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會有中子星,它有多可怕,指甲蓋大一塊按地球密度有多大?

2021-01-07 時空通訊

常有人對中子星物質密度沒有一個直觀了解,因此抱著質疑的態度。今天我們就來通過剖析一下一塊指甲蓋大的中子星物質,按地球物質密度看看有多大,並根據這條線索,讓各位對中子星的來歷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

所謂指甲蓋大,就定義為1立方釐米。

我們通過密度換算就知道了,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題。

中子星密度為1~20億噸/cm^3,地球密度為5.5g/cm^3,中子星密度約地球密度的18.2萬億~364萬億倍,我們折中一下,中子星按中間密度10億噸/cm^3,這樣1立方釐米中子星就有182萬億立方釐米的體積,換算成立方米就是1.82億立方米。

根據球體積公式V=(4/3)πr^3,可計算出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變成地球物質,相當一個半徑351米的球體。這個結果可能超乎一些人想像吧?中子星說得那麼玄乎,也不過如此。其實這已經很玄乎了,一個指甲蓋那麼大的中子星物質,變成地球物質就成了塞滿鳥巢空間一個巨大的球。

指甲蓋大的黑洞,會有多大質量呢?1cm^3體積的球形半徑就是約0.62cm,這就是黑洞的史瓦西半徑,史瓦西半徑的計算公式為:R=2GM/C^2,這裡R為史瓦西半徑值,G引力常量,M為天體質量,C為光速。根據公式計算,這麼大的黑洞質量約有41萬億億噸,約地球質量的68.3%。

那麼60萬億噸的地球如果變成中子星,地球體積將縮小182萬億倍,就成了一個半徑約112.4米的球。也就是說這個球遠遠沒有1立方釐米中子星物質變成地球物質體積大。想一想我們開著時速100km的汽車,沒日沒夜一刻不停的開,都要開16天多,才能夠轉一圈,而地球變成中子星後,只要散著步也只要幾分鐘就轉了一圈,開心吧?

不過這種開心永遠也不會降臨。

這是因為中子星的質量介於太陽的1.44~3倍之間,太陽質量的1.44倍是錢德拉塞卡極限,沒到達這個臨界點,就只能成為一個白矮星,成為不了中子星;而太陽的3倍左右是奧本海默極限,到了這個極限,中子簡併壓就再也支撐不了重力壓力,必然坍縮成一個黑洞。

因此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km左右,像地球這種質量,包括太陽這種質量的天體,是變不成中子星的。太陽最終的歸宿是一個白矮星。一般認為要太陽8倍以上,30倍以下的恆星在演化晚期,發生超新星大爆發後,拋棄了絕大多數的物質,剩餘的核心緻密物質才會形成一個中子星。而40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超新星大爆發後核心殘留物質會坍縮成一個黑洞。

所以在中子星上轉一圈至少有六七十公裡,急匆匆的走也要走八九個小時吧。而且已知的任何物質都無法在中子星上落腳,更別說人了,靠近都不行。如果一個成年人被中子星引力捕獲,拉拽著掉到其表面,掉落速度可達光速一半,即每秒15萬千米,撞擊的威力相當15000多顆廣島原子彈同時爆炸。

不過別擔心,中子星會毫髮無損,連1毫米波瀾都掀不起來。因為中子星上重力形成的壓強達到10^28個地球大氣壓,也就是1萬億億億個大氣壓強,相當地球中心壓強的30萬億億倍。中子星的極端還有:磁場強度達到地球的數十萬億倍;逃逸速度達到一半光速;表面溫度數百萬度到上億度,中心溫度可達萬億度。

這樣的地方,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是也無法靠近的。不過劉慈欣的小說《三體》中,描述的三體人水滴探測器,就是由中子星類物質製造的,所以人類窮盡一切辦法不但無法窺探其中的秘密,就是在表面放大一億倍也無法找不到一點疤痕。當然這只是小說誇張的想像,中子星物質是沒有辦法在一般環境存在的。

緻密的天體是如何形成的?

密度不同的天體,是由於天體重力不一樣導致的。因為在超強大壓力下,物質會被壓垮,這種垮不是我們生活中看到或理解的那種垮,而是原子粒子之垮。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各種各樣形態的物質,能夠保持某種形態不變,是因為物質內部有一種壓力,或者叫斥力,在支撐著外部壓力。

比如人體,經過長期進化適應了地球1個大氣壓的壓力,形成了人體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的平衡,這樣人就能夠在地表每平方釐米1公斤的壓力下活動自如;而如果加大壓力或者減少壓力,人類就承受不了,因此在深潛時或太空探索,人類就要穿上抗壓服,來幫助身體抵禦外面壓力的變化。

在物質內部更深層次,每一個層次都會自動抵禦某種壓力,這種抵禦壓力的原理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美國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發現的,因此人們把它定名為「泡利不相容原理」。這個原理認為,微觀層面費米子(電子、中子、質子等一類粒子)組成的系統中,不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粒子處於完全相同的狀態,也就是說兩個粒子不能佔據空間中的同一個位置。

通俗的說,就是這些天生不願靠在一起,一定要保持距離,這樣就形成了相互之間你推我搡的排斥力,這種排斥力到了越深層次的粒子就越大,能夠抵禦的壓力也相應越大。巨大恆星中心壓力極大,超新星大爆發導致的壓力就更高了,這樣中心物質就會在不同壓強下形成不同層次的緻密天體。

電子簡併壓和中子簡併壓造就了白矮星和中子星。

首先,中子星的質量介於1.44~3個太陽質量之間,小了沒到達錢德拉塞卡極限,也就是1.44個太陽質量,重力就達不到壓縮臨界點,就只能保持白矮星的電子簡併態物質。電子簡併態物質也是在重力極大條件下,物質的原子被壓癟了,不過還沒有碎,只是外層電子成為游離電子,而原子核還保持完整的躺在電子海洋中。

這就是白矮星,白矮星依靠電子之間排斥力形成的簡併壓支撐著重力壓。太陽以及8倍太陽質量以下的恆星,演化後期外殼物質會消散在太空,中心留下一個質量在太陽1.44倍以下的白矮星,體積約地球大小,密度達到1~10噸/cm^3。

當白矮星通過吸積,或者超新星大爆發後核心殘留的緻密物質達到1.44個太陽質量以上時,電子簡併壓就再也無力支撐巨大的重力壓力,星球物質只有進一步坍縮。這樣原子就完全崩潰了,帶負電荷的電子被壓進了原子核,與帶正電的質子中和成為了中子,加上原子核中原來的中子,整個星球就基本上由中子組成,因此叫做中子星。中子星已經完全消除了原子巨大的空間間隙,達到原子核的密度,約10^15kg/cm^3。

中子星物質是目前人類觀測到密度最大物質。

中子星就依靠中子簡併壓支撐極高的重力壓,勉強維持著這種極端緻密的物質形態。當中子星通過吸積,或者超新星大爆炸核心緻密物質質量超過太陽3倍左右時,就到了奧本海默極限,中子簡併壓就也無法支撐這種壓力了。這時,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物質的無限塌縮了,中子也被壓碎了,我們認知的一切物質形態再也沒有了,這個天體就成為一個無限小的奇點,這個奇點的密度已經無限大。

雖然這個奇點沒有體積,人類無法看到了,但還保有著質量、角動量和電荷等物理量,並在奇點周圍形成一個與質量成正比的球狀無限曲率空間,這個空間什麼也沒有,只有引力場。

這就是黑洞,那個球狀空間就是黑洞的史瓦西半徑。黑洞奇點已經不是我們可認知的事物,也不是我們世界的物質了。因此中子簡併壓物質是我們能夠認知最極端最緻密的物質。

有理論認為,宇宙中可能存在著夸克簡併態天體,它的密度大於中子星,僅次於黑洞奇點。不過迄今為止並沒有發現這種天體。這樣中子星在宇宙天體食物鏈中,依然佔據著老二地位。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焦點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當太陽上的核聚變被推進到碳或氧之後,太陽便會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向中心坍縮,物質被不斷擠壓,密度持續提升,最後會成為一顆極為緻密的白矮星。那麼這顆緻密的白矮星的密度到底有多大呢?白矮星的密度並不一致,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白矮星,它的引力作用就越大,密度自然也就越大,不過最小的白矮星,它的密度也能夠達到每立方釐米100公斤,而最大的白矮星的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0噸,如此緻密的物質,在地球上是無法找到的。雖然在地球上找不到如白矮星一般緻密的物質,但是在宇宙之中,比白矮星更加緻密的物質卻廣泛存在著,而其中密度最高的就要數中子星了。
  • 中子星極為緻密,若把地球壓成一顆中子星,它的體積有多大?
    那麼這顆緻密的白矮星的密度到底有多大呢?白矮星的密度並不一致,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白矮星,它的引力作用就越大,密度自然也就越大,不過最小的白矮星,它的密度也能夠達到每立方釐米100公斤,而最大的白矮星的密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0噸,如此緻密的物質,在地球上是無法找到的。
  • 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幾十億噸重,若地球被壓成中子星,會有多大?
    中子星就是傳聞中密度無比大的星球,僅僅是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都重達8000萬到20億噸之間,意思是米粒大小的物體掉地上都可能把地表砸個窟窿甚至穿個孔出來,這個密度究竟是多大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
  • 中子星由中子組成,既然中子呈中性,為啥會有超強的磁場?
    這種大質量恆星在壽終正寢時會拼盡全力來一個迴光返照,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將大部分質量散盡回歸太空,中心留下一個緻密的核,這個核有太陽質量的1.44倍以上到3倍左右,這個核就是中子星。這個核有多大呢?半徑10~20km。有人老不相信中子星有那麼「重」,每立方釐米質量達到1~20億噸,想想就明白了,一個10~20公裡半徑的球,濃縮了1.44個太陽以上的質量。
  • 如果中子星上一塊1立方釐米大的物質軟著陸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僅次於黑洞的恐怖天體,中子星密度非常大,指甲蓋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其質量可以與一座山相匹敵。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生命末期可以形成一種密度在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特殊天體,這就是中子星。絕大多數中子星都是脈衝星,但是中子星也不一定就是脈衝星,只有有脈衝的才可以稱作是脈衝星。簡單來說,中子星的密度在每一立方釐米1億噸到10億噸之間,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這個密度相當於水密度的100萬億倍。
  • 宇宙中能觀察的最大質量天體是中子星,它的質量有多大?無法想像
    宇宙中能觀察的最大質量天體是中子星,它的質量有多大?在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都繞著恆星來旋轉,而恆星與行星之所以會產生區別,並不僅僅是因為行星在圍繞著恆星運轉,而是因為恆星的質量與密度與行星有非常大的差別,相比較而言,恆星的質量和密度都非常的高,因此恆星才會發生氫核聚變的反應,從而產生光產生熱,太陽也因此產生光,產生熱,給地球生命帶來了溫暖和希望。而且恆星也因為其質量非常的大,所以它的引力也非常大,吸引著行星在其周邊運轉。
  • 中子星有多大?迄今為止最精確的答案出爐!
    中子星到底有多大?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結合引力波,多信使天文學和核物理,利用這樣一種全新的方法計算得到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中子星大小由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AEI)成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獲得了關於中子星大小的新測量方法。 為此,它們結合了對中子星的未知行為的一般性第一性原理和對雙中子星合併GW170817的多信使觀測。
  • 中子星密度是水的100萬億倍,地球若壓成中子星,體積會有多小
    太陽外層物質會散逸到太空,剩下的部分形成了白矮星,它的密度特別大,質量約為太陽的一半,但體積和地球差不多以該半徑值可得知它的密度將稍高於地球,這是因為類地行星的密度是隨著體積而增加。火星體積約為地球的15%,質量約為11%,表面積略小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還要小很多。
  • 中子星的密度有多大? 一勺子重達10億噸, 比全世界的人加起來還要重
    貴州天眼捕獲到的脈衝星是什麼星?1967年,天文學家偶然接收到一種奇怪的電波。這種電波每隔1—2秒發射一次,就像人的脈搏跳動一樣。人們曾一度把它當成是宇宙人的呼叫,轟動一時。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中子星的密度有多大?一勺子重達10億噸。也就是說小勺子中子星的碎片,至少需要5000萬部大卡車才能承重。
  • 中子星密度是水的100萬億倍,若地球壓成中子星,體積將會多小?
    中子星密度是水的100萬億倍,若地球壓成中子星,體積將會多小?密度可以說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物質屬性,我們都知道密度的計算公式是質量除以體積,那麼宇宙天體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的中子星其密度有多大呢?假如把地球壓縮為中子星那樣的密度,地球的體積又會小到怎樣的程度呢?讓我們聽聽科學家怎麼解釋的吧!首先讓我們先介紹下大密度天體的常客「黑洞」,早在18世紀數學家、物理學家拉普拉斯就表示,一個具有與地球同樣密度,而直徑是太陽250倍的天體,它發射的光線將被自身的引力吸引,其發射的光線將不會被我們看到,因此宇宙中最明亮的天體很可能是看不見的。
  • 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為什麼地球還沒坍縮成中子星?
    其實中子星密度也沒什麼好稀奇的,假如按中子星的門檻計算密度的話,不過就是和原子核的密度差不多!而原子核就是物質世界中最小組成部分原子的核心而已,去掉了核外電子,剩下的就是原子核!一、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
  • 1cm3中子星重10億噸,它到底用什麼造的?為何密度那麼大?
    眾所周知,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的一個階段,但是令人十分驚奇的是,中子星的密度卻大得驚人,但是恆星自身的密度卻並不是很大,譬如碳的密度才會1.408乘以10的3次方千克每立方米,那麼由恆星演化來的中子星究竟是什麼原因才會有如此大的密度呢?
  • 宇宙中的中子星到底有多恐怖
    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裡之間,也即是說桌球大小的中子星相當於地球上一座山的重量。中子星是20世紀激動人心的重大發現,為人類探索自然開闢了新的領域,而且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
  •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距離地球11000光年中子星,你知道它多可怕麼
    黑洞是宇宙中威力強大的殺手,它可以將周圍的一切吞噬乾淨,甚至連光線都難以倖免,如果說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那麼中子星應該是造物主引導人類去探索黑洞的橋梁。黑洞和中子星在多方面較為相似,這也對科學家研究中子星有很大幫助。
  • 如果有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首先必須強調一下,中子星的物質如果離開中子星,就不會以中子星上面的狀態存在了,因為失去了中子星上面的壓力環境,這些物質就會發生極大的變化,所以中子星上的物質是不可以以中子星上面的狀態被拿到地球上的。那麼既然是假設,我們就假設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拿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吧?
  • 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的 「中子星」到底有多大?
    北京時間 10 月 15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中子星大概是宇宙中最奇特的天體之一。它們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既擁有極強的引力,又有著極高的溫度和密度,遠遠超過我們在實驗室中創造出的任何物質。儘管我們認識中子星已有大半個世紀了,但天體物理學家仍不清楚它們究竟有多大。
  • 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的「中子星」到底有多大?
    它們誕生於巨大恆星死亡之時,既擁有極強的引力,又有著極高的溫度和密度,遠遠超過我們在實驗室中創造出的任何物質。儘管我們認識中子星已有大半個世紀了,但天體物理學家仍不清楚它們究竟有多大。中子星存在兩個未解之謎:其中央究竟是什麼?它們的體積可以增長到多大?我們知道,中子星的體積相對來說比較小。據研究人員估測,一顆質量約為太陽1.4倍的中子星的半徑介於8至16公裡之間。
  • 一顆螞蟻大中子星碎片掉落太陽系,會有什麼後果?
    這些中子星物質有多重? 這塊螞蟻大小的中子星物質算它多大呢?最大的螞蟻長達3.7釐米,這體積也不好算,就算它一立方釐米吧,比較省事,各位不要吐槽哈!按中子星的密度大約在8^14~10^15克之間計算,這個塊物質質量最小也8億噸!
  • 中子星質量有多大?不能承受之重
    我們的地球就是行星,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而圍繞行星運行的就是衛星,月球就是地球的衛星。而在太陽系之內,有一個的恆星,那就是太陽,太陽系內所有的行星都是圍繞太陽而運行的。而恆星和行星的區分並不是誰圍繞誰運行的問題,而是質量和密度的問題,恆星擁有極高的質量和密度,所以才能夠產生氫核聚變反應,發光發熱,也因此而具有強大的引力,促使行星圍繞其有序的運行。不過恆星並不是這個宇宙之中質量和密度的存在。
  • 吃一小勺中子星會怎樣?地球可能就這麼沒了
    筆者-菲君上哪去找中子星中子星是除了黑洞外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也是恆星演化到後期為數不多的結局之一,據計算,當一顆老年恆星的質量是太陽的8到30倍時,它就有可能會成為一顆中子星,而質量小於太陽8倍的往往只能化為白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