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在古代中國被稱為「星官」,東漢張衡如此描述星官的命名:「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於是備矣。」中國古代的星官,從天皇大帝到農丈人、從戰場到市場、從天槍到簸箕,其名稱和布局都非常社會化。山川百物、人間百業都搬上了天際,涵蓋了古代神話、歷史典故、社會制度和人文習俗等,幾乎是按照地上人間的模式在天上複製了一個世界。
不同於西方星座以神話中的神、人或動物來給星座命名,中國古人把紫禁城裡的生活投射到了天上,皇帝有紫禁城,天上就有個「紫微垣」,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它以北極為中心,並以北極附近的一片星群為基礎而構成。中國古人發現,北極有一顆星星是不動的,其他星星都圍繞著它轉,因此把這片天區選作皇宮。那顆不隨天球旋轉而轉動的星星被古人稱為「天極星」,成為皇帝的象徵。自然也少不了代表後宮、庶子、太子、妃子的星名,還有星星被叫作丞相、侍衛官、輔弼、少尉等,另外還有星星被稱作天廚、天床、天牢、天廁等。而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主要指朝廷,天市垣則是三垣的下垣,就是老百姓的集貿市場。
要想在天上同時看到這三垣,最好的時間是每年的六月中下旬,也就是夏至節氣前後。當黃昏來臨,一絲清風送走夏日西邊最後一線光亮,舉目北望,莊嚴的紫微垣,儼然高懸北極四周,「北鬥」和「文昌」居於牆左,而「華蓋」和「傳舍」列於垣右;轉身回望,在西南方天空中,明亮的「五帝座一」高掛,以它為中心的是天帝和大臣們處理政務的太微垣;向東看去,東南方地平線上銀河正慢慢升起,銀河西岸邊就是熱鬧的天市垣,仔細傾聽,也許能聽到來自天上集市的叫賣聲……
B、北鬥七星指示季節
在民間知名度最高的星恐怕就是北鬥七星了,這七顆星有各自的名稱,從勺頭開始依次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位於勺頭的前4顆叫鬥魁,其餘3顆叫鬥柄。
由於「北鬥」圍繞北極日夜不息地旋轉運動,從很早開始,「北鬥」就被人們想像成天帝的車駕。《史記·天官書》說:「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意思是:北鬥七星是天帝坐著的馬車,天帝以中央為樞紐,坐在馬車上巡查四方,定四時,分寒暑。
在山東嘉祥縣東漢時期的武梁祠中,就有「鬥為帝車圖」的畫像石,圖中的北鬥七星,由鬥魁4星組成車輿,有一帝王形象的人端坐在鬥勺之中,鬥柄3星組成車轅。這輛車沒有車輪,它是騰雲駕霧而行的。
萬昊宜介紹,在每天的黃昏時候觀察北鬥七星,人們發現在不同的季節,「北鬥」的方位和鬥柄的指向不同。因此北鬥七星很早就成為指示季節的星空標誌。戰國時代的《冠子·環流篇》中寫道:「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其中的道理可如是解說:戰國時候,在春分時節每當黃昏來臨,仰望北天,可以看到鬥柄正指向東方。由於地球繞日公轉的緣故,鬥柄「東指」的時間會逐日提前4分鐘。如果每天晚上同一時間抬頭仰望北鬥星,會看到鬥柄指向逐漸沿逆時針旋轉,到了夏至黃昏,鬥柄已旋轉到指向南方的位置,標誌著夏季的開始;而到了秋分和冬至,鬥柄則分別指向西方和北方,標誌著秋季和冬季的開始。
不過由於歲差的影響,從戰國時期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現今在春分時要看到「鬥柄東指」,已不再是黃昏時分,而是在幾近子夜的23:30左右了,其他的季節延時也與此相同。
C、《步天歌》讓星空充滿詩意
早在上古時期,當時的人們就將滿天星鬥劃分成群,並一一取名。約公元前270年前後,三國時期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統一了全天星官,編成具有283個星官、1464顆恆星的星表,史稱「陳卓定紀」,這一星象體系被後世史書所採納,成為我國觀測星象的基礎。陳卓關於全天星官的劃分凸顯了中國「二十八宿」星官體系,二十八宿簡單地說,就是先以歷史上一些重點觀測的恆星作為標準,然後再以線形聯結起它近旁的部分星,如此構成一宿。全天共有28宿,分為四組,稱為東、南、西、北四官,即東官蒼龍、南官朱雀、西官白虎和北官玄武,以這二十八宿為代表,攜領囊括全天的所有星官。
三垣的創立比二十八宿晚一些。人們仰觀天頂,先把北極周圍的廣泛天域定為「紫微垣」,也叫「紫宮」或「中官」。由於古人已將二十八宿分配入東西南北四官,而中官僅含一個紫宮,有些單薄,他們便將紫微垣和二十八宿之間的部分天域進行了劃定,分別命名為天市垣和太微垣。三垣在隋唐之際趨於成熟,合併二十八宿後成為新的二十八宿三垣體系。後來三垣的地位逐步提升,在此基礎上成為三垣二十八宿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