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他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到非洲尋找古生物化石,提取DNA並進行克隆複製。他第一篇獲獎科幻作文《我的夢》,震驚了老師和同學。
13年後,夢想成真,他攻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理學博士學位,與多國科學家一起踏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發現新物種,探索未知的生命世界。他的成功,離不開父母和家庭對這發育較遲孩子的不離不棄,堅持、奮鬥、戰勝了一個個難關,值得多少父母學習。請看這篇勵志故事——
遲聰 給幸福的家庭蒙上陰影
28年前,一個被取名「睿」的男孩出生了,「睿則思無所不通」,父母希望孩子是個聰慧睿智、對社會有用的人。
孩子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父親是我市頗有名氣的高級律師、市政府法律顧問陳光興;母親是梅列區龍崗小學校醫、我市資深心理諮詢師陳子玲。一個寶貝,寄託著全家人無限的期望,母親陳子玲精心呵護著。
當孩子一天天長大,3歲的陳睿說不上整句連貫的話;5歲不會繫鞋帶、不敢滑滑梯、手腳笨拙,7歲拿著畫筆,畫不了一個完整的圓。
為什麼老天不公平?父母越大的期望,卻換成越大的失望。
陳子玲請教了許多專家,查閱了大量資料,終於在一本雜誌上找到,日本學者將這協調能力和語言障礙出現的症狀,稱為感覺統合失調症,是生理和心理髮育欠缺問題。
「現在,還有許多孩子,黑板上寫的15,抄在本子上就寫成51,常常抄錯。有的老師認為是學生不認真,其實不是,是孩子手眼協調和視覺審視,在整合中出了問題,而我的孩子當時正處在這個狀態。」陳子玲說。
為了訓練兒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家裡買來了鋼琴,簡單的琴譜,總沒學會,急得兒子坐在地上哭,陳子玲也在哭。有朋友說:「你倆都那麼聰明,怎麼會生出這樣的孩子。」
「不要著急,他爸爸小時候也不太會說話。」陳子玲在特別焦慮時,婆婆的一句話,讓她感動地熱淚盈眶。連婆婆都不嫌棄,一定有希望,既然碰上了,就要面對,全家人對孩子不棄不離。
玩蟲子 小心呵護孩子的興趣
一個奇怪的現象:父母發現,兒子儘管沒那麼聰慧,但從他八個月大的時候,就喜歡趴在地上看螞蟻搬家,一小時、兩小時……不肯起來。
陳睿從學走路開始,螞蚱、蟋蟀、金龜子,成了他手上最好的玩具。一次「六一」兒童節,一家人說好了去動物園玩,一大早鄰居捉了一隻知了給陳睿,結果他拿著這最好的玩具,哪裡也不肯去了。
「你怎麼讓孩子玩這麼髒的東西。」身邊出現了不少雜音。一位好友說:「別灰心,你的孩子天生與其他孩子不一樣,你看他盯著蟲子的眼神,好好培養,也許將來就與別人不一樣。」
於是,媽媽陳子玲開始對兒子進行全方位的訓練,用彈鋼琴來訓練手眼協調能力;爸爸陳光興每天早上帶兒子跑步,當孩子遇到逆境、挫折的時候,他總會給兒子講古今中外逆境出英雄的故事,鼓勵孩子「知恥而後勇」。
兒子的房間、陽臺上,養著蛇、蜥蜴,各種昆蟲,家裡被朋友戲稱為「三明第二動物園」。陳子玲怕蟲,兒子的衣服口袋,她從不敢掏,一掏進去說不定就有一把的竹節蟲等,非常恐懼。從一年級開始,兒子的衣服褲子,都是爸爸檢查後再放入洗衣機。
全家人上到爺爺奶奶,下到鄰居孩子,只要有時間就帶著陳睿在野外,在燈下抓蟲,他在玩蟲的過程中度過了兒童少年期。
「媽媽,我真的很傻嗎?」
一天,陳睿哭著跑回來說:「媽媽,有位同學不和我玩了,聽說是他爸爸媽媽不讓他和我玩,說和我玩會變成傻瓜。」
「媽媽我真的很傻嗎?」這句話從兒子上幼兒園到小學,陳子玲常常聽到,看著孩子眼淚汪汪,她心在流血。但是,她依然笑著對兒子說:「不,孩子,你不傻,你只是發育比別人遲。」「媽媽會和你一起努力,幫助你笨鳥先飛;如果你不想讓別人笑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陳子玲說。
艱苦的訓練開始了。陳睿10歲的一天,他突然發脾氣砸鋼琴,不想彈琴了。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陳子玲慢慢把琴蓋蓋下說:「不想彈,就不要學了,別這麼累。」
第三天過去了,陳子玲不催他,也不讓他碰鋼琴。第四天,陳睿說:「媽媽,我真的不彈鋼琴了嗎?那別人以後還會不會說我傻呢?」面對孩子的心結,陳子玲告訴他:「媽媽讓你彈琴,並不是要你當音樂家,而是訓練你的大腦、手眼協調能力,讓你更聰明更有能力,笑到最後才是勝利。」孩子點點頭,表示願意再練下去。陳子玲縮短了兒子彈鋼琴的時間,重新設置其他訓練時間。
就這樣,彈琴一直堅持到高二,陳睿考過鋼琴九級,在大學裡常常來個即興伴奏或表演。
獲獎作文震驚了老師和同學
學習過程很難很難……陳睿在小學三年級成績差強人意,有的科目成績較低,講話不流利,是老師和學生眼裡的差生。在學校當校醫的陳子玲,把孩子從市屬重點小學轉入了區屬學校。
為了方便指導孩子,陳子玲也到低年級班級聽課,學拼音,學教學方法,回家再教孩子,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一次,陳睿以家裡的小貓為主題,寫了一篇作文,結果老師、同學認為是抄襲的。「媽媽,為什麼他們都不相信我?」孩子眼淚汪汪,陳子玲告訴他:「當你能證明自己能力的時候,這些聲音才會消失。」於是,他開始在父母的指導下大量閱讀,不停地寫。
五年級,一篇作文《我的夢》,陳睿寫自己成年以後,以科學家的身份到深山老林裡科考,發現新物種,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科幻故事。文章中,他立下了想當科學家的志向。這篇作文獲得全國青少年寫作大賽二等獎,這是他第一篇獲獎作文,讓指導老師非常興奮,這孩子怎麼會寫出這樣的科幻作文。
為了科學家的志向,家裡買了許多少兒百科全書、院士、科學家的故事等,從小到大,陳睿極少看動畫片,他喜歡看的是《動物世界》,玩的是昆蟲。
陳睿小學畢業時,父母悄悄把他小學全部的作文搜集起來,自費3000多元錢印刷成書,作為特殊的畢業禮物。
「媽媽謝謝您,懂我」
12歲,上中學後的陳睿,智慧之門被打開了,他的狀態一天天趨於正常,特別是數理化、生物,越學越好。
他在三明二中高三成績為年段前50名,考入北京是他的夢想。但高考時,命運又與陳睿開了玩笑,成績為年段近200名,剛過本一線。痛苦的他,在床上一躺就是幾天。
陳子玲與兒子幾個晚上徹夜長談。終於有一天,陳睿堅定地說:「相信我,四年後咱們北京見。」陳子玲聽了,緊緊擁抱著兒子,兩人的眼淚流在了一起。陳睿選擇了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專業,父母無條件尊重與支持。
大學四年後,因為熱愛、因為夢想,陳睿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在研究生階段,以評優答辯第一名的成績獲國家三好生標兵稱號。為證明自己的實力,陳睿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成為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
當兒子把獎狀寄回家的時候,陳子玲又流淚了,她是個愛流淚的媽媽,兒子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夢想成真 做「中國的達爾文」
達爾文,是陳睿心中最崇拜的偶像。在中國科學院,陳睿所學專業就是研究達爾文的進化論,去尋找新物種。
《蟲遊記》,陳睿在個人微信公眾號裡,時時播發有趣的科考日記,用鏡頭和文字展示一個多彩多姿的昆蟲世界。現在,他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路上,用腳去丈量這個世界,他到過青藏高原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穿越過雅魯藏布江的大峽谷;去過神龍架神秘的原始森林;南至西沙、北至漠河,科學考察足跡踏遍祖國三十餘省市自治區;遇到過地震、泥石流;但是一切都不能阻止他對科學的探索。
科研的道路是艱辛的,讀不完的文獻、做不完的實驗,通宵達旦工作已是家常便飯。在導師的指導下,陳睿在國際著名雜誌上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科學論文,被邀請為國際著名雜誌審稿人,在國內、國際專業研討會上做學術報告,成為本領域專家;數次被中國科學院授予「三好生標兵」稱號。
「我是幸運的!有知我懂我的父母;我是幸福的!能為自己的事業而瘋狂。」陳睿說。
記者手記
為這位母親而感動,為這一家人不離不棄而感動。從「笨小孩」到做「中國的達爾文」看似一個奇蹟,其間蘊涵著一個母親、一個家庭的睿智,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支持保護孩子的理想和志向,不因別人的幾句風涼話,而放棄對孩子科學有效的培養。
「媽媽會與你一起努力,幫助你笨鳥先飛」,「笑到最後才是勝利。」成長之路非常艱辛,這個故事,希望能給更多的家長,在培養孩子方面有一個很好的啟迪。(本文圖片由文中主人公提供)
相關連結
感覺統合失調症發生的原因:胎位不正、早產、剖腹產、搖抱少、嬰幼兒期活動空間不足、爬行不足及其他不明因素,表現為外部的感覺刺激信號無法在兒童的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而使機體不能和諧地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