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併合威力多大?一次甩出重達300個地球的黃金

2020-11-25 經濟日報

10月16日,在位於南京市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現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工作人員展示2017年8月18日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觀測窗口期觀測引力波光學對應體模擬演示圖片

北京時間10月16日22時,全球各大天文臺一起刷屏。被「重磅預警」吊足了胃口的讀者,發現並不是找到了外星人的存在,而是「雙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及其光學對應體」。中子星是什麼?引力波是什麼?光學對應體又是什麼?最重要的是,這和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

如果一定要說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最緊密的聯繫——那就是,科學家們這次證實了,中子星併合,是宇宙中比鐵還重的元素的起源,比如我們熟悉的金子。換句話說,中子星併合,是宇宙的大型鍊金爐!

宇宙中的金子,從何而來?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都無法確定宇宙中的金、鉑、鈾等重元素從何而來。

宇宙早期只有氫、氦等氫元素,一顆恆星的命運就從這裡開始。在恆星隨後的演化過程中,隨著核聚變反應,質子數更高的重元素得以生成。然而,宇宙天然的核聚變,最重只能產生到包含26個質子的鐵元素。這是因為,鐵元素的核子結合能到達了一個頂峰,把其中的質子和中子拆開,需要極高的能量,恆心內部這個「鍊金爐」,並不能滿足。

科學家們一度認為,恆星壽命末期的超新星爆炸,足夠提供這種能量。然而,這個假設逐漸被後續的發現擊破。

宇宙需要一個更大、更熱的鍊金爐。

在過去幾年間,天文物理學家們開始形成主流認識:中子星併合是最有說服力的機制。

中子星的密度有多大?一茶匙重達10億噸

當一個恆星走向壽命盡頭,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根據質量的不同,內核可能被壓縮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中子星幾乎完全由中子構成,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緻密的恆星。中子和質子一樣,都是組成原子的粒子,但呈電中性,比質子略大。

中子星的半徑普遍在10公裡左右,質量卻可超過兩個太陽。一茶匙中子星物質就重達10億噸。

1933年,人類發現了中子。次年,美國物理學家沃爾特·巴德(Walter Baade)和瑞士弗裡茨·茲威基(Fritz Zwicky)提出了中子星的假設。

1967年,24歲的劍橋大學女研究生喬斯林·貝爾(Bell)從射電望遠鏡中發現了一些有規律的脈衝信號。這類新的天體後來被命名為脈衝星,其實,它們本質上是高速旋轉的中子星,在旋轉過程中周期性地發射出電磁波。

中國貴州「天眼」射電望遠鏡近日成功捕獲到了脈衝星信號,標誌著中國進入脈衝星觀測俱樂部。

兩顆中子星圍繞共同的中心旋轉,就構成了一個雙中子星系統。它們在旋轉過程中會不斷釋放引力波,導致系統的能量降低,軌道縮小,並最終撞在一起,發生併合。科學家們現在還不確定併合後的形態,很可能是一個黑洞。

併合:電光石火,金銀迸濺

超鐵元素就誕生在此時。雙中子星併合過程中,不斷甩出一些中子星碎塊——大部分是中子,少數是質子。

在碰撞發生的一秒鐘內,這些中子星碎塊擴散到數十公裡開外,形成一團與太陽密度相當的雲。在這個「鍊金爐」中,中子和質子們互相俘獲,形成大量富含中子的不穩定的同位素。中子會迅速衰變為質子,形成金等重元素。

據估計,中子星的一次碰撞,能夠形成足有300個地球那麼重的黃金。這些 「宇宙焰火」的餘燼,被撒入廣袤無垠的宇宙,其中一部分在46億年前與地球凝為一體。它們又被開採鍛鑄,成為人類手中的金幣,項上的首飾……

這次為中子星併合形成重元素提供重要佐證的,就是併合後的光點顏色由藍變紅,與理論模型預測相吻合。

「宇宙焰火」的餘暉

這個越來越紅的光點,就來自「光學對應體」:Li-Paczynski macronova(巨新星)。

該現象由1998年首次預言的中國天文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立新及其已故的合作者Bodhan Paczynski命名。

2010年,普林斯頓大學的Metzger與合作者發現該現象的亮度能達到新星的1000倍左右,因而也被稱為「千新星」。

除了可見光和紅外線外,中子星併合時形成的吸積盤會在旋轉軸處形成伽馬短暴,該信號在引力波到達地球2秒鐘之後也被觀測到。在其後數周內,這場大併合仍會繼續發出其他頻段的光,包括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以及射電波等,是「宇宙焰火」漫長的餘暉。

回到事件的開頭。在這場「鍊金」的「宇宙焰火」中,引力波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原來,前面提到的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伽瑪射線等,都是電磁波,是由光子承載的光學信號。長期以來,這幾乎是科學家們用於感知宇宙的唯一一扇窗口。

而引力波是由質量引發的時空扭曲,被人形象地比喻為「時空的漣漪」。當我們想像一件有質量的物體落入水面,就會產生一系列振動傳播看來。我們的宇宙也如水面一般,整體平靜,暗流洶湧,質量的擾動會觸發引力波,散播開來。中子星併合事件,就能產生較為強烈的引力波。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重要推論,然而,因宇宙中傳到地球的引力波過於微弱,愛因斯坦本人也想不到探測的方法。這個「時空的漣漪」,最終在2015年由LIGO團隊實現。

LIGO過去4次探測到的引力波,均由黑洞觸發。黑洞吸收光線,可謂「聽到看不著」。這次,LIGO在識別出比黑洞質量小得多的天體——中子星觸發的引力波信號後,全球70多架望遠鏡紛紛指向1.3億光年外的NGC 4993星系,觀看「焰火」。

從此,人類對浩瀚宇宙的感知方式,從單純的「看」之外,又增添了一種,可相互印證。科學家們稱之為,「多信使天文學」時代。

這或許比我們找到金子的起源更為重要。

(編輯:徐曉燕 實習編輯:潘巧絢)

相關焦點

  • 刷屏的中子星併合是什麼?一次甩出重達300個地球的黃金
    在過去幾年間,天文物理學家們開始形成主流認識:中子星併合是最有說服力的機制。中子星的密度有多大?一茶匙重達10億噸當一個恆星走向壽命盡頭,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根據質量的不同,內核可能被壓縮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中子星幾乎完全由中子構成,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緻密的恆星。
  • 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幾十億噸重,若地球被壓成中子星,會有多大?
    中子星就是傳聞中密度無比大的星球,僅僅是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都重達8000萬到20億噸之間,意思是米粒大小的物體掉地上都可能把地表砸個窟窿甚至穿個孔出來,這個密度究竟是多大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
  • 一小塊中子星物質在地球上會怎樣?會衰變出黃金,還是會爆炸?
    中子星物質密度大得難以想像,因此當中子星物質出現在地球上時,第一反應肯定是往地心掉,畢竟沒有任何一片大地都能抵擋得住如此高壓強,因此它可能會像一把燒紅的餐刀切黃油一樣掉入地心!那麼它是否會穿透地球呢?這需要做個簡單的分析。
  • ​倆中子星能撞出100個地球質量的黃金?
    好事成雙。最近天文學家又有新發現:這對中子星碰撞、合併創造出了更大驚喜——生成相當於100個地球質量的黃金、500個地球質量的鉑金、50個地球質量的銀!的確如此,宇宙就是這麼神奇。就像美國雪城大學天文學家鄧肯·布朗(Duncan Brown)所說的:如果你有能力將一大堆中子,以1/3光速劇烈碰撞在一起,就會得到你想要的黃金!
  • 地球的黃金儲量來源於一次中子星碰撞?地球上黃金怎麼分布的?
    43億年前地球下了一場黃金雨,黃金覆蓋地表達4米厚!這些黃金從何而來?現在這些金子又去哪了?宇宙黃金的誕生與中子星有關,恆星發展到末期會三種發展途徑,分別是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其中中子星密度僅次於黑洞,達到了驚人的每立方釐米1億噸。中子星在形成的過程中由於內部壓力的緣故,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炸,這個過程會產生黃金雨。
  • 地球上的黃金是從哪裡來的?真的是超行星爆炸or中子星碰撞而來?
    有人曾指出,地球上的黃金有以下兩個來源,其一是在大質量恆星的演化末期,也就是發生超新星爆發之際,此時會有大量的黃金產出,再者是超新星爆發可能會形成中子星,當兩顆中子星發生碰撞並合併時,也可形成大量的黃金,事實上,兩個來源的黃金都會有相當一部分被拋散在宇宙中,隨後與原來就已存在的星際氣體塵埃雲混合,共同構成形成下一代恆星及其行星的原材料,要知道,太陽系和太陽系中的各星球,都是從這樣的星際氣體塵埃雲中的引力凝聚形成的
  • 中子星的密度有多大? 一勺子重達10億噸, 比全世界的人加起來還要重
    貴州天眼捕獲到的脈衝星是什麼星?1967年,天文學家偶然接收到一種奇怪的電波。這種電波每隔1—2秒發射一次,就像人的脈搏跳動一樣。人們曾一度把它當成是宇宙人的呼叫,轟動一時。後來,英國科學家休伊什終於弄清了這種奇怪的電波,這種前所未有的奇怪電波就是脈衝星。而脈衝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所有的脈衝星都是高速自轉的中子星,也就是說脈衝星是中子星的一種,但中子星不全是脈衝星。
  • 引力波大發現:雙中子星併合撞開宇宙起源新大門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林迪】昨晚(10月16日),「時空漣漪」震撼了整個天文界,而對於「從小懷有科學家夢想」的普通網友來講,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除了開啟「宇宙起源」的新窗口外,還解開了宇宙中「巨型黃金製造廠」之謎。
  • 吃一小勺中子星會怎樣?地球可能就這麼沒了
    中子星的威力找到一顆中子星固然容易,但要靠近這種可怕的星體恐怕比登陸太陽還難,中子星的直徑雖然只有幾十千米,但其密度極大,一顆普通的中子星密度為每立方釐米8^14~10^15克,是誰密度得到一百萬億倍以上,換句話說,一顆冰糖大小的中子星質量就達到了1億噸。
  • 中子星物質做的足球被踢到地球上會怎樣?15分鐘後地球將被炸掉
    中子星的密度高到我們難以理解的程度,它是宇宙之中密度僅次於黑洞奇點和夸克星的天體,每立方釐米中子星物質的質量高達8000萬到20億噸,想一想,每立方釐米的水只有1克重,每立方釐米的鐵只有7.8克,每立方釐米的黃金也只有19克多一點,中子星物質的密度是不是高得難以理解?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這種大質量恆星在壽終正寢時會拼盡全力來一個迴光返照,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將大部分質量散盡回歸太空,中心留下一個緻密的核,這個核有太陽質量的1.44倍以上到3倍左右,這個核就是中子星。這個核有多大呢?半徑10~20km。有人老不相信中子星有那麼「重」,每立方釐米質量達到1~20億噸,想想就明白了,一個10~20公裡半徑的球,濃縮了1.44個太陽以上的質量。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那麼這顆緻密的白矮星的密度到底有多大呢?白矮星的密度並不一致,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白矮星,它的引力作用就越大,密度自然也就越大,不過最小的白矮星,它的密度也能夠達到每立方釐米100公斤,而最大的白矮星的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0噸,如此緻密的物質,在地球上是無法找到的。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那麼這顆緻密的白矮星的密度到底有多大呢?白矮星的密度並不一致,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白矮星,它的引力作用就越大,密度自然也就越大,不過最小的白矮星,它的密度也能夠達到每立方釐米100公斤,而最大的白矮星的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0噸,如此緻密的物質,在地球上是無法找到的。
  • 宇宙中能觀察的最大質量天體是中子星,它的質量有多大?無法想像
    宇宙中能觀察的最大質量天體是中子星,它的質量有多大?科學家介紹道,在宇宙中最為常見的天體就是恆星,行星以及衛星,但是在宇宙當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天體,比如說彗星,黑洞還有中子星,科學家解釋道,在宇宙當中質量和密度最大的天體其實就是黑洞,科學家介紹到黑洞一般來說被認為是死後的恆星,因為黑洞的質量和密度都可以說是無窮大的,甚至於黑洞衍生出了引力,都可以將一切給吞噬掉,光也無法逃脫黑洞的魔爪。
  • 地球上的黃金全部為中子星碰撞爆炸產物
    美國研究人員說,地球上所有金子可能都是中子星碰撞爆炸的產物。金子不僅在地球上罕見,在宇宙中同樣罕見。科學家此前已知道,恆星內部的聚變反應可產生碳與氧等輕元素,卻無法產生金這樣的重元素。美國研究人員的一項天文觀測則揭開了金子這一重元素的身世。中子星是巨大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密度超大核心,兩顆中子星的碰撞會產生伽馬射線暴。
  • 中子星碰撞產生大量的黃金和鉑金
    中子星碰撞產生大量的黃金和鉑金(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如果你從來沒有聽說過「千新星」這個詞,不要覺得難過,因為這似乎並不常見。上面的插圖顯示的是中子星碰撞之前,從中子星上剝離出來的熱的、密集的、膨脹的碎片雲。
  • 為啥會有中子星,它有多可怕,指甲蓋大一塊按地球密度有多大?
    常有人對中子星物質密度沒有一個直觀了解,因此抱著質疑的態度。今天我們就來通過剖析一下一塊指甲蓋大的中子星物質,按地球物質密度看看有多大,並根據這條線索,讓各位對中子星的來歷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所謂指甲蓋大,就定義為1立方釐米。我們通過密度換算就知道了,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題。
  • 新模型推翻理論,黃金主要起源不是中子星碰撞
    宇宙黃金的起源可能又要顛覆以前假設了,最新星系演化分析發現,中子星碰撞並不會產生先前假定的化學元素,當前模型也無法解釋宇宙中的黃金量一般認為,比鐵重的元素(比如釷、鈾)有一半以上都形成自雙中子星碰撞的快中子捕獲過程(R-過程),並且直到2017年科學家才首度通過重力波證實,當時有科學家估計,這次雙中子星碰撞事件GW170817在短短1秒鐘內產生了50個地球質量的銀、100個地球質量的黃金,以及500個地球質量的鉑金(俗稱白金)。
  • 中子星合併產生數億高溫,萬物變黃金,不過另類爆炸制出更多黃金
    趣味探索訊 黃金和鉑金是地球上最貴重最稀有的重金屬之一,是人類財富的象徵,科學家也一直在探尋和研究它們的來源。早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認為,重金屬元素由宇宙中最大一類事件製造,然後它們以接近光速速度分散到宇宙每個角落,於是地球上才會出現黃金和鉑金等重金屬元素。
  • 中子星之外,還有東西也在製造黃金
    所有比鐵更重的元素,如釷和鈾,有一半被認為是中子星--燒毀的太陽的超高密度殘骸--相互碰撞形成的。長期以來,理論上的中子星碰撞直到2017年才得到證實。然而,現在卡拉卡斯以及天文學家小林千明和瑪麗亞盧加羅的最新分析顯示,中子星的作用可能被高估了很多,另一個恆星過程共同負責製造大部分重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