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達官貴人真的是三妻四妾麼?其實這是一個謬誤,只有一妻多妾

2021-01-10 照理讀史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讀史。

有時候咱們一談這個男人的夢想,有人就會冒出一句話來,雖然不太道德,說很多男人的夢想就是三妻四妾。

今天我們可以探討一下,三妻是哪三妻?在古代就有很多文藝作品中,有過三妻四妾的描述,這似乎給我們很多人一個錯覺,那就是在古代,你如果是個大官是個富貴人家的話,那麼你可以娶很多個老婆。

甚至有人還探討,說三妻是不是難道這個妻子還分一二三,有大有中有小嗎?實際上這是我們很多人的一個誤會。

以前我們就跟大家聊過,中國古代沒有一夫多妻制,中國古代向來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什麼意思?

雖然說在中國古代女子地位低下,男尊女卑,但是這不代表一個男人,你可以娶很多個老婆,即便是男人中間的頂尖,皇帝本人,他也只能有一個皇后。

沒聽說哪個皇帝有好幾個皇后的,這是我國古代的禮法,皇帝可以有很多個妾,但是正牌夫人被封為皇后的,那只能有一個。

甚至後世有很多帝王,他雖然有很多寵愛的妃子,但是他感覺到,任何一個妃子都沒有母儀天下的風範,所以他寧願把皇后這個位置空著。

我可以多封幾個貴妃,由貴妃來統領後宮,但是我不能封皇后了,那麼在普通人家呢?更是有妻妾之分,而沒有多妻這個概念。

而且妻妾之間那簡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別,什麼叫妻?古代講究三媒六聘明媒正娶過來的,你一個男子娶一個妻,不是兩個人的結合,那是兩個家族的結合,從此妻子那邊的親戚就是你的姻親了。

而你娶那個妾,有人聽說過妾的家人也是你的姻親嗎?當然不是了,妾在中國古代,實際上是處於一個奴僕概念的。

有的妾是妻子帶過來的,可能妻子本身就是大戶人家的小姐,養在閨中的時候就有幾個丫鬟,那麼我這個丫鬟隨我帶到了夫家,有可能這個丫鬟也貢獻給主人暖暖房了,這算是妾的一種。

也有可能丈夫在外面看好了一個女子,收買到家裡來成為了一個妾,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妾,那都是家裡的僕人,而妻子是家裡的主人,主僕之分是敬畏分明的。

甚至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妾的地位有多低下,好比說有個老百姓家裡有妻子有個妾,這個妾生了個孩子,那麼這個孩子應該叫誰叫媽呢?不是叫他的親生母親叫媽,而是叫這個家裡的女主人,男主人的妻子為媽。

而女主人的家裡,才算是這個孩子的娘家,女主人的哥哥兄弟,才算是這個孩子的舅舅,而這個孩子的親生母親,也就是男主人的妾,只是這個家裡人的僕人。

甚至孩子本人都算主人階層,他親生母親算僕人階層,中國古代,我們經常講皇帝立太子的時候,立長,其實沒有立長這個概念,我們立的是嫡。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什麼叫嫡?皇后生出來的才叫嫡子,其他妃子生出來的,都叫庶出,年齡大也沒用,除非沒有嫡子,才有你們當太子的可能。

而且按照法理上來講,不管你是哪個妃子生的孩子,你的母親只有一個人,就是正宮娘娘本人。

當然還得糾正大家一個錯誤,在中國古代,很多朝代男人想娶妾沒那麼容易的,統治者也明白,這個男女比例基本是差不多的,你有錢你就多娶老婆,你放那麼多光棍那不給社會添亂嗎?

很多朝代規定,男子如果你40歲之後了,老婆都沒給你生孩子,你後繼無人了,你才可以娶一個妾而已。

有的朝代則對官員按品級劃分,達到什麼品級以上,你才有資格娶一個妾,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你回到古代你就三妻四妾隨便娶的。

妾的地位有多低下,我們再舉一個例子,袁世凱可是響噹噹的人物,後來當了大總統甚至當了皇上,結果袁世凱就是庶出,他的親生母親是他爸爸的小老婆。

他親生母親過世之後,棺材想從袁家正門出來,人家都不讓,你兒子當了大總統當了皇帝又怎麼樣,改變不了你是一個妾的位置。

氣的袁世凱一怒之下,把他母親重新找了個陵寢安葬,不葬在袁家的祖墳之內,所以三妻四妾就是一個文藝作品的虛職,沒有三妻只有一妻。

原作者:李承偉

相關焦點

  • 古代真的是一夫多妻制嗎,看完發現我們都想多了
    說起古代的夫妻制度,我們一般都說是一夫多妻制。都很羨慕古代的男人,只要雙方願意自己想娶多少老婆就可以娶多少老婆。尤其是金庸先生的《鹿鼎記》裡面的韋小寶娶了七個老婆,可以說真的是羨煞旁人。但是事實上古代真的是可以一夫多妻制,真的是我們想多了?
  • 新中國成立後,《婚姻法》取消多妾制,兩年後又提出了人性化解釋
    這說明,從中國古代歷史的源頭開始,我國就提倡一夫一妻制。那麼,在朝代的更迭和變遷中,最初的一夫一妻制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和發展,與建國後實行的一夫一妻制有何不同?從有記載的資料來看,一夫一妻制存在已久,無論是一夫一妻制還是一夫多妻制,實質上都是以一男一女為夫妻的婚姻家庭組建原則,男性的其他伴侶一律稱為"妾"。
  • 看完你會知道,一夫一妻是真好
    其實三妻四妾這種說法並不準確,一個男人明媒正娶的妻子只有一個,所以確切地說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只有一個,而妾室卻可以有多個。而在古代,妾室的地位與正妻完全是沒法相比的,男人娶妻要三媒六聘,經過一道道繁瑣的手續才能將妻子娶進門。尤其是高門顯貴的大戶人家,娶妻不僅要門當戶對還要有婚書,這樣的婚姻完全是受法律保護的。
  • 新中國成立後, 強制實行一夫一妻制, 那已娶的小妾們該如何處置?
    到了階級社會後,一夫多妻的觀念發生了改變,此時應該叫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個男子只有一個正妻,卻可以擁有多名妾室,而正妻和妾室的地位存在嚴重的不對等。首先,作為男人的正妻,一般需要明媒正娶,之後便以女主人的身份自居,負責管理整個家庭的內務和對外接待客人,是男人的賢內助。正妻生的孩子叫嫡出,身份要比其他妾室子女要高一等,兩者的待遇更是千差萬別,而且通常只有嫡子才有資格繼承父親的職位和財產。
  • 古代妾室有兩個作用,一個是給男主人生孩子,一個羞於說出口
    中國古代是封建社會,由於社會的發展,男權主義至上,女性的地位都很低,我們現在的社會,講究人人平等,可能大家無法理解,古代社會的女性,究竟有多可憐,尤其是一些,社會地位比較低的女子,生活就更加不幸了。古人講究一夫多妻制度,雖然他們的原配妻子,只有一位,但是還可以納無數的小妾,尤其是古代有權有勢的人家,更是小妾美婢無數,就是為了伺候男主人的,而且古代只要有錢,可以擁有無數的美女陪伴。
  • 成功男人是一夫一妻制受害者?
    中國古代施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430萬年前,人類的交配是無所禁忌的。最初的氏族一定只能是母系的,因為只有母親的身份可以確認。這樣的模式人類維持了將近300萬年。距今6000多年前,因為農業的出現,社會出現了剩餘價值,並因此造成了氏族間的戰爭和內部分化,這使得母系社會形態不斷被削弱,並逐漸為父權所取代。正是「父親」這一概念的產生,使得男人有了確認自己孩子的念頭,並且將屬於自己的財產遺傳下去。
  • 我們未來的婚姻:婚姻制度真的會消失嗎?
    這讓我想起了小喬花了數萬元挽回出軌婚姻又逼老公離婚的故事……小喬是一個溫柔漂亮的女生。這種婚姻下,一男一女在一起生活,組成配偶,但是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因為這樣的婚姻關係並不穩固,也沒有太多的約束。這就像某些少數民族,男女結婚後沒幾天,女方還是回到了娘家居住,並且在娘家期間,她的性生活是比較自由的,不受約束。這就是對偶婚。到了封建社會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單偶,也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 古人一夫多妻,這種上古海牛卻是一夫一妻制?最終依舊難逃滅絕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尚書傳》說:「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妾的地位低於妻,只能算是奴婢,這種腐朽的婚姻制度後被一夫一妻制所取代,這是文明世界的體現,而三百年前滅絕的一種巨型哺乳動物卻堅實的貫徹著一夫一妻制。
  • 古代沒有光棍危機,原因是什麼,不外乎這幾點
    那麼就有一個疑問了,在古代是不是也有這種剩男危機呢?特別是在古代很多有錢家庭都是一夫多妻制度,按道理古代男女比例應該更為懸殊才符合常理,但是從我們考據歷史來看,反而結果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我們先來看歷史數據。一是秦漢時間。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後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
  • 古代不是一夫一妻制,那麼家裡長子亡故後,誰最有話語權?
    我們知道在古代沒有計劃生育的管控,所以常常一家會有好多的孩子,經歷過幾代之後就會成為一個大家族。成為一個大家族常常會出現兩種形式,第一種是成為自己家族當地的地主人家,家財萬貫,壟斷了當地的經濟,另一種就是常常發生家族內鬥,最後導致家族逐漸從繁榮走向衰敗,從此一個家族開始沒落。
  • 會跳動的魚:以鮮美聞名,古代只有達官貴人吃得起
    據說,跳魚味道鮮美,天下聞名,但不容易捕捉,所以成了達官貴人餐桌上的一道「鳳髓龍肝」。跳魚又叫跳跳魚、彈塗魚、泥猴,不擅長遊泳,但會爬、會跳、會挖洞。古人便根據跳魚的這些特點,發明了一種捕捉它們的方法:將竹竿削成許多短小的竹筒,插入灘涂的泥地裡。然後,像驅趕雞鴨一樣,用長竹竿驅趕灘涂上的跳魚。這些跳魚誤以為灘涂上插著竹筒的地方是自己挖的洞穴,都紛紛跳了進去。
  • 古代為防止女子出軌,其方法簡直喪失人性!你看了一定不想穿越了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女性的地位很低,古代並不像現在一樣一夫一妻,而是一夫多妻制,對於男子來說,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古代男人對於美女充滿了愛慕與渴望,然而古代女子丈夫畢竟只有一個,這樣就難免偶爾會出現有紅杏出牆的情況發生。那麼古人是如何來防止妻子給自己戴綠帽子的呢?
  • 滑坡謬誤的幾點見解,帶你了解滑坡謬誤
    但其實也可以採用形式邏輯(符號邏輯)來解釋,而且在形式邏輯框架下才能說得更清楚,也能夠明白為什麼滑坡謬誤叫謬誤而不叫錯誤。 1.必須要有一連串「如果…那麼…」(邏輯學中稱為條件句)相連,其中至少兩個條件句作為前提,一個條件句作為結論。所以有些答主給出的只有一個「如果…那麼…」的例子不能稱為滑坡謬誤。 2.前提中的每個「如果…那麼…」直觀上都應是可接受的,如果有的「如果…那麼…」明顯為假,則這樣的論證也不能稱為滑坡謬誤。
  • 如何理解沉沒成本謬誤-絕對理性可能麼?
    例如某人自己攢了一臺電腦,玩了一個月覺得打遊戲沒意思又在鹹魚上賣出去了。此時原價和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一臺二手電腦今年可以賣出的價格肯定比去年可以賣出的價格要低。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人是絕對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
  • 「一夫一妻」的動物,如果一方死了,它們能經受住交配的誘惑嗎?
    對於人類來說,一夫一妻是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但也有少數國家也允許一夫多妻,但卻很少見到一妻多夫這種現象,即使有也是極其罕見的個案,但在動物界,既沒有法律也沒有道德的約束下,那些「一夫一妻」的動物,如果一方死了,另一方會怎麼樣呢?
  • 一夫一妻制的鳥類,會出軌嗎?
    古代的「一夫多妻」,由於是男性的地位高於女性,所以有地位,有權勢的男性往往是妻妾成群。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思想開始解放,一夫一妻制開始在世界上出現並且逐漸普及。不單單是我們在遵循著「一夫一妻」制度,在自然界中有90%的鳥類也遵循著這種制度。
  • 為何古代近親結婚那麼多,可很少看到生的孩子有問題?原因很簡單
    別著急,小編帶大家一起去看看這是什麼情況。首先有很多的孩子在出生的時候很早就夭折了,古時候的醫學技術是有限制的,當時還沒有這麼高端的技術手段,所以有很多的孩子其實基本上連生出來的機會都沒有就直接在生產的時候直接夭折了,或者是生出來之後孩子的身體並不好,沒多久就早夭了,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其實對於古代的人來說有一個後代是特別重要的事情,不然古人就不會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樣的說法了,所以孩子夭折之後他們就會繼續生
  • 明朝的「發明家」皇帝,後宮只有一人,發明一物現代人天天用
    明朝可能是由於明朝的富足無憂,明朝皇帝大多數非常中庸的。在古代三妻四妾是被社會秩序和道德所允許的,所以很多有權有勢的人都會選擇納很多妾。因為古代講究傳宗接代,娶妻納妾越多人丁就越興旺,家族也就越壯大。普通人尚且如此更別說是皇家了,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為的就是開枝散葉延續皇族血脈。每一位皇帝都不例外,就連末代皇帝溥儀最後逃難時還帶著婉容和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