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提出抑制鋰枝晶生長新辦法,提高鋰電池壽命和安全性

2020-12-04 澎湃新聞

隨著可攜式電子設備及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人們除了追求鋰電池的大容量和充放電速度外,更關心的是鋰電池的安全性。屢屢發生的鋰電池爆炸事件難免讓人神經緊繃。

從科學層面而言,鋰電池爆炸的原因通常是電極表面鋰沉積不均勻導致「枝晶」(dendrites)生長,使得電池的充放電效率降低,甚至電池內部出現短路,從而引發電池故障或安全隱患。科學家們都在試圖找到解決方案。日前,中國學者提出採用一種微球(microspheres)結構捕獲鋰,來限制鋰沉積和抑制枝晶生長(dendrite growth)。

由於枝晶生長受到抑制,所以在經過200多次充放電後,電極仍能保持99%的高電鍍/剝離效率,這不僅有助於延長鋰電池的壽命,也可有效提高安全性。

上述研究來自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員郭玉國的研究團隊。該研究已於日前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的《納米快報》(

Nano Letters

)上發表。

圖片來自郭玉國等人在Nano Letters上發表的論文

郭玉國團隊提出的具體方法是,通過微球結構(microsphere)來俘獲鋰,以限制其沉積並抑制枝晶生長。其所製備的微球為碳納米管和多孔二氧化矽保護層的複合材料,實驗證明,這種結構的複合材料對於控制鋰沉積行為是十分有效的。另外,絕緣塗層還可防止電子集中流動並減少形成「熱點」的可能性。

據了解,郭少軍課題組通過借鑑自然界中蟻穴結構能夠快速交換空氣的特點,設計出了一種有特殊官能團修飾的二氧化矽為骨架的離子凝膠電解質。這種仿生離子凝膠電解質具有快速傳輸鋰離子的能力,而且能夠在金屬鋰負極表面自發地形成顆粒富集層,從而有效地抑制鋰枝晶的生長。該成果為利用仿生概念設計高性能的金屬鋰電池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郭玉國團隊認為,此研究為鋰金屬電極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可加快鋰電池的實際應用。

此前,在解決鋰電池這一安全問題時,業內多採用的是電解液添加劑、穩定的界面以及修飾電極等多種方式。有實驗證明,採用架構調整鋰枝晶積聚是最高效的方式。

北京大學工學院郭少軍課題組和北京理工大學陳人傑課題組曾共同提出了通過「蟻穴」結構固態電解質抑制鋰枝晶的方法。該團隊的研究論文於2017年6月在國際學術刊物《能源與環境科學》(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上正式發表。

相關焦點

  • 鋰離子電池鋰枝晶生長:影響因素和抑制方法
    鋰負極在充放電循環的溶解沉積過程中,枝晶會不斷形成和斷裂,斷開的枝晶變成「死鋰」不再貢獻容量,而刺穿隔膜的枝晶會引起電池短路甚至引發電池爆炸。鋰枝晶還會增加負極的表面積,導致新暴露的鋰不斷與電解液反應,從而降低電池的庫倫效率。另外,鋰與電解液反應生成的固態電解質膜穩定性差,極易破裂使得內部的新鮮鋰 又暴露在電解液中,持續消耗電解質,縮短電池循環壽命和降低電池的庫倫效率。
  • 鋰枝晶生長機理獲原位精準測定—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實時、直觀地記錄了鋰枝晶生長的微觀機制,精準測定了其力學性能和力—電耦合特性,並提出固態電池中抑制鋰枝晶生長的可行性方案。因此,鋰枝晶的生長是阻礙金屬鋰電池應用的最大障礙。 諸多研究致力於探索如何抑制鋰枝晶的產生,但以往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觀尺度,鋰枝晶生長的微觀機理、力學性能、刺穿固態電解質的機制及抑制其生長的科學依據都不清楚。
  • 黃建宇組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助力固態電池應用
    但研發金屬鋰電池極具有挑戰,雖然歷時多年,以金屬鋰為負極的高能量密度可充放電池仍未實現商業化,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在循環過程中的不可控鋰枝晶(一種樹狀晶體,其針狀突起稱為晶須)生長,當鋰枝晶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可穿透固態電解質,使電池短路失效;此外,如果鋰枝晶發生纏繞或斷裂,就會形成「死鋰」,造成電池容量嚴重衰減,因此鋰枝晶的生長是阻礙金屬鋰電池應用的最大障礙。
  • 改善鋰枝晶問題,提高鋰電池性能
    引言:  受制於枝晶生長和結構不穩定性的現狀(由此導致低庫倫效率、較差的循環壽命以及嚴重的安全性問題),使得Li金屬負極的研究一度蟄伏。然而時隔多年,受Li金屬負極高容量和能量密度的驅動,人們又將目光聚集在其研究上。
  • 天津大學羅加嚴教授綜述:鋰枝晶的抑制、誘導與消除
    首先,通過施加外部機械阻力是抑制枝晶生長的最簡單方法。在LMBs電池中經常使用具有高比表面積、柔性和機械強度的二維(2D)材料,其在小電流密度、小循環容量的情況下,該方法十分有效。然而,鋰枝晶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電流密度和沉積容量的增加,抑制策略則有失效的可能。進一步研究如何調節枝晶的形成和生長。枝晶調節意味著允許枝晶的形成和生長,但可均勻轉化為光滑形貌的鋰。
  • 日本東麗公司開發鋰金屬電池無孔隔膜 可抑制鋰枝晶生長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日本東麗工業公司(Toray Industries)開發了一種鋰金屬電池使用的無孔隔膜,可以顯著提高電池安全性,並有望應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無人機和電動汽車。
  • 怎樣給鋰電池延長壽命並提升安全性?不如「釋放」一下它的壓力!
    日前,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使用三維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層作為電池中鋰金屬陽極的基體材料,能夠有效地抑制鋰枝晶的形成,從而大大地延長電池壽命,減少安全隱患。該研究於3月6日發表在最新的頂級期刊《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
  • 日本東麗公司開發鋰金屬電池無孔隔膜 可抑制鋰枝晶生長_科技_行業...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日本東麗工業公司(Toray Industries)開發了一種鋰金屬電池使用的無孔隔膜,可以顯著提高電池安全性,並有望應用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無人機和電動汽車。
  • 電池安全性有救了?新概念鋰電池,可有效降低過熱易爆炸風險
    隨著各種電子設備、電動汽車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普及,而其中的鋰電池的安全性也越發被人們所關注。如何降低電池過熱易爆炸的風險,進一步提高鋰電池的安全性,成為亟需解決的重要難題。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一名研究人員為解決鋰電池過熱易爆炸的問題,創造性的提出了「溢洪道」的概念。首先我們要知道,鋰電池由兩個電極、電解質和隔離膜組成,離子先從鋰陰極出發,經過電解質與隔離膜,最後抵達石墨陽極,而失控生長的鋰枝晶可以快速地降低電池的性能,縮短電池使用壽命,引發安全問題。
  • 新電解質可大幅提高鋰電池安全性-斯坦福,崔屹...
    近日,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領銜的團隊在鋰金屬電池安全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型鋰金屬電池電解質,不僅超輕、能量密度高,其安全性能也非常好,就算在著火的情況下也能繼續工作!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增加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成了鋰電池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一般來說,鋰電池的能量密度越高,電子產品的續航時間越長。
  • 鋰電池革命性突破!壽命和性能都得到質的提升
    據報導,美國萊斯大學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電池電極材料,這將有助於克服 鋰電池關鍵性難題。雖然石墨已被證明是迄今為止用於製作陰極的最好和最可靠物質,但它容納的離子數量有限。研究人員一直希望用鋰金屬箔來取代石墨,它可以容納更多的離子,使電池充電更快,並帶來更高的電池容量。
  • 這樣的雜交固態電解質,可以抑制鋰枝晶|NSR
    但是,常規鋰氧氣電池使用的有機電解液熱安全性較差,且無法阻擋枝晶生長,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近年來,人們嘗試使用雜交固態電解質(HSE)來提高鋰氧氣電池的離子電導率。那麼,HSE能同時抑制枝晶嗎?什麼樣的HSE才具有優異的抑制枝晶的能力呢?
  • 南科大:首次提出一種全新的抑制鋰枝晶的方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鄧永紅團隊針對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電池中面臨的鋰枝晶關鍵問題,在新型鋰金屬負極集流體開發和鋰負極人工SEI膜研究的應對策略方面取得最新進展,研究成果在材料類國際著名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 Materials)發表。
  • 南科大:首次提出一種全新的抑制鋰枝晶的方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鄧永紅團隊針對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電池中面臨的鋰枝晶關鍵問題,在新型鋰金屬負極集流體開發和鋰負極人工SEI膜研究的應對策略方面取得最新進展,研究成果在材料類國際著名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 Materials)發表。
  • 固態鋰電池研發願景和策略
    固態鋰電池研發願景和策略李 泓1,2,許曉雄3(1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2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北京100190;3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浙江寧波 315201)摘 要:很多新興技術領域對可充放電池的能量密度不斷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已經遠遠超過目前電池實際達到的水平。
  • 南科大《Adv Mater》首次提出全新的抑制鋰枝晶的方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鄧永紅團隊針對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電池中面臨的鋰枝晶關鍵問題,在新型鋰金屬負極集流體開發和鋰負極人工SEI膜研究的應對策略方面取得最新進展,研究成果在材料類國際著名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 Materials)發表。
  • Nature Commun | 納米金剛石作為整平劑,抑制鋰枝晶生長
    鋰金屬負極具有最高的理論比容量和最負的電勢,被認為是未來高能量二次電池的首選負極材料。然而,鋰金屬在充放電循環中會形成枝晶,降低了其庫侖效率並導致一系列安全隱患。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在電鍍工業中,研究者開發了一系列方法來抑制金屬枝晶生長,而納米金剛石就是一種整平劑。
  • UWO團隊揭示全固態鋰電池預成核劑的相演化過程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西安大略大學Xueliang Sun教授帶領的團隊和多倫多大學的Chandra Veer Singh教授,提出一種預成核劑(MoS2),通過控制鋰成核和沉積過程,在高電流密度下抑制鋰枝晶生長。此外,還闡明了預成核劑在運行的全固態鋰電池(ASSLB)電池中的相演化過程。
  • 西安交大《Nano Letters》:複合固態鋰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
    傳統鋰離子電池中有機電解液在高溫下的易揮發性和可燃性給動力電池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而且電池中不可控的鋰枝晶生長使鋰電池存在短路風險。採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有機液態電解質不僅能夠提高電池的安全性,而且有助於增加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然而,固態電解質與電極之間的界面接觸問題(如界面阻抗,界面反應)是固態電解質實用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 斯坦福崔屹團隊發明新電解質,大幅提高鋰金屬電池安全性
    有一定機械強度的固態電解質擁有「堅硬」的表面,可以壓制鋰枝晶的生長,從而保障電池的安全。然而,現有的固態電解質卻各有各的問題:有的太厚,會導致電池的能量密度下降;有的可燃,導致安全性不佳;有的太軟,無法壓制鋰枝晶的生長……總之,並沒有一款電解質可以同時滿足鋰金屬電池的高性能和安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