每棟建築都關著 3 萬隻雞。接著,瓦茨把我們從正午眩目的陽光下帶入了雞舍塵土飛揚的昏暗之中。充滿氨臭味的刺鼻空氣立刻讓我有作嘔之感。我的眼睛適應黑暗後,旋即聚焦在了一張白色巨毯上—那實際上是無數隻一動不動的雞。走廊佔地 20000 平方英尺,兩端有巨型風扇在呼呼作響。這裡看似巨大,卻被擠得水洩不通。

......

這時,有些雞笨拙地跑了起來,撲騰著翅膀亂飛。看樣子, 它們很享受我們闖進「雞海」之中給它們闢出的這點空間。據瓦茨估算,每隻雞平均享有的地面不過一張標準打字紙的大小。諷刺的是, 它們在烤爐裡倒是能獲得更大的空間。


這就是溫室養殖,用豐盛的飼料將精心選育的速成雞種快速催肥的集約式農業。這些雞雖然個頭很大,發出的叫聲卻是從喉嚨根裡死亡區域發出那種尖銳的「唧唧」聲,聽起來就跟小雞仔一樣。實際上,它們還不到六周大,所以的確是小雞仔。只用短短幾周,這種雞就能從毛茸茸的復活節小雞長成它們祖先的怪誕翻版。


就連外表看來沒有明顯缺陷的雞也是一副隨時要倒的樣子,臃腫的身體搖搖晃晃,靠相比之下孱弱可憐的兩腿「釘」在汙濁不堪的幾釐米地面上。它們的眼睛就像淹沒於一片百色羽毛毯中的小黑點。


當我抱起一隻雞來端詳時,瓦茨問我:「在體重是正常標準兩倍的情況下,你能支撐多久呢?」這隻雞的胸前沒長羽毛,光禿禿的粉肉摸起來微微燙手。它「唧唧」叫喚了幾聲,眨眨眼睛。我把它放回地面,它就一瘸一拐地走開了。地上還有一隻死雞,糞便密布的地上一小團羽毛十分扎眼。

......

當天晚上,瓦茨、莉亞和我在皮卡車裡熄燈靜守,只待收雞隊到來。雞棚長長的波紋狀屋頂漸漸隱沒於夜色之中,裝飼料的巨型鐵罐有如踩高蹺的哨兵矗立在外。尺寸堪比家用熱水浴缸的巨型風扇旁,草地被吹得塵土飛揚,狂舞勁搖。這些風扇徹夜無休,正在為成千上萬隻雞降溫,好讓它們在生命的最後一程稍微涼爽一些。飛旋的葉片間,那片已經見慣的白色海洋若隱若現。

......


灰塵突然揚起,扇葉間的畫面立刻朦朧起來。一名收雞隊員用手電筒的燈光在雞群中揮舞,開始把它們往捕雞器的方向趕。剛剛還靜如止水的雞群頓時炸開了鍋,又是鼓翅,又是亂跑。


據說捕雞過程已經改進了不少,過去都是直接把雞塞進板條箱裡, 然後轟隆一聲關上門,連雞的頭夾在門裡也不管。瓦茨告訴我:「以前到處都能看見夾斷的雞腦袋。」那時他和捕雞人想必已經麻木了, 或者至少是迫不得已地默默接受。


如今,捕捉過程已經完全自動化了。捕雞器在漆黑的雞舍裡自主行駛,像收白菜一樣把雞掃進機身,然後用傳送帶送進板條箱。整箱整箱的雞在鉸接式貨車的後面堆得老高,隨後被運到屠宰場,等待宰殺、拔毛、去除內臟,用食品包裝紙裹好。


上述文字給人的感覺是恐怖、壓抑、噁心、憤怒、無語。要不是美國學者現場揭露,還以為上述描寫是造謠。其實,我們每天也在吃那種方式養殖出來的雞,且養殖環境之差,很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筆者以前在視頻上看到某國大型養雞場捕雞用大型吸塵器,正在吃食的雞都會被吸進去,還以為那是網友惡搞。今天讀到作者的描述,才知道那是真實發生的。


商家為了自身利益,一些做法非常隱蔽,你吃的洋快餐的雞肉,很可能是鴨肉,因為鴨肉更便宜,鴨子生長周期更短。我曾現場考察國內某大型養鴨企業,該企業號稱全球規模最大的,每年產6億隻肉鴨。在像圖書館書架的架子上,有五六層之多,鴨子在工業傳輸帶上「生活」。鴨子的任務就是吃,它們短短的一生,腳趾沒有踏過一片土地,沒有一次戲水的機會,也沒有曬過一次太陽。它們由專門的鴨料餵養,排洩物通過傳輸帶排放到鴨棚之外。鴨糞奇臭無比,趴滿了蒼蠅,這樣的鴨糞上到地裡,會傷害莊稼或蔬菜。對於這樣的做法,公司老總津津樂道告訴我,那是科技進步,提高了飼料轉化效益。我是聞著惡臭參觀完工廠化養鴨場的,至今一旦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還沒有食慾。


人類為什麼要採取近似變態的方式搞動物養殖呢?資本使然。在 「集中營」式的環境下,雞和鴨生病怎麼辦?只有依靠藥物。一隻肉雞養殖周期40~45天,長到體重5斤出籠,期間用藥花1.2元。其中經銷商利潤0.36元,技術員0.12元,藥廠大區經理0.05元,藥廠費用0.12元,實際每隻雞用藥0.55元。工廠化肉鴨養殖38~40天,體重長到6.5斤出籠,期間用藥1元,其中中間商0.35元,技術員0.1元,藥廠費用0.1元。鴨子喝水多,藥物「利用率」高達90%,每隻鴨子用藥0.45元。

    那就是說,工廠養殖的雞和鴨,每隻要消耗0.55元和0.45元的禽藥。在工廠化高密度養殖條件下,要保證雞和鴨的生長發育要求,這些基本的藥是必須吃的。而提供藥物的銷售商等所得的費用已超過雞和鴨本身的消耗。

    工業化養殖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與健康代價。有一次,我與某大型養鴨廠飼料供應商,聊重金屬汙染問題。我的問題是:「不往飼料裡面添加重金屬,工廠化養殖還有利潤嗎?」。他想了想,回答到:「快沒有了」。集約化、工廠化養鴨每隻淨利潤只有區區五六毛錢,其利潤看來是犧牲生態環境賺來的。至於隱形的人類健康成本,養殖場不會考慮。要是國家強制要求工廠化養殖企業,必須將糞便中的抗生素、重金屬、激素等處理乾淨了(肉中殘留的必須達到標準要求),才能開工養殖,估計能堅持下來的養殖場不多。

眾所周知,人類的食物是由那些自然界長期演化,並經過人類不斷培育的物種所提供的。最初的能量都來源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前提是農民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如果農民紛紛離開土地,傳統的勞作與養殖方式被現代農業技術和大機器所取代,即人越來越懶,而農業依然要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時,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景呢?這裡,全球最發達的美國已經給出了答案。

在美國,充足的食物供應、低廉的食物價格,似乎保證了經濟繁榮。然而,為生產嚴重偏離生態規律的低廉食物,美國人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從超市產品價籤上看不到的。這些代價包括,農民苦不堪言;環境遭受破壞;城市居民為健康買單;政府每年需預算出大筆經費補貼農場主。

過去70年來,美國工業化農業大幅擴張,大量化石燃料、化學藥品進入農業生態系統,而大量農民進入城市,美國人的吃飯問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如今在美國,僅以種養業為生的農民佔總人口的1.8%

 美國以耗費更少的勞動力成本,來耕種更大面積的農田,得益於規模經濟,得益於政府多種鼓勵措施和高額補貼。這些措施不斷強化,使那些作物品種單一化的大型農場更加受益。與此相伴的是,食品產業愈發集中起來。在美國中西部地區,目前有4家公司從數千家農戶那裡收集農作物,用於加工各類農產品。單一化的農業延長了「食物公裡」,美國中西部地區的糧食平均需要經過1518英裡路途,才能從生產者到達消費者手中。因為生產的糧食賣價過低,只有擴大規模才能夠保證效益,農民們面臨著「不擴產、就出局」的痛苦選擇。

美國農業由於缺少勞動力,只有依靠農藥、化肥、轉基因等技術。化學肥料和殺蟲劑連年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流失、水質惡化。美國80%的玉米用於餵養牲畜、家禽和魚類。低廉的玉米、大豆極大地刺激了大規模「集中營」式動物養殖。為生產動物蛋白,美國每年產生2萬億磅的糞便,對生態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潛在的有害氣體汙染周邊河流和空氣。將糧食和肉食通過貨車運送至美國各地,耗費數十億加侖汽油。美國納稅人為此要繳納各種道路、高速公路補貼稅。集約化動植物種養殖模式,造成野生動物棲息地不斷消失,鄉村的美麗景色一去不復返。

「集中營」式養殖,動物生病概率是增大的,這樣就需要不斷向家畜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據估計,美國70%的抗生素都餵給了健康的生豬、雞鴨和牛類。研究表明,習慣性添加抗生素可增強細菌的抗藥性,導致人類的細菌性疾病更難治癒,甚至會威脅人的生命。如今,肉類生產加工系統高度集中化,一旦有食品帶有病原體,更容易發生大規模汙染事件。2002年10月,美國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食品召回事件。由於突然暴發的李氏桿菌病導致20人死亡、120人發病,國內第二大禽肉生產商不得不召回了2740萬磅鮮肉和冷凍肉產品。

美國肥胖人群比例全球最高肥胖問題在美國幾十年來越來越嚴重,並成為一個普遍的健康問題。雖然許多發達國家都有類似的情況,但美國的肥胖人口比率是發達國家中最高的。從1962年開始,美國肥胖率由13%一直上升,在1997年達到19.4%,及2004年達到24.5%,目前已達38%。雖然在過去10年女性的肥胖率一直高於男性,但在1999年與2018年之間男性的肥胖率也不斷增加。

因為食物惡化,美國的糖尿病人、癌症病人大幅度增加,其免疫力嚴重下降。這就回到文章開頭介紹的,美國疫情最嚴重,分析與食物環境,尤其動物養殖環境的根本變化有關的,然而很少有人關注這個問題,或者即使有呼籲,他們的聲音也被資本布局的所謂科學進步、所謂闢謠的聲音淹沒了。

《死亡區域: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一書出版,深挖了上述環境與健康惡化背後的故事——動物被虐待、環境被汙染、傳統農業文化被消失、人類被餵養。該書的作者是菲利普·林伯裡(Philip Lymbery),我跟他從沒有謀過面,只在零星報導中知道這位作家。從他書中的描寫來看,我們的心情是一樣的。可能在主流話語權裡,我們都是叛逆者,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作者讓利益集團編造的謊言,曝光在陽光之下,讓公眾知道了他們吃的是什麼樣的食物。林伯裡是國際領先的農場動物福利組織「世界農場關懷」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 (CIWF)的執行長,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客座教授。他與Isabel Oakeshott(之前是Sunday Times的記者)合著的《壞農業:廉價肉品背後的恐怖真相》(Farmageddon: The True Cost of Cheap Meat)一書當選《泰晤士報》2014年年度作家的年度圖書之一,因此媒體稱他為「遊戲規則改變者」。


林伯裡在很多重大的動物福利改革中起到主導作用,其中包括禁止歐洲廣泛存在的肉牛板條箱飼餵和蛋雞籠養等。他被稱為食品工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作為「世界農場關懷」的領頭人與世界範圍內700家食品公司共同展開工作,每年改善將近10億動物的生存環境。 2015年,羅馬「國際金鴿」(International Golden Dove)和平獎獎給了他。 作為一名終生的野生動物愛好者,他花了十年的時間,前往塞席爾、哥斯大黎加地區,美國和歐洲,帶領讀者做一場專業的野生動物之旅。他也是英國鳥類信託機構的執業鳥類環志學家。他同妻子海倫和繼子盧克、搜救犬杜克和一大群之前曾待在電池籠裡的母雞,生活在新罕布夏州鄉村的一個小村子裡。


《死亡區域: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的重點在於敘述傳統農業模式給環境和物種帶來的衝擊,進而鼓勵環境友好型的新農業模式的出現。通過走訪不同的地域,採訪當地的居民,以幾種生存環境面臨威脅的物種例如蘇門答臘象等為切入點,作者描述了工業化農業體系,是怎樣將人類和與之相關的野生動物帶入毀滅之「絕境」的。


斯密在《國富論》中寫到:商品之間的交換是自古到今一切社會、一切民族普遍存在的經濟社會現象。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參加交換的各方都期望從中獲得報酬或利益,也就獲得滿足自身的某種需要。商業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行為,在其它動物中是找不到的。追求利潤天經地義,但無休止地追求利潤,且沒有商業道德底線地追求利潤就讓商業變了味。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尖銳地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人們只要「有50%的利潤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潤就敢冒受絞刑的危險。」

馬克思的話有沒有過時呢?顯然沒有過時,時至今日依然是合理的,因為連一向中立的科學都可以被資本收買,沒有什麼事情是資本不能搞定的。最近幾十年來,人類歷史上發生了一系列重大食物汙染事件,如歐洲馬肉事件、激素肉事件、米糠油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多寶魚事件、麵粉增白劑事件等等,即使經過媒體曝光與政府整改,但如果不從源頭解決問題,災難還將會發生。這次疫情或許是個機遇。


本書對中國讀者也是有重要借鑑意義的。消費者需要明白,我們食物中出現的很多化學物質,其始作俑者在於利益集團,在於所謂的「科學進步」,在於工業化種植業尤其養殖業的普及。只有自覺抵制垃圾食物,選擇用生態友好辦法生產的健康食物,才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保護自身健康,保護子孫後代健康,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在目前嚴重的疫情背景下,本書中文版的出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是為序。


蔣高明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2020年5月11日

相關焦點

  • 經典射擊遊戲 多人版《暗影之槍死亡地帶》
    中文名稱:暗影之槍死亡地帶英文名稱:SHADOWGUN: DeadZone最新版本:1.0.0支持ROM:Android 3.0 及更高版本遊戲分類:第三視角射擊界面語言:英文遊戲大小:11.88MB開 發 商:MADFINGER Games更新日期:2012-11-16
  • 武陵區南坪街道:保護野生動物 放生誤入生活區的野生豬獾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為了從源頭上切斷病毒傳播途徑,切實保護人民健康,國家明確要求,禁止食用所有野生動物,首次將生物安全正式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武陵區南坪街道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對轄區內餐飲門店和經營戶進行「地毯式」排查,積極宣傳禁食的相關政策,堅決杜絕銷售、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同時配合區農林局,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將誤入生活區的野生豬獾成功放生。
  • 深圳這些地方有毒蘑菇出沒!
    深圳最常見的毒蘑菇種類有這些山上蘑菇一般長在山坡背陰地帶氣候溫熱潮溼的灌木叢裡面深圳夏季高溫多雨氣候環境適合蘑菇生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深圳山上出現的那些毒蘑菇白毒傘致命鵝膏2001年最早在廣州發現,是目前為止造成廣東毒蘑菇中毒死亡數量最多的一種。發現十餘年間,已有近百人死於該蘑菇中毒。中毒患者目前也無特效解毒劑。假褐雲斑鵝膏假褐雲斑鵝膏,食用10分鐘內可發病。坪山碧嶺有大量假褐雲斑鵝膏分布。
  • 安徽這些地方也有野生黑熊分布 也曾發生黑熊咬人事件
    5 月 18 日,多家媒體報導在四川綿陽一村莊發生黑熊襲人事件,導致 3 名村民死亡。安徽省從事野生動物調查的相關專家告訴記者,目前在安徽省境內也有野生黑熊分布,分別位於黃山的休寧縣和祁門縣,歙縣和黟縣亦有分布,近年來這些地區也一直都有黑熊的蹤跡。
  • 世界上死亡地帶大盤點
    死亡地帶——堪察加半島 死亡谷坐落在基赫皮內奇火山山麓、熱噴泉河上遊,在克羅斯基保護區南部。峽谷長2000米,寬100~300米,海拔一千多米,有山澗穿谷而過,流水清澈見底。山谷四周峭壁崢嶸,峰頂白雪皚皚。這裡的西山坡上草木茸茸,東邊卻是光禿禿的一片。峽谷裡經常瀰漫著輕紗般的薄霧。
  • 北京昌平發現野豬 狐狸狼等野生動物時有出沒
    這是該地區三十年來首次發現野豬出沒。   據興壽鎮山區辦主任劉喜介紹,從現場的數十處蹄印呈兩瓣狀,酷似豬蹄,有牛蹄印大小來看,可以基本判斷是野豬「行徑」。現場有三處長約一米寬20釐米的拱痕,正符合了民間「豬拱一溜溝」的俗語。   據興壽林業站楊站長介紹,上莊一帶自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大規模的荒山造林。
  • 穿越「死亡地帶」
    「我們通道周邊都可能有地雷,大家一定要走探過的地方,注意腳下。」中國第19批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掃雷組長和磊始終走在勘察隊伍最前面,用探雷器探測每一處可疑地方,時刻提醒身後戰友。
  • 野保專家在三江源發現罕見藏棕熊,野生動物向周邊擴散
    9月30日、10月1日傍晚,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邊界地帶,正在這裡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的三名隊員,發現了四隻罕見的藏棕熊。這對於外地進入三江源地區的野調組織來說非常難得,而且可以證明三江源國家公園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種群已經向周邊擴散了。
  • 中國百慕達:詭異的黑竹溝被稱為「死亡地帶」,為何如此神秘?
    黑竹溝處於四川西南邊上的小涼山區林海深處,是四川盆地與川西高原,山地的過渡地帶,黑竹溝因靠近北緯30°,所處緯度被探險家稱為「死亡緯度線」,和神秘的百慕達三角、埃及金字塔等相似。目前,黑竹溝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始生態群落,集中了山、水、林、溫泉、石林等多種景觀資源。
  • 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郵票圖鑑
    一種小型淡水鯨,哺乳綱水生動物,頭部有孔。因多種原因導致其數量急劇減少。1984年時約有400頭,1995年時已下降到100頭。2002年人工飼養的最後一隻白鰭豚「淇淇」去世,2004年人類最後一次在長江南京段發現一頭擱淺死亡的白鰭豚。2006年白鰭豚專家在長江淡水考察時宣布白鰭豚疑似滅絕,但沒得到證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將其評級為「極危」。
  • 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隊員在青海三江源地區發現罕見藏棕熊
    在青海省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邊界地帶,正在這裡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北京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的三名隊員,發現了四隻罕見的藏棕熊。這對於外地進入三江源地區的野調組織來說非常難得,而且可以證明三江源國家公園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種群已經向周邊擴散了。
  • 野生動物神秘回歸車諾比 核汙染後果惹爭論
    第1頁:野生動物神秘回歸車諾比 21年後的今天,我們重新進入車諾比,這裡已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看到了許多野生動物,包括麋鹿等稀有動物,這樣的現狀再次引起科學家關注。[點擊進入專題:車諾比核事故]  野生動物神秘回歸車諾比  在車諾比核電站爆炸事故21年後的今天,當地一位73歲的老人告訴記者,近年來,當地野生動物的數量有明顯的增加。
  • 死亡地帶
    如果你喜歡槍戰射擊玩法,那死亡地帶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這款遊戲不僅為玩家準備了豐富且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更是還有刺激激情的射擊玩法等待玩家體驗,而且遊戲中的武器裝備非常的豐富,但需要玩家通過完成任務才能解鎖,心動的玩家可千萬不要錯過哦。
  • 這些野生動物你都知道嗎?
    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也對野生動物的保護、發展和利用做了明確的規定,要求禁止違法獵捕野生動物、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
  • 觀看非洲野生動物的十大最佳旅遊地
    非洲大草原上有壯觀的風景和引人入勝的野生動植物,但是,當您親眼近距離目睹非洲五大野生動物(Big Five,指獅子,豹子,犀牛,大象和水牛)時,還是會有微微的震撼感,它們早已成為觀賞野生動物之旅的「招牌」動物。下面是熱門的觀賞非洲五大野生動物的十大最佳目的地,您可以在那裡看到這些美麗的生物。
  • 揭秘:動物沒有轉世,所以不需要死亡地帶
    簡單來說,克隆實相的功能非常就像動物那樣。換句話說,動物是從一種克隆實相類型的系統工作。我們應該說,[雌雄]一體心智原則是動物的作用方式。所有的狗,不管是什麼類型,都是一體心智原則的作用。所有貓都是一體心智原則的作用。動物的每個種類都是一體心智原則的作用。每個物種都從一體心智原則分離。
  • 景區有蛇出沒 是野生還是放生?
    原標題:景區有蛇出沒 是野生還是放生? 青秀山景區內植被茂盛,綠樹成陰 專家提醒 夏季為蛇類活躍期 戶外活動需提防 廣西蛇類研究會副會長林可幹表示,蛇愛蔭涼的樹底、草地、叢林等偏僻處,從了解到的情況來分析,青秀山上的蛇應該為野生的
  • 秦嶺北麓萬伏高壓電獵殺林麝等野生動物上千隻,熊掌論斤收購
    在秦嶺北麓太白山裡,動物們被電流直接擊穿心臟死亡,隨後被盜獵者們被除去內臟,層層加碼之後販賣至7省12市。它們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其分泌產生的麝香是一種藥材,極其珍貴;也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熊,它們在死後,熊掌還遭到肢解,準備送上餐桌。
  • 貓科動物戰鬥力排名,野生老虎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遠東豹它是生活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大型豹類,在嚴寒地帶能夠更好的體毛保護溫度,在追逐獵物時,長長的爪子和利齒能夠對獵物造成致命傷害,敏捷的身形和矯健的身姿警惕性更強,它是生活在寒帶叢林中的獨行俠,除了捕食各種大型草食性動物外,猴子,鳥類也會成為它的攻擊目標,白天雖然也會外出狩獵,但大多數時間都是晚上出沒。
  • 海南多地「蛇出沒」,眼鏡蛇、蟒蛇……已接警50多起!
    最近海南掀起陣陣熱浪天氣悶熱得各種野生動物迫不及待來與小夥伴們「親近」蚊子」動物大戰精彩嗎?海南多地「蛇出沒」,眼鏡蛇、蟒蛇……已接警50多起!「有蛇出沒的地方,肯定是生態環境比較好的地方。」海口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李波告訴記者,常伴人居的蛇會抓老鼠吃,說明這裡的老鼠比較多,有蛇需要的食物。所以,村民要驅趕蛇的話,從理論上講,除了可在蛇常出沒的地方撒硫磺、硫磺粉,最主要還是把周邊的衛生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