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蜀之路青銅文明展」吸引觀眾紛至沓來
昨日下午,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金牛賓館落下帷幕。大會期間,來自國內高等院校、考古研究機構以及英國、美國、巴基斯坦等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為主題進行研討。大會成果多多,其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研究員王巍發布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成果》主題報告引人注目,近年來成都平原豐富的考古成果尤其是寶墩遺址的研究,證實了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屆大會新增的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以區域文明交叉對比等新方式,傳播古蜀文明研究成果。而豐富多彩的展覽和講座,更是讓公眾過了一個「考古節」。
中華文明探源「這是中國考古學界的一次盛會,也是傳播、推進考古科研成果的重要平臺。」閉幕式上,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趙輝代表大會組委會作了總結髮言。本屆大會上,王巍等專家帶來的6場主題報告,使我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人類起源研究、農業起源研究和四川考古的歷史沿革、現狀及發展前景有了深刻的認識。尤其是在王巍發布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成果》主題報告中提出,根據最新的考古成果,可以證明在距今5800年至5300年,中華文明進程出現了加速度,而在距今5000年左右,就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古國時代,這是走向文明的標誌。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從2001年至今,已經實施了4個階段的研究工作。經過多年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團隊專家對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進行了梗概式描述: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遊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主題報告中,王巍以近年來成都平原豐富的考古成果,證實了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寶墩文化對於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有著關鍵性作用。」
古蜀文明的考古成果表明,距今約5000年,古蜀人在四川北部岷江上遊的茂縣營盤山遺址和金川劉家寨遺址生產生活,發展文化。此後,這一文化沿著岷江遷徙,逐漸發展成為成都「本土文化」寶墩文化。中國第三大史前古城寶墩古城外城的發現,表明在距今4500年到3700年時,成都平原已是城邦林立、人口眾多的富饒沃土。報告指出,在距今5000年前後,川西平原地區水文環境改善,黃河上遊人類文化的南下,促進了川西平原地區的文化發展,遂加入到中華文明起源大潮之中。
「以前,大家普遍認為成都平原歷史文化相對滯後,寶墩遺址的出現,找到了三星堆文化的源頭,將成都的歷史帶到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在王巍看來,寶墩文化的意義不止於此。「我們探究中華文明進程,長江上遊地區以成都平原為代表,如果沒有寶墩,這一塊就是空白。寶墩文化對於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有著關鍵性的作用。」王巍表示。
新增專場在本次大會期間,中國考古學會下設的16個專業委員會以及特別設立的「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還進行了精彩深入的分組討論,共有453位中外學者在研討會上作了學術發言。值得一提的是,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中,來自國內外的30多位專家學者先後從四川史前和古蜀文明、科技考古應用、兩周至秦漢考古、唐宋明清考古及文物保護等方面對四川及周鄰地區內的考古新發現、新研究進行了討論,提出了一批新觀點、新認識。「與其他16個專場均為單一研究方向不同,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則是以古蜀文明和四川及臨近區域內的古文化、古遺存為研究對象,利用各種研究方法對其進行探討,可謂百家薈萃,濟濟一堂。給近百位聽眾帶來了28場精彩紛呈的講演。」趙輝表示。
在大會進行期間,除「江口沉銀」考古成果展、考古四川新世紀展、古蜀文明與兩河文明對話展等一系列重磅大展開展外,同時還有16場各具特色的考古學公共講座舉行,在公眾中掀起一股考古熱。本屆大會承辦方之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說:「通過本次考古學大會,公眾對考古的熱情更高,給我的感覺就像連著過了幾個『世界遺產日』『博物館日』,甚至還有說法是這幾天在過一場『考古節』!」
今日,來自海內外的部分專家學者還將繼續考察四川博物院、成都市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遺址博物館等文博單位,進一步了解感受神秘燦爛的古蜀文明和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蘊。
本報記者 李雪豔 攝影 張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