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落幕,網絡上熱度最高的話題,永遠離不開「高考狀元」。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現在又有了一個新的名詞——「考二代」,特指那些學霸精英的孩子。
學霸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學霸,但在優質基因、良好家庭環境等先天優勢的加持下,學霸的孩子能成為新學霸的機率,一定是比一般家庭的孩子大得多。
我們回首往年各省的「高考狀元」,可以發現一個很值得深思的現象是:這些狀元們除了大多都來自好城市裡的好學校之外,往往還有一個好的家庭作為後盾。
這是否意味一般家庭很難培養出精英?非富非貴的普通家庭又該如何讓孩子出人頭地?
學霸的人生像開掛一樣
原來是TA在起作用
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引爆了網絡:
「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我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
雖然每位狀元都有個人的偶然性,但他們都有著大概率的共性:都是由好城市、好學校、好家庭環境共同造就的。
那麼普通家庭就真的很難養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嗎?
前些天我看到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給了所有普通父母一個巨大的希望。
心理學家找來100多名大學生,並把他們分成四類:
一類是來自富裕家庭的,高自尊的大學生;二類是來自富裕家庭的,低自尊的大學生;三類是來自貧困家庭的,高自尊的大學生;四類是來自貧困家庭的,低自尊的大學生。
之後掃描這些學生的大腦結構,尤其是海馬體——大腦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負責長時記憶的存儲轉換和定向、大腦學習、壓力管理等多種功能的中樞。
最後發現,來自貧困家庭大學生的海馬體體積,平均值顯著小於那些富裕家庭的大學生。
但是,結果中有一個重點:出生貧窮家庭但高自尊的大學生,和那些來自富裕家庭高自尊大學生的海馬體體積平均值,沒有顯著的差別。
這簡單來說,如果物質匱乏,但是如果父母給予的精神資源豐富,一個高自尊的孩子同樣可以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2
孩子自卑敏感的背後
是缺乏「高自尊」
什麼是高自尊、低自尊?聽起來是一個非常抽象的詞。自尊的建立來源於自我評價,而孩子對自己的認識,主要來源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父母。
觀察孩子平時的言語,會聽到這樣一些話:
「沒有人鼓勵我、表揚我。」「我肯定不行的,這麼難的題怎麼可能會做?」「老師同學都不喜歡我。」
也有一些孩子會這樣說:
「讓我試試吧!」「沒關係下次還有機會。」「我很喜歡老師同學,他們也都很喜歡我。」
從這兩類孩子身上,我們就能看見高自尊和低自尊的區別。
心理學中認為:自尊有強弱之分,擁有自信的人,往往是高自尊的人,他們不會輕易因為外界的刺激而否定自己,積極樂觀,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一顆感恩的心。
低自尊的人則會有自責或者放棄努力的表現,很容易被困難、挫折擊垮。
簡單來說,低自尊就是從負面的角度評價自己的行為,而這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往往是因為長期的負面經歷導致的結果。
有一部豆瓣高分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人公松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低自尊人物。
松子有一個身體殘疾的妹妹,導致她的不幸從幼年就開始了,不管松子再怎麼乖巧聽話,都無法獲得父母的平等關愛。
爸爸總是很忙,要不就是把心思都放在體弱多病的妹妹身上。無論松子怎麼做,爸爸總像是看不到她。只有在松子做鬼臉時,爸爸才會笑一下。
松子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愛,她先後遇到過5個伴侶,卻沒有一個是值得過一生的人:和家人斷絕關係、跟男人同居又被拋棄、做浴池女郎、進監獄……這些種種不堪經歷,都是男友們帶給她的。
即使這樣,松子依舊選擇待在他們身邊,就為了抓住一絲可憐的愛,松子說:
「打我也沒關係,兩個人一起,總比孤單的好。」
松子用「討好」「低自尊」的方式,企圖從伴侶身上獲得愛,可最後可得到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重擊。
最後松子徹底放棄了自己,也放棄了生活和希望。在她住的屋子外面的木板上,有她過去用不同色彩反覆描刻的字跡,上面寫著:生而為人,對不起。
在愛情中,松子沒有底線,如此卑微的態度,其實早就在童年時期埋下了伏筆。
童年有多缺愛,長大後就會有多低自尊。
低自尊的孩子總是「用盡力氣」去吸引別人的注意,但他們的方式卻讓自己走入了惡性循環。
反觀那些高自尊的孩子,他們遇事會更加積極地看到自己,即使是在面臨失敗時,也會更為自信,傾向於從改變環境入手來解決問題,會有更高的主觀幸福感。
想要孩子擁有一個自信快樂的人生,就要從幫助孩子建立高自尊開始。
3
引導孩子高自尊
是父母的必修課
家長們可以通過下表對照自家孩子:▼
如果TA只擁有少數左側表現,而大多數情況符合右側情況,那就要小心了,孩子很有可能存在「低自尊」的傾向。
如需科學計量可參見「自尊量表(SES)」:▼
一個孩子終生所尋求的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歸屬感,另一個是價值感,歸屬感是愛,價值感是感恩。
別忘了去讚賞和肯定孩子,儘可能地給那些自尊水平較低的孩子一些「成功」的體驗。
爸爸媽媽的評價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優點和進步非常漠然,這會讓孩子非常失望。尤其是對於自尊水平比較低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更多的支持。
在《朗讀者》的節目現場,馬伊琍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父母沒有受過多好的教育,你想他們連初中都沒有畢業,父母給了你愛的滿足,這樣會讓一個孩子很有安全感,如果有一個非常非常愛她的父親,這個女孩會懂得自尊自重。」
要培養一個高自尊的孩子並不難,需要的就是父母多一點點觀察,多一點點思考,最重要的是多一點點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