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有今天,我管他批評不批評,老子到處說。——艾芬
今天大先生講講最近的熱門新聞。
就在2020年即將謝幕的最後一天,知名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怒懟「中國民營醫院IPO第一股」愛爾眼科。
這個事件一下讓這家市值一度靠近3000億上市公司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兩邊身上的標籤,都極為鮮明,這也讓話題有了很大的爭議性,網友各站一派,各執己見。
艾芬醫生是抗疫的功臣,其感人事跡,上過各大媒體,在最為危難的時候,以血肉之軀,帶領科室面無懼色的抵擋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疫情之一。
如果單單只是這點,也就罷了,要知道「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就是同醫院的同事,很多人還不知道,李醫生是眼科醫生。
李醫生當初在朋友圈轉發的那份病毒檢測報告,就是艾芬醫生拍攝並上傳到網上的。
從上面文章開頭那句,各位就可以感覺出直率的艾芬醫生,脾氣也是極為火爆,話也藏不住。
或許,在她心中,那件事情,讓她更為確定,有些事,不得不開口。
雖千萬人,吾往矣。
而「被告方」愛爾眼科,號稱中國民營醫院IPO第一股,市值近3000億,是上市公司中的巨無霸,擴張迅速,股價飛漲,深受各大機構及股民的喜愛。
我們先大致了解下這家醫院的情況。
根據資料顯示,愛爾眼科成立於2003年,是一家主要向患者提供各種眼科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醫學驗光配鏡等眼科醫療服務的眼科醫療機構,於2009年10月登陸創業板。
在醫療界,特別是專科範疇,一直有著一種「金牙、銀眼、銅骨」的說法,由此可見眼科醫療的豐厚利潤。
這是一家持續長牛的上市公司,大先生一度研究過,也想購買,無奈身為標準價值投資者,總覺得估值實在太貴,下不了手。
上市之初,發行價28元,股本為1.335億股,總市值僅為37.38億元,而目前總市值已經2800億元,期間累計漲幅超過7400%。
2009年上市那會,如果你買入10萬元的愛爾眼科,現在已經值750萬元,妥妥地跑贏房地產,平均21年年化複利超過20%,妥妥的跑贏房地產漲幅。
好了,接著,我們先大致還原事件的經過。
2020年12月31日,艾芬醫生在她的微博發布了一段視頻。
在視頻裡,艾芬醫生講到自己右眼幾近失明是由武漢愛爾醫院的不恰當診療引起的。
她在視頻說到,年頭僥倖躲過了病毒的侵犯,卻在46歲生日的第二天沒能躲過視網膜的。
5月,她因右眼視力明顯下降,經熟人介紹前往武漢愛爾眼科醫院治療。
經檢查,該院副院長王勇確診其右眼患上了白內障,建議她換多焦晶體。
艾芬醫生作為資深醫護人員,在無法選擇公立醫院做手術的基礎上,選擇了愛爾,可見愛爾眼科在國內該領域的品牌溢價和患者認可度。
大先生是高度近視,一度想過做雷射手術,當時腦子蹦出來的醫院,也是愛爾眼科,說明品牌早已深入人心。
隨後,艾芬接受了人工晶體植入手術,摘除了右眼晶體,植入了愛爾眼科醫院提供的右眼人工晶體,手術大約花費2.9萬元。
在植入人工晶體後,艾芬並沒有感覺眼前視力有改善,視野依然很暗淡。
10月底,她開始發覺右眼「被布遮擋住了一樣」,右眼左下角視野缺失。
再去複診時,愛爾眼科對其診斷為右眼視網膜脫落。
視網膜脫落後,艾芬的右眼幾乎什麼都看不到,目前只能在家中休養。
在艾芬醫生經過詢問眼科同事後得知,其實她的白內障本身並不重,根本沒必要換晶體。
有眼科同行和艾芬醫生說,視野暗淡是眼底的問題,用雷射治療眼底變性比植入晶體更有效,並且便宜很多。
為了留存證據,艾芬曾找愛爾眼科討要過自己眼部的術前照片,但對方提供的是一張白內障很嚴重的照片。
這張術前照片,艾芬醫生並不承認是自己的,隨後,艾芬繼續討要,而院方則表示,資料都沒有保存。
她表示很憤慨,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你沒有保存我的,所以就給我隨便發一個?
12月31日,愛爾眼科針對艾芬的質疑作出回應稱,術前檢查、手術和術後複查等各環節均符合醫療規範。
愛爾眼科集團在2021年1月2日對此回應:對於艾芬女士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眼病診治事件,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高度重視,迅即成立集團調查工作組,並於2021年1月1日連夜趕赴武漢進行調查。
1月4日,愛爾眼科醫院發布診療過程的核查報告,聲稱艾芬右眼視網膜脫離與本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
我們可以嘗試抽絲剝繭,提煉出裡邊不合常理的事項:
1、愛爾眼科的檢查,是否全面徹底?有關艾芬醫生提供的50元檢查費的清單,醫院方應如何作答?
2、術前照片及相關資料為何不能給?或者說前後矛盾,應該如何解釋,一會表示沒保存,一會涉及給到錯誤的照片(院方表示無誤,雙方有很大爭議)。
對於本身也是醫生,且這個眼睛問題一直長久存在,大先生認為,艾芬醫生對自己的術前照片應該是有一定判斷力的。
3、私下和解方面,曾有院方人士聯繫艾芬醫生,但開始表達不清楚這個事項,到3分鐘說已經清楚了,這種荒謬的轉換,確實給人感覺,解決問題的思路是有問題的。
對於同為在醫院系統做事,深知醫院流程的艾芬醫生而言,這種無腦式的客服應答方式,確實不應該發生在愛爾眼科上。
從愛爾眼科身上,可以窺見中國民營醫院的發展史,衣衫襤褸,開山炸石,在公立醫院林立的市場,生生殺出一條血路。
我們並不能因為一件事故就此抹滅民營醫院的發展之路,先看看幾個數據。
根據2019年統計發展公報,2019年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1.4萬個,其中醫院3.4萬個,在醫院中有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2.2萬個。
而2018年數據顯示: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0.4萬個,其中醫院3.2萬個,在醫院中有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2.0萬個。
與2018年同期相比,2019年公立醫院數量幾乎沒有增加,而民營醫院在短短一年之中就新增2000家。
千萬不要覺得,民營醫院發展很順遂,眾所周知,莆田系大約佔據民營醫院八成左右,一度被民眾唾棄。
公立醫院有著不少優勢,大家得點小病,也會往三甲大醫院跑,即使人再多,這次疫情,更是凸顯。
但要解決醫療資源的稀缺,除了公立以外,民營的角色不可或缺。
在我國,有關醫療倫理及商業倫理爭論不休,在本次事件中,我們可以藉由來進行解讀。
對於此類事件,大先生的思考有三:
一是質疑愛爾的擴張過快,使得部分分院規範等方面不完善,過分追逐利潤,過度醫療。
資本的擴展,符合商業倫理,但醫療事業具有醫療倫理,人倫那一塊,就像我們的教育一樣,並不能純粹以市場為先。
尤其,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把公正與效率並重。
醫生醫院需要救死扶傷,並不能像西方國家,沒錢就不能治療,這在疫情時更是廣為世界各國所知。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至2017年,愛爾眼科累計通過基金併購醫院數量超120家,平均每年新增40家。
而據愛爾眼科董秘此前在互動平臺上的回覆顯示,截至2020年11月30日,愛爾眼科和併購基金旗下在大陸地區已開業醫院已經有434家,門診部118家。
發展是應該的,是否控制太過於快速的步伐,鞏固自己的系統,尤其在「資本不可無序擴張」的背景下。
二是回歸到民營連鎖醫院行業本質,提出應該更規範完善行業的標準和監管體系,限制民營醫院這種過度擴張和過分追隨利潤的行為
這就是回歸兩種倫理和諧統一,需要接受監管的體系。
三、要承認民營醫院發展的必然性,醫療資源的分配,減緩醫療資源的稀缺性,不用讓患者有啥毛病都讓公立三甲醫院跑。
而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民營醫院發展過程中的事故,並不能完全避免。
只不過,問題曝光出來後,大家應以什麼態度,什麼方式解決,期待最終的結果,相信有利於行業的更合規。
同時,也給一個交代給艾芬醫生,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