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子也有「性別」之分嗎?

2021-01-15 中科院物理所

今天我們將送出三本由圖靈新知提供的優質科普書籍《龐加萊猜想:追尋宇宙的形狀》。

龐加萊猜想究竟是什麼?宇宙的形狀又如何?佩雷爾曼是如何證明龐加萊猜想的?《龐加萊猜想:追尋宇宙的形狀》為日本NHK特別節目製作組關於「龐加萊猜想」的專題紀錄,追尋宇宙的形狀與神秘數學家的線索、謎題與真相。

如何才能得到這本《龐加萊猜想:追尋宇宙的形狀》呢?參與的方式非常簡單!只要你認真閱讀下面的這篇文章,思考文末提出的問題,嚴格按照[「互動:」+你的答案答案]的格式在評論區留言,就有機會獲得獎品!(PS:格式不符合要求者無效)截止到本周六中午12點,點讚數前三名的朋友將獲得一本《龐加萊猜想:追尋宇宙的形狀》。


【互動問答示例】

互動:這裡就可以自由發揮你的答案啦~


作者:Lisa Zyga

翻譯:Propagator

審校:山寺小沙彌



藉助去年首次發現的引力波的數據, 連同理論分析, 物理學家發現引力波可能在兩種不同形式的 "g" 型和 "f" 型引力波之間振蕩。他們解釋說, 這種現象類似於中微子在三種不同的「味道」--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之間的振蕩。這種引力波振蕩的預言出自一個被稱為「雙度規」或者 「雙引力」的引力理論, 物理學家們表明在未來的實驗中, 這種引力波的振蕩完全有可能被證實。

義大利和德國馬普所的幾位年輕人:尤裡·斯米爾諾夫、凱文·麥克斯和莫裡茨·普拉切爾近期在物理評論快報上刊登了一篇關於引力波振蕩的分析文章。有物理學家認為,他們的工作也許有助於解答一個縈繞在物理學家心頭良久的問題:宇宙中多達95%的未知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這個問題的解答也許並不出自尚未發現的新粒子,而是來自對引力理論的修正。


圖1- 計算機模擬出的星系間的暗物質纖維


「宇宙中只有大約5%的物質能被現有理論妥善地解釋」,斯米爾諾夫告訴Phys.org。「很多研究人員選用一些帶有全新粒子的粒子物理模型,來解釋宇宙中其它物質的組成(『暗物質』和『暗能量』)。但是,不少實驗結果,包括大型強子對撞機還從未探測到這種全新的粒子。這不禁讓人懷疑,也許是引力理論本身需要修正呢?」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探索引力被修正後對應著怎樣的探測信號。最後我們發現,雙引力理論對應的信號最為特殊,和其他理論有明顯區別。近期LIGO對引力波的探測為宇宙『暗區』的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知道自然界選用哪種理論構建了這個宇宙,廣義相對論?雙引力理論?還是其他別的什麼理論?我們只能從實驗中尋找最貼切的答案。」

圖2 LIGO探測到的引力波為引力理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目前, 最完善的引力理論就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它用一個單一的度量來描述時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 引力相互作用以一個稱作引力子的假想粒子作為傳播媒介, 引力子是無質量的,以光速傳播。

廣義相對論和「雙引力」理論之間主要的差異是:相比廣義相對論,雙引力理論採用兩個度規,g度規和f度規。g代表物質度規,可以和物質發生耦合,f度規是惰性度規,不與物質發生耦合。在雙引力理論中,引力相互作用以兩種引力子作為媒介,一種有質量而另一種無質量。這兩種引力子由g、f度規以不同的方式組合(或疊加)而成,所以不同的引力子同周遭物質的耦合方式不同。事實上,在雙引力理論框架下兩種不同度規(或者說兩種不同的引力子)的存在,肯定會引起振蕩現象。

其實,引力子具備質量這種設想,早在廣義相對論建立初期就浮現在很多物理學家腦海中。


圖3- 對引力理論的修正思路多如牛毛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早已預言了引力相互作用的傳播媒質,但愛翁認為認為引力子以光速傳播,沒有質量,」麥克斯補充道:「早在上世紀30年代,人們就已經開始著手創立一套有質量的引力媒質理論,但在這種理論下引力子的傳播速度會低於光速。之後的研究工作證明這項任務十分艱巨,直到本世紀10年代才成功建立,雙引力理論就是這項工作的一個分支。雙引力理論包含兩個動力學度規,這兩種引力子只有一種會與物質發生耦合,它們的線性組合而成的引力子既可能具有質量(同時慢於光速),也可能無質量(以光速傳播)」



相關領域的物理學家告訴我們,在雙引力框架下,引力波在空間中產生並傳播,並在g和f度規之間振蕩——儘管只有g度規能被探測到,前人的研究說明了這種物質有可能存在,但在他們的理論框架下,有可能推演出一些違反物理法則的結論,比如能量守恆。最近的研究則表明引力波振蕩理論上講是有可能在真實的物理圖景下,前提是認為引力子的質量足夠大,大到足以被如今的天體物理學測試手段檢測到。

為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振蕩,研究者們把它們與中微子在很多方面進行類比。中微子有三種「味道」: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一般而言,在核反應堆中產生的中微子是都是電子中微子(或者電子反中微子),因為另外兩種中微子質量太大,難以形成穩定的物質。相似地,雙引力子理論中也只有g度規引力子會與物質發生耦合,所以天體物理學事件中探測到的引力波也都是g型的,因為f型引力波根本不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啊。


圖4- 標準粒子模型中的三種中微子,可以看出後兩種質量一般遠大於電子中微子


「要理解中微子的振蕩現象,關鍵是要明白電子中微子並不具備確定的質量,而是三種中微子質量本徵值的疊加」,普拉切爾解釋道,「從數學角度講,中微子的質量矩陣在以味為基時不是對角化的。因此,描述中微子在空間傳播的波動方程忠實地描述出三種不同的味道是如何混合併振蕩的。」

「這種機理在雙引力理論中是一樣的:引力子並非形單影隻,它是由有質量的引力子和無質量的引力子混合而成,當引力波在空間中傳播時,它會在g型和f型引力波之間不斷振蕩。當然,介於我們的探測器是由物質組成的,我們也只能探測到g型引力波了,而瀟灑的f型引力波則揮一揮衣袖,不留下一絲痕跡!這就意味著,引力波信號中暗藏著驗證雙引力理論的重要證據,而找到它正是我們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引力波和中微子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二者的物理圖景卻大相逕庭,中微子振蕩可以在量子力學圖景下由薛丁格波動方程描述,而引力波目前來看不能被量子化,只能用經典波動方程描述。

雙引力模型所預測的引力波振蕩對探測器畸變的調幅要比廣義相對論預測的結果更明顯,這種差異也為實驗探測引力波振蕩以驗證雙引力理論指明了道路。


圖5– 雙引力模型和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引力波振蕩對探測器畸變的調幅不同,可以看出雙引力模型對畸變的調幅更明顯


「雙引力理論目前只是物理大家族的一個後起之秀,尚有很多方面亟需完善,但他有望填補現有理論的一些空缺,」斯米爾諾夫如是說。「前人在引力理論領域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我們也希望能成為其中一員。」


原文連結:

https://m.phys.org/news/2017-09-gravitational-oscillate-neutrinos.html?from=timeline


【互動問題:引力波和中微子的最大不同是什麼?】


請大家嚴格按照[「互動:」+問題答案]的格式在評論區留言參與互動,格式不符合要求者無效。

截止到本周六中午12點,點讚數前三名的朋友將獲得我們送出的圖書一本。



編輯:山寺小沙彌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聽說香蕉和棗一起吃會看到人生的走馬燈?實驗揭秘最最最噁心的吃法配方

2. 看 10 米女子跳臺能樂一天:或許這就是物理大佬吧

3. 看了這個就不會得罪女友了

4. 我知道原子很小很小,但是,它究竟小到什麼程度呢?

5. 為什麼飛機不會被閃電擊落?| No.73

6. 一個病毒的自我修養:為了生存,我也是蠻拼的

7. 放慢看,自然有多神奇

8. 美國陸軍發布20項重大科技趨勢,將在未來30年改變世界!

9.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對嗎?

10. 物理不是你成為單身狗的藉口,量子力學大牛狄拉克幫你重拾信心……


相關焦點

  • 植物有性別之分嗎?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是男女雄雌之分的。性別不同,在社會和自然中的分工也不同。那麼,植物有性別之分嗎?人們在觀察植物世界的時候,往往只注意葉色的鮮豔和花朵的華麗,而不知道它們也有性別之分。它們是通過花裡的雄蕊和雌蕊來區分的。
  • 真的存在引力子嗎?我們有可能找到引力子嗎?
    但是,從理論上講,應該有一個量子對應物,由一個稱為引力子的假設量子粒子介導。只有,我們能找出引力子是否確實存在嗎?無論從實驗還是觀察上,我們都不知道引力是否本質上是量子的。如果是這樣,我們將在有方法進行測試和驗證後立即接受它。這就是為什麼這可能沒有您最初想像的那麼不可能。圖註:光電效應詳細說明了光子如何根據單個光子的波長而不是光強度或總能量或任何其他性質將電子電離。
  • 英語中的「性別」之分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英語中的「性別」之分 2008-11-02 15:20 來源:新浪教育 作者:
  • 引力子存在嗎?看完證明,恍然大悟
    網上看了個帖子,很多人宣稱引力子的存在受到了質疑,接下來以科普的語言為大家呈現引力子如何從理論上去預言,看完還會懷疑引力子的存在嗎?目前尚未完善的量子引力理論指出,引力由場的激發態——引力子所傳遞。同樣一個力,卻可用三種截然不同的理論體系去描述,這在物理學中是一個奇蹟。 牛頓的引力定律表明,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間都存在引力,兩個物體間的引力,取決於它們的質量與距離。一個沒有質量的物體和有質量的物體間,或兩個沒有質量的物體間,不存在引力。
  • 引力子存在嗎?黑洞合併產生的光可能帶來了引力子的信息
    之所以沒有探測到,是因為這些「引力子」沒有質量,而且它們與已知粒子之間的作用太弱。為了找到引力子,一些理論研究人員建議,可以在發生極端引力事件的區域搜尋蛛絲馬跡,例如,當兩個黑洞合併時,該區域附近有很強的引力效應,可能會積聚大量的引力子,因此,觀察這類事件可能更容易證實引力子的存在。
  • 愛因斯坦說引力不是力,那引力子又是咋回事?
    不少網友表示依然無法接受這種說法,並且還有大量網友表示:如果引力真的不存在,那麼為啥我們還要尋找引力子呢?今天針對這些問題我來做一個解釋。首先要說明一點的是,目前引力子只是一種假想粒子還未找到,而引力子的提出起源大家有必要了解。其實引力子之所以被人們提出,是因為量子力學的發展非常完美的解釋了宇宙中的三種力:強力、弱力和電磁力。
  • 神獸也有雌雄之分?龍、鳳、麒麟如何分辨公母?
    既然神獸也會繁殖,自然也就有雌雄、公母之分了。關於神獸的性別,我們現代一般有一個潛移默化的認知。比如龍,通常情況下,都會被默認為雄性,與之相對的,鳳凰,通常被我們默認為雌性。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關於神獸的性別認知呢?神獸之所以是神獸,就是因為它具有很多寓意,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 電磁力通過光子傳遞,引力是通過「引力子」傳遞的嗎?
    物理學家提出,或許存在一種粒子——引力子。假如真的存在引力子,它有質量嗎?我們該怎樣感知它?目前,關於引力子的假說中還欠缺一個很重要的數據,那就是引力子的質量。物理學家認為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假如引力子有質量,它不可能移動得這麼快,所以推測引力子的質量應該是零。
  • 引力子的質量可能等於零
    第二個問題就是引力子的物理性質是如何呢?因為引力子只是基本萬有引力量子化標準被提出的一個假象粒子,所以我們目前無法通過實驗的方式去尋找引力子的物理性質,不過我們可以通過萬有引力的性質去推導引力子的性質。
  • 引力子存在嗎?科學家把難題交給了黑洞合併
    近日,一項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的研究指出,在兩個黑洞合併而導致的引力波碰撞中,可以通過觀測引力子轉化為光子的現象,來尋找引力子。引力子是什麼?引力波的碰撞如何幫助我們尋找引力子?證明引力子的存在對於我們有何意義?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就上述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 引力子存在嗎? 科學家把難題交給了黑洞合併
    近日,一項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的研究指出,在兩個黑洞合併而導致的引力波碰撞中,可以通過觀測引力子轉化為光子的現象,來尋找引力子。引力子是什麼?引力波的碰撞如何幫助我們尋找引力子?證明引力子的存在對於我們有何意義?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就上述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 引力波被探測到了,但引力子可能並不存在!
    那麼有引力場,一定就有引力波,有引力波意味有組成引力波的引力子。這也是愛因斯坦先生的預言。 而引力波在2016年被探測到了,這多麼讓我們驚喜!隨著對引力波的研究,我相信會有更多的發現。我們這樣推理,是因為我們不相信「無物質」的作用,就是引力這樣的作用不是虛無中誕生的。但是我們這樣推理也很頭疼,頭疼主要來源於兩點:第一引力作用的速度理解;第二引力子尚未被直接觀測到。
  • 引力子存在嗎?科學家在合併的黑洞中尋找答案
    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引力源於基本粒子,但這些無質量的「引力子」與已知粒子間的作用力太過微弱,以至於無法被探測到。為了證實引力子的存在,一些理論學家提出,可以在發生劇烈引力事件的地點附近進行搜尋。比如,在兩個黑洞合併的地方,可能聚集了大量的引力子。
  • 地球並非只有男女之分,科學家發現人類「新性別」,超過百種!
    地球上人類有男女之分,正是因為兩種性別才會讓人類持續延續自己文明,我們的認知中,世界上只有男人和女人,據科學家研究發現,終究是我們想像的太簡單了,科學家發現地球上人類性別竟然高達122種,究竟是什麼情況?
  • 是時空彎曲還是引力子作用
    為什麼只說了三個,傳遞引力的引力子呢?被吃掉了嗎?實在抱歉種花家根本吃不了引力子,但也不能憑空創造出一個引力子,至少在現在,它還沒有在標準粒子模型中出現的資格,因此對廣義相對論的量子化道路上仍然很漫長哦!
  • 它有「性別」之分,卻指的不同部位,是我國傳統南藥之一,請了解
    在自然界中,花朵有分雄性和雌性的,通過相互間的傳授花粉,才會使得雌性花蕾在花凋謝之後結果。在一株植物上,雌雄花朵共同存在,也有雌性和雄性花朵單獨存在在一株植物上的,大部分就是這些只開花不結果的。這就是自然規律,雖然人人都喜歡結果實的植株,不能否認那些開花了沒結果的重要性。
  • 假想的「引力子」是否真的存在?
    --「引力子」(graviton),許多物理學家都相信引力子的存在,但很少有人認為我們會看到它們。研究人員通過思考引力子如何與探測器整體相互作用,為「引力子噪聲」概念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並讓物理學家向實驗證明又邁進了一步。他們希望未來的實驗證據能表明,引力遵循量子力學的規則。
  • 假想的「引力子」是否真的存在?
    研究人員通過思考引力子如何與探測器整體相互作用,為「引力子噪聲」概念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並讓物理學家向實驗證明又邁進了一步。他們希望未來的實驗證據能表明,引力遵循量子力學的規則。科學家認為,引力子攜帶引力的方式類似於光子攜帶電磁力。正如光線可以被描繪成規整的光子集合,引力波作為由劇烈宇宙過程在時空中產生的漣漪,也可以認為是由引力子構成的。考慮到這一點,研究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引力波探測器在原理上能否足夠靈敏地觀測到引力子?這就相當於在問,衝浪者如何能僅從波浪的運動來判斷它是由水滴構成的?
  • 缺斤少兩變成「性別對立」,無良商家「割韭菜」,也要分男女?
    明明直接劃分為素食禮包和肉類禮包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偏偏要用性別區分。再比如牛排,本就是價格低廉的合成牛排,卻偏偏要分個「爸爸排」和「媽媽排」。同等價格,爸爸排卻比媽媽排重20克。也不知道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麼,連煎個牛排都不夠吃。
  • 原始黑洞是來自恆星還是是巨大的引力子?
    這些黑洞在宇宙學記錄中出現得如此之早,以至於我們可能不得不調用新的物理學來解釋它們的出現。一項新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起源故事:第一個黑洞不是來自恆星,而是來自成團的超級異乎尋常,超假設性的粒子,被稱為引力子,它們能夠在大爆炸的最初混沌歲月中倖免於難。有黑洞,然後有大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