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鋒
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方興未艾。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要「加快數位化發展」,「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的數位化智能化水平」,「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然而,日前有媒體在全國多地調查後發現,部分地方在建設智慧城市時仍存在數據少、欠帳多、成網難、平臺重複建設等問題,其背後是數據返還難、共享難、積累難的沉痾,有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幹部直言「要數據跟要飯一樣」。
智慧城市的「智慧」,源於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的充分運用。數據困於「孤島」,不能聯通、流動起來,就像石油不能開採,就很難實現「一網通辦」,就不能提高辦事服務效率,無法充分發揮大數據的治理效能。站在這個角度,「要數據跟要飯一樣」凸顯的是數據聯通、流動之難。這背後有部門利益的因素,也有技術標準、接口不統一等現實問題。要解決這樣的困擾,必須加強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對部門利益掣肘,要持續加大改革力度;解決標準、接口不一致的問題,要像政務網站建設那樣,提升基礎平臺的層級,避免在基層單位各搞一套、各自開花。
近年來,大數據技術日漸被普及運用,極大地推動了各地數字政府建設;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相關部門順勢而為,推出了健康碼並很快實現全國聯網,有力助推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展示了大數據治理、智慧城市的光明前景。同時,不容忽視的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問題,因為安全意識不強,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在信息公開、公示過程中,「毫無保留」地洩露了被公示對象的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隱私,多次激起爭議。面對「要數據」的請求,一些單位不情願也就有了理由。
因此,「要數據跟要飯一樣」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數據安全水平,就像報導所展現的「不給頂多挨頓罵,給了天天擔驚受怕」,這在實際上再次提醒了我們,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不能光盯著匯聚數據、連接數據,必須同時強化數據安全保護。只有數據運用和數據安全同步推進,兩條腿同時走路,智慧城市才能走得更穩。在面向社會開放數據時,要進一步完善對涉及個人隱私信息的脫敏處理;在部門之間共享數據時,要強化數據傳輸的加密,加強數據平臺的安全防護,健全數據調閱、使用的留痕和責任管理等。
概而言之,「要數據跟要飯一樣」,並非僅僅是「要」的難易問題,其折射的是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亟待破解的標準化頂層設計、以改革破解部門利益、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全方面深層次問題。透過現象看實質,有針對性地從整體上解決好這些問題,自然就化解了「要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