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鄧雅蔓 | 北京報導
5月以來,一場針對中國口罩質量問題的「封殺」行動起於美國,並迅速蔓延至加拿大、歐洲和澳洲等地區,受到牽連的中國口罩出口賣家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
他們面臨的不僅是實打實的短期利益損失,還有來自各方的信任危機。繼口罩之後,額溫槍、呼吸機等來自中國的防疫物資賣家受到國內外更為嚴格的審查,一批中國防疫物資賣家被跨境電商平臺亞馬遜拉入「黑名單」,面臨接受資金凍結、店鋪關閉的現狀。
對於那些只想趁疫情撈錢的「害群之馬」而言,這場風波讓他們喪失了一個罪惡的利益來源,但不是結局。縱觀全球口罩出口的利益鏈條,中國口罩賣家並不是唯一一的獲益者,甚至不是利益主導者。國際物流、跨境電商平臺、海外進口買家、海外經銷商,無一不是導致口罩出口溢價的「始作俑者」。
而在那些遵循規則、卻被「誤傷」的中國賣家眼裡,自己的出口經歷正變成一個「農夫與蛇」的故事,很難咽下這口氣。《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多位中國防疫物資買家處獲悉,至少有數百位中國防疫物資買家正商量抱團與亞馬遜談判,以謀得更為公平合理的出口規則。
事實上,由於此次疫情的突發性和複雜性,目前全球防疫物資出口供應的規則還沒有定數。規則一直在演變和調整,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探索和嘗試。或許,有利於控制本國疫情才是第一檢驗標準。
口罩出口的錢被誰賺了?
在得知自己對接的工廠被移除出美國「白名單」後,口罩採購商陳森感覺非常頭大,第一時間便聯繫了工廠負責人。
「肯定要重現認證,認證成本倒還是其次,主要是花費至少半個月的時間。」陳森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按往常驗證成本來看,重新認證大概要花費20多萬,考慮到後續訂單完成,工廠不得不跨過這一步。
讓陳森有些沒想到的是,大工廠比亞迪也被移除出了這份「白名單」。5月7日,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更新文件,獲得FDA認可(即「白名單」)的中國生產的非NIOSH認證的口罩廠家銳減至14個廠家。4月24日,這份名單上獲得認可的中國廠家原本達到近100家。
為何大批原本已被授權並公示的口罩企業被撤銷緊急授權資格?美方在文件中表示,由於附錄A名單中的一些呼吸器被新型測試證明過濾效率不足95%,所以部分企業需重新認證。
5月13日,比亞迪北美分公司在官網發布聲明稱,N95口罩申請被拒絕,並非因為質量問題,而是報送書面文件問題。比亞迪會及時重新提交新的審批申請,預計於5月底或6月初完成認證程序。
然而,重擊才剛剛開始。5月12日,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發布一篇名為《NPPTL Respirator Assessments to Support the COVID-19 Response》關於中國口罩檢測結果的公告,公告列出了超過100家中國口罩企業的產品執行標準及檢測結果。
其中不合格產品共有77個,分別來自廣東、浙江、安徽、江蘇和河南等地。廣東地區佔比超過1/3,達到26個,其中一款違規產品的最大過濾有效率僅10%。
美國的檢測結果引起了來自北美、澳洲和歐洲等多個國家的動作。以加拿大為例,其政府官網明確指出,對於未能通過美國CDC國家職業安全和健康的實險室檢測的口罩,勒令進口商和分銷商立即停止銷售並通知消費者,只能在其他過濾等級不需要95%的情況下使用。
中國對於違法口罩的打擊力度也在不斷加強。5月9日,海關總署表示,從5月10日起,全國範圍暫停以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紅外體溫計等醫用物資和非醫用口罩(簡稱5+1類防疫物資)。
何為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如果你把醫用口罩出口到美國人手裡,美國人是自用或者贈送,那符合中方的規定;如果美國人買回去用於銷售,那就是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那是不合法的。」陳森表示。
但在實際操作環節上,這很難控制。「之前遇到過類似問題,中方賣家按中國海關的出口規定把防疫物資按要求操作,但運到海外去以後,海外買家重新更換成醫用口罩包裝進行銷售,以賺取更高利潤,這種情況也不罕見。」國內口罩賣家吳玉告訴記者,一旦物資出口到了國外,就不再是他們的控制範圍。
在全球口罩出口鏈條上,中國賣家只是其中一個參與方,國際物流、跨境電商平臺、海外進口買家和海外經銷商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對於按質量標準去生產的中國口罩賣家而言,利潤空間其實並不大。」從汽車零部件轉產口罩兩個多月以來,世佰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建文針對口罩出口的成本和利潤算了一筆帳。
疫情爆發以來,絕大多數的國際物流運輸費已經從平常的20多元一公斤漲到200多元錢一公斤。5月12日,黃建文收到了來自UPS(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的快遞報價:一公斤190元,至少保障每天5公斤。
而對於國際航空物流而言,佔據的面積也要被算作成本。「大概每多出一公分,就要多付100元。」黃建文表示,目前大概每盒口罩折下來的運費要100多元,而一筆500萬元的訂單則意味著幾十萬盒的口罩。
所以,即便撇開跨境電商平臺收取的中介費不談,因前面物流成本高企,口罩出口的價格也很難降下來。黃建文在美國的同事曾透露,目前在美國連鎖超市,兩個KN95口罩的售價是8.9美元,加上收稅9%,大約一個KN95口罩的售價是4.8美元(折合人民幣35元)。
「口罩溢價的大部分利潤其實並沒有流到我們的手上,我們經常探討的是,這幾塊錢的口罩是賺5毛錢還是1塊錢的問題,」黃建文表示,目前公司出口的KN95口罩成本(包括國內物流成本)大概在每隻7元左右,出口報價一般多出幾角或者幾元,即便這樣,還是會有海外買家嫌貴而進行壓價。
但這一隻只口罩到了海外消費者手中,最終售價卻高達每隻30多元。「國際物流、跨境電商平臺和經銷商也會從中影響口罩的售價,而不僅是中國賣家,這是監管平臺應該去重視的問題。」黃建文表示。
誰該為全球口罩出口供應問題買單?
國際物流成本高企影響的已經不單是口罩出口生意。
對於黃建文而言,國際物流的成本居高不下,已經影響到他重啟老本行。「汽車零部件一般都很重,客戶從中國購買意味著要承擔高昂的運輸成本,性價比不高。」他表示,除了海外需求銳減的原因,此次口罩出口貿易往來中,他發現國際物流上的選擇就那麼幾家:聯邦快遞、UBS、TNT(荷蘭郵政)等。
中國國際物流的身影,黃建文的印象中只有一家:南方航空,且是通過包機的形式。「經過這次才意識到,我們國內很缺乏覆蓋歐美的國際物流公司,這導致中國賣家在運輸方面的議價能力不足,也沒有太多選擇。」黃建文表示。
除了國際物流外,數位中國口罩賣家也指出了跨境電商平臺的話語權「缺失」之痛。4月中旬以來,亞馬遜不斷加嚴封禁違規賣家帳號,多位中國賣家牽扯其中,使得業內掀起了一場沸沸揚揚的「亞馬遜賣家維權」事件。
5月10日,亞馬遜針對封禁違規賣家帳號一事再做出官方聲明,強調所有第三方賣家需遵循相關法律、法規以及亞馬遜商城的規則,一旦賣家違規,將根據違規情況移除相關產品、取消銷售權限、扣留資金或訴諸法律。
受限於風險承受能力,中小型賣家依附於海外的跨境電商平臺進行銷售的現象比較常見,作為回報,賣家將對跨境電商平臺進行讓利。
「亞馬遜的防疫物資出口規則經歷了一個從寬鬆到加嚴的過程,疫情嚴重時放開,現在突然加緊且關閉店鋪,甚至出現『認證的時候是合格的,上架之後變得不合格』等情況,使得賣家很難承受。」吳玉表示,並非所有的賣家都是因為質量問題被關閉,有時消費者的投訴來自服務方面的問題,但亞馬遜傾向於「無差別封殺」,使得中國賣家群體產生不滿情緒。
「為什麼亞馬遜會相對不太重視中國防疫物資賣家群體呢?」蘇州夢工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天然表示,根本的原因還是中國賣家在消費者群體裡沒有絕對的優勢,作為全球覆蓋面最廣的跨境電商平臺,亞馬遜的遊戲規則就是以消費者體驗為核心,所以做出這樣的舉動並不奇怪。
「如果中國賣家擁有產品跟品牌的話語權,那亞馬遜自然是不敢不重視的,大多數電商平臺都是如此。」張天然表示,如果中國防疫物資賣家繼續秉承「無品牌、賺快錢」的思路,那出路將會越來越窄。
出於口罩售賣需要,吳玉加入了全球多個跨境電商平臺,從覆蓋全球的到南美洲本地的跨境電商都有,亞馬遜的關閉店鋪舉動對她而言很無奈。
「現在就只能通過申述把一部分錢要回來。」吳玉表示,國內的跨境電商平臺仍在發展階段,影響力很難跟亞馬遜匹敵,所以賣家們面臨亞馬遜平臺「降維」打擊時,沒有太多的還手之力,只能「抱團」一起維權,試圖將聲音傳遞到亞馬遜高層。
「希望更多的平臺能夠介入進來,明確告訴我們中國賣家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資質。」黃建文表示,只要能明確平臺的遊戲規則和處罰機制,總會有賣家符合要求。
重壓之下,中國口罩賣家有哪些出路?
陳森預感到自己做口罩生意的時間不會太長了。
「4月以來,就陸續聽說一些小的口罩工廠倒閉了,大口罩工廠倒是越做越大。」他表示。
越來越多的口罩工廠亟待「清盤」。美國「封殺令」以後,陳森發現,部分跨境電商平臺上的口罩甚至最低以每隻0.2美元(折合人民幣1.3元)的價格在出售,直接逼近一次性口罩的成本價。
額溫槍似乎也迎來與口罩相似的命運。4月20日,額溫槍採購還要170元一把;5月初,一度火爆全國的額溫槍已經直降至100元。
吳玉將自己的口罩出口重心轉向了不需要FDA和CE(指歐盟)認證的南美洲國家。「相當一部分地區還是認可中國的檢測標準的。」她表示,美國「封殺」之後,有些朋友也就進入了澳洲市場。
和陳森、黃建文一樣,吳玉從家電出口轉向服裝出口是偶然之舉。2月,國內疫情爆發,吳玉跟同事們全球各地採購口罩,但誰也沒有想到,4月全球多地疫情集中爆發,口罩需求暴增。
「向我輸送口罩的人現在都變成了我的客戶。」吳玉表示,比起2月的應急需求,現在越來越多的客戶在傾向於口罩長期訂單,雖然口罩的利潤在重壓下會降低,但需求依舊穩定
黃建文則認為口罩生意的「紅利」還可以持續大約6個月的時間。目前,他也在嘗試搭建汽配平臺,以便在疫情好轉時做汽車分銷。
「疫情結束的時候,我會快速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黃建文表示,結束口罩生意後,自己希望回到自己熟悉的行業,做熟悉的事情。
國內疫情發生之際,黃建文正身處武漢,口罩出口生意在他的記憶中並不是一個輕鬆的活計。
「光是包裝我們就改了8次,每個長寬高數字的變動,都意味著前面幾十萬的投入可能付諸東流。」從2月26日決定轉型到4月3日,黃建文才真正完全拿下FDA和CE等認證。
CE認證辦了3次。「第一次被騙了,第二次認證通過幾天後,就查不到了,後來被通知3月1日—26日從中國提交的要重新認證。」黃建文表示。
認證資質通過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有一次,黃建文所在公司因為未注意口罩尺寸問題,將帶子較短的口罩出口至美國客戶手中,最終遭到客戶的索賠。
所幸的是,客戶認可口罩的質量,所以協商決定由中國口罩賣家賠償5萬個口罩了事。
「一旦被查出質量問題,你有什麼資質都沒有用,白名單都沒用。」黃建文說道,「白名單」並不是免檢金牌,全球各地的海關包括中國,都是根據實際檢測結果為準。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陳森和吳玉為化名)
責編:呂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