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最為密切,尤其是聚居的地方, 古代城鎮離不開水,寺院、廟宇也離不開水,在這些建築組 群中蓄水有池,如觀音池、蓮花池、碧水池、淨碧池……在 南方的大寺院布局中,常常運用"水院寺"。一進入寺院山 門,全院便是水,從山門到大雄寶殿要過橋,從正殿到後殿 也要過橋,從東西兩廊進入大殿、後殿、藏經閣也都要過 橋,這是中國佛寺建設水院寺之特徵。那麼在大住宅裡,也 要蓄水,例如南方各地圍屋,往往在門前建池。
除此而外,還要大量地運用地下水,若用地下水之時, 必然要打井。水井自古以來也是遂步發展的。據考春秋戰 國時就有並了,但是從漢代才開始看到"井"的實物。漢代 的井簡,已用井圓,從河南一些古城中的漢並來看,並圈用 陶製成,直徑一米二,圈厚十釐米,圈高八十釐米,每圈之 上再加一圈,層層如此。井簡深度一般從五至三十米不等。 如果打井若是打到東眼上,那就更有意義了。
北宋東京城裡有很多井,例如內城與外城,東半城從 街巷名稱可表現出有水井。有東一條甜水巷、東二巷甜水 卷、東三條甜水巷,由此可知這裡有井,而且這個地方井水 是甜的,從明清以來水井更多。例如北京城裡的並也頗多: 大井沿胡同、四眼井胡同,金井胡同、甘井胡同、溼井胡同、 八角琉璃井、板井胡同、高井胡同、沙井胡同、後井胡同、苦 水井、大銅井、甜水井胡同……通過這些胡同之名稱,完全 可以證明北京城內的各處都有水井。特別是當時沒有上水與下水的系統工程之時,當然這更是需要打井,食用井水 的。在皇宮各處,王府大宅,大的合院建築申都有水井之存 在,例如清宮珍妃投井,至今還保留的"珍妃井"。
在考察中,古城中隨處可看到古井。例如安徽毫州留下來的古井,用這個古並的水做酒,名為古井酒,非常有名,酒味醇原,倍加香甜。廣西賀縣是一座古城,在大街處處有古井,當地的古井、井簡都用石材做井圈,這種方式井圈乾淨,從下到上,井筒裡沒有灰土。他們取水都是用繩向上拉,必要時,把井繩蕩在石井筒的石壁上,可以省力,但是年深日久,繩子將石井筒已摩成深溝。安徽桐城, 淮陽、杭州、湖州、南京的井簡也是相同的。深圳之北有沙井古鎮,從這個鎮名之來說,即是"井",這個井中有沙,但 是沙子沉於井水底部,可以防止泥土混入,當地井水特別清潔,所以鎮名謂之"沙井"。沙井之井同樣也做石井圈,式 樣統一,與古井基本上沒有變化。
東北地區的水井,都採取木板井筒,當地名詞叫做井璈,一般打井完成,放入井下的木板井簡,板厚十釐米,長寬各一米二 ,井簡平面方形,四角都用木製榫卯,井簡若是 二十米至三十米深之時,木井框,當然也流到水面,也要二 十米至三十米的深度,施工時安裝井框,層層垛起,一直流到地平。井簡在地面叫做井沿,這時在井邊再做一個單獨挑懸式的木柱,橫向穿通木製滾軸,邊部鑲入一個弓形搖 把,打水時,挑水的人則有弓形扶手轉動,即將井繩緩在滾簡之上,逐步將井水提筒拉入井簡之外,這個名字叫做"鳥 拉把",這可能是滿語。一旦井簡之中井框腐朽了,這時把並框一個個提到井口外部,再局部換新的井框。舊時代人 們常把井當做神來供奉,每至春節,家家戶戶到井房燒 香叩頭,貼對聯:」井來龍王爺大吉大利",顯見人們對水井 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