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企業市民需求感受作為「第一標尺」,以更長遠的眼光、更開闊的視野,高質量編製成都「十四五」規劃 本報記者 胡大田 攝
「大的公園可能意味著切割交通動線,行人要經過很不方便。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建設需要考慮設置不同面積和功能的公園。」
——成都向上董事長 曾敏紅
「通過數位化促進消費升級將進一步擴大企業的能力差距,『十四五』時期成都要在數字消費上分一杯羹,需要從供應鏈上著力。」
——成都市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 徐震
「『十四五』期間根據疾病流行的情況,由政府確定少數重點疫苗,探索多方共擔的支付模式,一方面提高老百姓的接種率,另一方面減小疾病流行的防控壓力。」
——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梁嫻
「要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實現傳統名校與新優質學校的資源共享和常態互動。」
——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校長 吳明平
城市發展徵程壯闊,落腳點卻總在細微之處。企業如何評價城市的營商環境、市民對城市的生活品質有何感受,是宏觀框架下的每一片磚瓦。12月2日,成都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兩代表一委員」和基層代表座談會召開,這是成都市針對「十四五」規劃召開的第五場問計座談會,也是最「接地氣」的一場。
「要真正建立以企業需求和市民需求為導向的規劃、政策制定規則」,成都在會上提出,把企業市民需求感受作為「第一標尺」。
會上,23位基層一線代表交流發言,他們中既有來自社區、企業的負責人和一線員工代表,也有來自教育、衛生、政法、文化戰線的基層幹部;既有「兩代表一委員」,也有新經濟、新社會組織中的代表。
處在改革發展一線,直接參與經濟社會生活,他們對城市發展有何感知和建議?會上的發言透露:城市建設、產業規劃和民生福祉,都期盼回歸以人為本的尺度。
城市形態 由大規劃落到小空間
「要精細化地設計、打造小尺度街區和人性化的微小空間,讓市井生活與良好的生態相得益彰,達到真正的人城境業的高度合一。」曾敏紅是成都向上的董事長,也是一位資深的媒體人。她從微觀角度一窺公園城市的建設,那就是「螺螄殼裡做道場」,以小尺度的綠地激活周邊場景,塑造更宜居的生活空間。
「十三五」期間,成都開啟公園城市建設,「一山連兩翼」實現千年來的空間突破,是城市宏觀形態的重塑。曾敏紅認為,「十四五」時期成都的公園城市建設需要進入新階段,從大規劃落到小空間,聚焦持久化和精細化。
「大的公園可能意味著切割交通動線,行人要經過很不方便。」曾敏紅建議,公園城市示範區的建設需要考慮設置不同面積和功能的公園,使公園既能為生活產業場景所利用,又能夠讓人停留為消費場景使用,從而聚集人氣、產生效益。尤其對於老城區的改造而言,這將激發舊街區的商業氛圍和旅遊氛圍,目前在奎星樓街、钂鈀街都有實踐。
這一觀點得到了基準方中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周颿的贊同,他曾參與少城和猛追灣的有機更新項目。周颿認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基因,城市是人的結合體,中優區域應當滿足在地居民需求的同時結合時尚文化,實現產業和人口結構的優化。
「把城市的封閉空間打開,實現一個完善的步行系統。」周颿建議,解開交通「囊腫」後,街區將因步行空間的豐富回歸到煙火氣、市井味。
「鄉村農業景觀的生態功能和低密度的建築空間,可以是公園城市的重要組成。」和盛家園集團董事長胡林表示,從全球大城市發展經驗來看,越來越多的高端研發企業傾向於選址於城市郊區的低密度空間,來舒展人的天性,激發人的創造力,矽谷、華為松山湖基地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他建議,將鄉村振興戰略與建設公園城市緊密結合,培育新動能,塑造新空間,牽引成都從城鄉統籌加速邁向城鄉融合。
產業規劃 將消費市場轉化為消費動能
城市興衰循環發展,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是城市的產業。
「十四五」時期,成都將面臨定位之變,轉入建設泛歐泛亞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加快邁向世界城市的新階段。成都用怎樣的產業支撐城市發展?企業的聲音著眼於困境也著眼於突圍。
成都市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徐震表示,電子商務的發展給平臺和消費者帶來紅利,成都需要將網際網路消費市場轉化為消費動能。當前網際網路平臺已經成熟的B2C模式只佔商貿體系中的前端收益,本土企業有機會通過產業鏈數位化升級,以B2B突破。
「去中間化、供應鏈集成化、運營集約化、產品集採化、產銷數位化等方向的產業鏈深度協作已是大勢所趨。」徐震認為,通過數位化促進消費升級將進一步擴大企業的能力差距,「十四五」時期成都要在數字消費上分一杯羹,需要從供應鏈上著力。他建議,以成都為核心,梳理和匯總全省乃至西部地區產業優勢生態,明確重點領域,以生產性服務業要素匯聚和匹配為中心,重點規劃服務全省各領域的數位化協同供應鏈體系,布局以供應鏈金融為代表的服務要素,為培育和引領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謀篇布局。
這一建議,與上月召開的成都市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會遙相呼應。會上提出,生產性服務業的全球性,其基礎在於創新供應鏈管理方式,形成面向全球產業循環的廣域服務能力,要加快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動態適應、彈性再造、開放發展。
作為產業集約發展的一個抓手,「十三五」時期成都通過產業功能區建設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重塑城市產業地理。市人大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付天力建議成立產業智庫、引入培育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為產業功能區配置專門的運營公司。
成都俠客島企業管理有限公司CEO王宏波建議成都學習南京「矽巷」模式,「甚至可以做得更廣泛。」王宏波說,「拎包入住」、提供智慧服務和產業賦能的科創空間,已經成為靈活就業、多元就業以及新經濟企業的首選,他建議,把城市中的見縫插針式的科創空間做成統一運營、統一管理、統一形象的高標準空間,打造成為成都的一張名片。
民生福祉 要做老百姓有感受的「小事」
會上,錦江區東湖街道永興社區黨委書記馬皖軼分享了一個最新的好消息:「1998年建成的小區,3個樓棟7個單元,截至昨天4部電梯已使用,兩部安裝已經收尾,還有兩部已經進入民主決議的階段!」
馬皖軼關心的是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小事」,卻在會上得到熱烈回應。「大事小事都要幹」,會上提出,不僅要做城市空間開發、產業生態圈建設等「大事」,也要做讓老百姓有感受的「小事」。
例如,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梁嫻建議,「十四五」期間根據疾病流行的情況,由政府確定少數重點疫苗,探索多方共擔的支付模式,一方面提高老百姓的接種率,另一方面減小疾病流行的防控壓力。
四川偉旭公益法律服務中心主任杜偉從社會治理的角度提到了公共法律服務的精準性。「隨著成都多層級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建立完善,亟須以精準化、差異化的公共法律服務產品匹配多元化群體差異性需求。」杜偉表示,明年1月1日《民法典》將正式實施,針對小區車位、電梯廣告等居民關心的問題,可推出小區業主自治專項法律服務產品,針對社區老年人面對網絡電信詐騙識別能力差的特點,可以推出防範網絡電信詐騙預警防範產品。
喜馬拉雅四川公司總經理夏湧則提出,以用戶思維打造文化場景,線上藉助天府市民雲的社區頻道豐富資訊、社交、服務功能,線下藉助5G、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整合推進數字閱讀進社區,營造居民願意來、留得住、體驗好的文化消費新場景。
未來5年,代表們關注的另一個重點是教育。
「既要保護好傳統名校,也要發揮好傳統名校對新優質學校的深度指導作用。」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校長吳明平建議,要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實現傳統名校與新優質學校的資源共享和常態互動。
一場又一場座談會,一條再一條建議,伴隨著建議聲響起的,還有成都決策者們的筆記聲。這些建議和觀點,將被整理、論證,最終將構成即將出爐的成都「十四五」規劃,未來5年,這些聲音將落地、生長,打開這座城市的新藍圖!
成都傳媒集團記者 鍾茜妮
原標題:成都未來5年什麼樣?一場特別的座談會 來聽聽這些基層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