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應物所《JMCA》:海水提鈾取得新進展!

2020-11-28 騰訊網

核電被認為是一種高效的清潔能源,正逐漸成為我國調整能源結構、實現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保障。我國是全球核電站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而我國已探明及推測的鈾礦資源總量僅為17.3萬噸,鈾燃料缺口近90%,嚴重依賴於進口。鈾礦資源的緊缺使得科學家們紛紛將目光轉向非常規鈾資源,如海水。海水中蘊藏著約45億噸鈾,相當於全球陸地鈾礦儲量的一千倍。把海水中的鈾資源經濟有效地利用起來,可成為我國核電事業與核力量穩定發展的重要補充和保障。儘管海洋中鈾總量巨大,但其濃度低,共存離子多,海洋環境複雜,海水提鈾工業化一直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海水提鈾團隊通過兩步接枝聚合技術製備了具有互連開孔結構、納米顆粒和納米通道的聚偕胺肟(AO-OpNpNc)纖維吸附材料。這種具有高力學強度、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積和大量鈾螯合位點的功能化纖維材料能在海洋中無額外驅動力下自發吸附鈾醯離子。該材料製備成本低,工藝簡單,並且放置和打撈方便,是目前廣泛接受的最有望實現海水提鈾工業化的材料。相關工作作為背封面(Outside back cover)以題為「Ultrahigh and Economical Uranium Extraction from Seawater Via Interconnected Open-Pore Architecture Poly(amidoxime) Fiber」 (https://doi.org/10.1039/D0TA07180C)發表在國際材料學頂級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A》(Selected as one of 2020 JMCA HOT Papers)。論文通迅作者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馬紅娟副研究員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馬勝前教授

圖1 (a)具有易放置、可打撈、低成本和超高鈾吸附容量的AO-OpNpNc纖維實現海水提鈾工業化概念圖;(b)AO-OpNpNc纖維中的互連開孔納米通道結構有利於與大量海水充分接觸,從而使得鈾的吸附容量達到了17.57 mg/g。

研究團隊通過預輻射共接枝聚合結合化學引發共接枝聚合技術首次將高結晶度和高機械強度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纖維改造成一種具有互連開孔納米通道結構和含有大量鈾鰲合位點納米顆粒的連續纖維材料。該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積、高孔隙率、高機械強度和超高吸附容量特性。AO-OpNpNc纖維的納米顆粒粒徑約270 ± 2 nm,納米通道的孔徑約為80 ± 4 nm。這種特異性結構暴露出豐富的鈾螯合位點,使AO-OpNpNc纖維具有超高的鈾吸附能力。材料在真實海水中對鈾的吸附容量達到17.57mg/g。超高機械強度的UHMWPE基材纖維的使用,使獲得的AO-OpNpNc纖維表現出344.0 MPa的高拉伸斷裂強度,遠高於文獻報導的偕胺肟基吸附材料。超高的機械強度使材料的使用壽命達到了30次以上。綜合性能評估顯示,使用AO-OpNpNc纖維進行海水提鈾,提鈾的成本可降低到$80.70–86.25/kg-U,已經與國際鈾價相當。這種互連開孔納米通道結構的高強度纖維不僅結構穩定、可控,而且經濟高效,可大規模批量製備。研究團隊製備1 kg 的高性能纖維吸附材料於我國近海提取了5.6 g鈾。這種新型的海水提鈾用吸附材料有望實現海水提鈾工業化。從海洋中獲得核燃料的夢想將很快成為現實。

圖2 UHMWPE纖維改性前後的SEM-EDS和TEM圖

圖3 AO-OpNpNc纖維在模擬海水和真實海水中的對鈾的吸附性能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上海建工大力與上海應物所合作研發釷基熔鹽堆技術
    ,上海應物所所長戴志敏和上海建工黨委副書記、總裁卞家駿籤署研發合作協議。上海應物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趙明華和副所長賀戰軍、技術總師吳國忠、顧問張福餘、總會計師郭曉冬等,上海建工副總裁徐建東、總工程師龔劍、總會計師尹克定等出席活動。
  • 上海應物所陳金輝博士獲美國物理學會
    在4月14日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陳金輝博士獲得2012年美國物理學會George E Valley Jr.獎。美國物理學會理事長Michael S. Turner教授授予陳金輝證書和獎金,以表彰其在發現第一個反超核和利用φ介子研究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部分子物質的研究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 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2021年1月12日,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黨委書記、董事長盧洪早帶隊赴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應物所」)交流,就先進燃料研發、核技術應用等合作進行會談,並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2017考研招生簡章
    上海應物所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SSRF)工程的承建和運行單位,2014年初,上海光源國家重大科學工程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建有「中國科學院核輻射與核能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微觀界面物理與探測重點實驗室」、「上海市低溫超導高頻腔技術重點實驗室 」。
  • 電化學方法讓海水提鈾能力提升8倍
    原標題:電化學方法讓海水提鈾能力提升8倍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22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透露,該團隊日前開發出一種基於半波整流交流電的電化學方法,可從海水中高效提取鈾,較之傳統的物理化學吸附法,提取能力提升了8倍,速度則提升了3倍。
  • 硬核科技:從海水中提取核原料——鈾
    海水提鈾從1960年起,就有科學家開始從事海水提鈾研究。在1900年到2010年間,日本研究人員在海水提鈾的研究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他們在實際海洋中成功提取了1千克以上的鈾。美國能源部於2011年制定了一項研究計劃,旨在評估和開發海水提鈾的全部潛力,此後,海水提鈾方案逐漸得到了優化和發展。通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海水中的鈾基本上以二價鈾醯陽離子UO22+形式存在,鈾醯離子可以和一些化學基團形成螯合,從而附著在化學基團上。
  • 上海藥物所等在FTO抑制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財廣課題組與美國陳建軍課題組和錢志堅課題組合作研究,在化學幹預RNA甲基化(m6A)修飾方向上取得新進展。由於FTO以及m6A修飾在實體瘤中也發揮關鍵的調控作用,該項研究針對RNA去甲基化酶FTO能否作為抗腫瘤藥物靶標實現了藥理功能確證,指明了分子靶向性幹預m6A修飾從而影響基因表達來實現抗腫瘤的研究新方向。  該研究主要由上海藥物所、希望之城貝克曼研究所、佛羅裡達大學等合作完成,同時得到了辛辛那提大學、復旦大學、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芝加哥大學等合作支持。
  • 工作會丨中國鈾業:開創改革發展新局面 推動中國鈾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鈾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集團黨組的堅強領導下,研究制定新時代發展綱要,持續深化內部改革,加快創新開放步伐,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科研生產任務高效完成,重大產業政策、重大項目進展、重要改革舉措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新成果、新突破。
  • 33歲女科學家向海水「要」稀有金屬,採用全新電化學方法提取鈾和鋰,開闢海水採礦新領域
    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劉翀給出了解決方案,半波整流交流電化學方法(HW-ACE)提鈾和脈衝電化學插層法提鋰。海水中存有大量的礦物資源,從海水中提取資源並不陌生,比如氯鹼工業。但是海水中濃度較低的元素,在提取技術上存在很大的挑戰。實現低濃度元素的提取,依賴新材料、新技術的開發以及對分離技術中存在的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
  • 上海建工切入先進核能研究賽道 商業化前景可期
    進入世界500強後,上海建工在科創能力提升上有了不斷的突破。9月23日下午,上海建工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下稱「上海應物所」)籤署合作協議,共同開展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未來先進核裂變能——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以下簡稱「TMSR」)的實驗堆安裝技術研發,推進TMSR的技術發展和產業鏈布局。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新化合物合成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因此,繼續探索新型穩定的2D MX3材料對於研究新的物理現象和開發新的功能至關重要。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共同合作,製備了新二維化合物RhI3,並從大塊晶體中剝離出原子層厚度的RhI3薄片,研究其光學、電學性質和光探測行為。
  • 中科院大化所痕量植物激素分析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關亞風研究員、耿旭輝副研究員帶領微型分析儀器研究團隊在微量樣品中痕量植物激素分析檢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上海應物所等在DNA分子機器領域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在DNA分子機器方面取得新進展,構建了一種核酸外切酶驅動的高效DNA行走機器人。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855)上。
  • 上海藥物所等抗急性肺損傷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張翱課題組聯合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梁廣研究團隊在基於天然產物的抗急性肺損傷藥物先導化合物發現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項研究為開發新型安全、有效的抗急性肺損傷臨床治療藥物提供了新結構先導化合物。  上海藥物所副研究員丁春勇和溫州醫科大學研究生陳虹錦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該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及中科院等的資助。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高能量密度、長壽命鋅碘單液流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取得C型肝炎病毒預防性疫苗研究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C型肝炎病毒疫苗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於11月2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Gut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A trivalent HCV vaccine elicits broad and synergistic
  • 中科院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徵研究組(503組)李燦院士、張文華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硒化錫(SnSe)的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 女科學家向海水「要」稀有金屬,採用全新電化學方法提取鈾和鋰
    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劉翀給出了解決方案,半波整流交流電化學方法(HW-ACE)提鈾和脈衝電化學插層法提鋰。海水中存有大量的礦物資源,從海水中提取資源並不陌生,比如氯鹼工業。但是海水中濃度較低的元素,在提取技術上存在很大的挑戰。
  • 新型生物啟發材料:可用於從海水中提取鈾!
    這種材料可應用於一種環境友好且經濟划算的方案,從海水中回收鈾。背景鈾(Uranium)的原子序數為92的元素,其元素符號是U,是自然界中能夠找到的最重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同位素,均帶有放射性,擁有非常長的半衰期(數億年~數十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