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中,除了咱們中國電商搞「感恩節大促」外,真正把11月的感恩節當成一個傳統佳節慶祝的,當屬美國和加拿大了。
長期以來,對於北美洲人過感恩節的源頭,大多被描繪成了一個「農夫與蛇」的故事——早期到達美洲的清教徒在印第安人和火雞的幫助下挨過了一個最艱難的冬天,為了表示感激之情,從而創立了這個節日。
只是,這些清教徒和他們的後代們表達感謝的形式卻成了——吃火雞大餐和驅逐、屠殺印第安人。
畢竟,歐洲殖民者和他們的後代們,要感恩的是上帝,並非印第安人或者火雞。
按常理,人們做了壞事都得遮遮掩掩,儘量避開這個話題,但美國為什麼卻偏要高調過感恩節?當年的北美白人殖民者真的就那麼毫無心理負擔的把感恩節傳承了下來?
其實,從歷史上看,白人殖民者和印第安人的關係,可比「農夫與蛇」要複雜的多。
1620年11月11日,在顛簸的 「五月花」號上,一群從英國普利茅斯登船奔向新大陸維吉尼亞清教徒們,經歷了斷水、斷糧、暴風、疾病的考驗後,在登船後的第66天,已經非常接近新大陸時,籤署了《五月花號公約》(只限於男性有產乘客)。
這份公約非常短,全文不到200字,但通過這份契約,他們同意「自願在新大陸結成政治團體」,簡單說就是,以上帝的名義,「自己給自己授予了政治權力」。
很顯然,這群清教徒自認為是上帝的「天選之子」,他們的要奔向的新大陸,就是上帝的「應許之地」。那麼,旅途中的災病和減員、登陸後饑荒和瘟疫,統統都屬於上帝的考驗,絕境之中,印第安人的救助和遷徙路過的火雞,則被看成了上帝的恩賜。
1620年11月底,歷盡艱辛終於登上新大陸的清教徒們,又陷入了新的絕境。隨身攜帶的食物已經消耗殆盡,饑寒交迫之中,英格蘭移民們紛紛倒下,再加之前死在船上的人們,出發時的102個清教徒,活下來的只有54人。
看這情形,即便這碩果僅存的五十多人,也將很難扛過他們在北美洲的第一個冬天。
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向上帝禱告,祈求奇蹟出現。
沒成想,「禱告」真的靈驗了,南遷的北方候鳥正好路過定居點,大量的野雞(火雞)鋪天蓋地飛來。移民們趕緊拿起獵槍「領取」了上帝的禮物。
同時,白人定居點周邊的印第安人也很及時的給移民們送來了一些食物,還好心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
1621年秋,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移民們終於獲得了豐收。按照宗教傳統習俗,他們定下了這個「集中感謝上帝」的日子。為了答謝印第安人,還邀請他們一同慶祝節日。
當時受邀的,是Wampanoag部落聯盟的大酋長一家。酋長一群妻子兒女外加各種親戚,呼啦啦一下子來了好幾十號人。
印第安人抬來五頭鹿,還有火雞,魚和其他食物。他們第一次嘗試用桌椅吃飯,雖然有點不適應,但氣氛還是相當和諧友好的。
當時,印第安部落的男女貴族都坐在一起吃喝,而來自於歐洲的年輕女人們,卻只能站在一旁伺候男人和較為年長的女性吃完後,才能再吃自己的。
所以,這些英格蘭女人們還覺得印第安女人沒教養,不守規矩。
1621年的感恩節,其實屬於新移民與當地印第安人一次共同的感恩活動。
在英格蘭人殖民北美的早期,與南美洲那些帶著槍炮來搶黃金的西班牙殖民者不同,北美洲最初的白人定居者多為攜家帶口的清教徒,是真正要移民來這裡繁衍生息過日子的。
開始的時候,隔三差五就鬧糧荒的白人定居者們還算安分,跟印第安原住民雖說也有摩擦,但總的來說,還到不了互相敵對的境地。
甚至,在白人的忽悠下,一些印第安部落由酋長帶頭,還皈依了基督教,還有個別選擇了同英國人結盟,來對付更強大的敵對部落。
只是,好景不長,到了17世紀中後期,隨著歐洲殖民者的不斷湧入,白人定居點同周邊印第安部落之間的人地矛盾被不斷激化,歐洲人仗著日益增長的勢力,也愈發霸道起來。再加上此時受宗教和種族「優越感」的影響,這些移民們往往把印第安人看成「異教徒」、「野蠻人」、甚至蔑稱為「兩腳野獸」。
而印第安人呢,他們骨子裡始終是驕傲的,寧願死,也不肯被驅使著去順從白人,給這些「外來者」當牛做馬。
1675-1678年的「菲利普王戰爭」後,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間開啟了長達數個世紀,毫不手軟的仇殺。
美洲的印第安部落都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沒有什麼民族意識或者家國情懷,各個部落非常缺乏團結,還老產生內訌,互相仇視,完全是一盤散沙,這也給白人的滅絕政策提供了可乘之機。殖民者們經常故意挑起部落衝突,兩敗俱傷後,再坐收漁人之利。
白人們以「上帝的名義」,仗著技術優勢,再加上各種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只用了兩個多世紀的時間,印第安人的人口規模就縮減了90%以上,殖民者們得以順利反客為主。
直到1924年,美國國會才通過了《印第安人公民資格法》,宣布,凡在美國境內出生的人均為美國公民,原住民們才真正享受到了美利堅公民的權利。1934年,美國出臺了《印第安人重新組織法》,最終停止了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強迫印第安人放棄自己民族文化和宗教,把他們「同化」成白人的政策。
而原本白人和印第安人共同開啟的北美洲「感恩節」,則被美國官方賦予了另一番「味道」。
歷史上,第一封來自美國政府的感恩節聲明,是南北戰爭後期的1863年,林肯總統發出的。聲明要求按照民間傳統,把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周四定為「Thanksgiving Day」,旨在以緬懷清教徒先輩定居新大陸經歷,來感謝「上帝的賜予」。
到了1941年,感恩節成了美國的法定假日,從周四一直延續到周日,這期間商場大促,老百姓們都會合家團聚一起享受火雞大餐。
別的不說,就看吃火雞這個習俗。要換成咱們中國人,為了報答火雞幫的恩情,最有可能的,是給火雞建廟宇、立神像。把它們當做神明供奉起來,並按時祭拜。
而在西方文化圈裡呢。正如開頭說的那樣,從「五月花號」起帆開始,這些移民們就把自己經歷的一切磨難,受到的幫助,統統的歸為了「上帝的考驗和恩賜」。
所以啊,無論是遷徙路過的火雞,還是雪中送炭般救助了清教徒的印第安人,在他們看來,那也就是個送福音的,類似於快遞員的角色,只要符合基督教利益的解釋,就可以被當作所謂的「道德」。
關於他們過感恩節的時候,有木有負罪感,我曾經在一個美國老師的家裡參加感恩節聚會時,還真問過他們。
他的回答大概是,對於這個話題,當今的一部分美國人,尤其對於美國年輕人而言,並不太在乎其中「感謝上帝恩賜」相關的宗教內涵,僅僅把它當作一個「買買買」的理由和一個有回家探親傳統的假日,類似於咱們的雙十一加中秋節。
感恩節大促時的美國賣場
而有關節日的歷史背景,一小撮人還是有稍有些尷尬的,不過大部分當代美國老百姓,可能根本就不清楚這段歷史的原委。
這點,大家可以嘗試在google搜索thanksgiving,注意,一定要用英文搜索。你就會發現,排名靠前的那麼多相關信息,基本和印第安人沒有半毛錢關係,從一開始就在表達,這個節日是在感恩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