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國際界面非線性光譜會議在大連化物所召開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首屆國際界面非線性光譜會議在大連化物所召開

2017-08-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7月24日至28日,首屆國際界面非線性光譜會議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本次會議正式代表42名,包括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Yuen-Ron Shen,美國科學院院士哥倫比亞大學教授Ken Eisenthal,美國天普大學教授Hai-Lung Dai等來自美國、德國、瑞士、日本的25名國際界面非線性光學領域知名專家,以及大連化物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復旦大學教授王鴻飛、劉韡韜等17名國內本領域知名學者。本次會議由大連化物所研究員任澤峰和復旦大學教授田傳山共同組織。

  界面非線性光學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沈元壤等人在19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冰和雪花以及雲和霧的形成、鐵的生鏽腐蝕、食鹽的溶解、催化反應、分子在細胞膜內的傳輸等很多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的現象都是發生在物質的表面,研究物質表面的結構和動力學對於理解這些現象至關重要。諾貝爾物理獎得主Wolfgang Pauli曾說過「上帝創造了固體,魔鬼創造了表面」。這是因為表面缺少了一維對稱,相比與體相問題,表面問題變得更複雜了。界面非線性光學技術具有獨特的界面選擇性,這是傳統的研究技術所不具備的。很多科學家甚至認為該領域將會在不久的將來產生諾貝爾獎。近些年,界面非線性光學發展迅速,已經影響了物理、化學、生物和材料等各個領域。國內該領域在近五年也是發展迅猛。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氣液界面、固氣界面、固液界面和生物膜等體系的二次諧波與和頻振動光譜的技術發展,以及其在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等領域的應用。會議形式效仿美國Telluride Science Research Conference的模式,參會人員只有收到邀請才能參加,每人的報告時間是50分鐘,會議中間可以隨意打斷提問和討論。新穎的辦會方式,使得與會人員進行了更加充分、細節化的科學討論。

  本次會議是我國承辦的第一次國際界面非線性光譜會議,也是國內本領域專家參與最多的一次會議。會議的組織形式與內容獲得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增進了國際學術交流;尤為重要的是,國內學者在有效展示我國在本領域的學術水平的同時,充分學習到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研究成果,促進了我國與國際的接軌,快速推動了這個新興學科在我國的發展。本次會議的舉辦直接促成了界面非線性光學領域國際系列會議的形成,與會代表一致決定以後由任澤峰和田傳山共同合作,在我國每兩年舉辦一次國際界面非線性光譜會議。

  7月24日至28日,首屆國際界面非線性光譜會議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本次會議正式代表42名,包括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Yuen-Ron Shen,美國科學院院士哥倫比亞大學教授Ken Eisenthal,美國天普大學教授Hai-Lung Dai等來自美國、德國、瑞士、日本的25名國際界面非線性光學領域知名專家,以及大連化物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復旦大學教授王鴻飛、劉韡韜等17名國內本領域知名學者。本次會議由大連化物所研究員任澤峰和復旦大學教授田傳山共同組織。
  界面非線性光學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沈元壤等人在19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冰和雪花以及雲和霧的形成、鐵的生鏽腐蝕、食鹽的溶解、催化反應、分子在細胞膜內的傳輸等很多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的現象都是發生在物質的表面,研究物質表面的結構和動力學對於理解這些現象至關重要。諾貝爾物理獎得主Wolfgang Pauli曾說過「上帝創造了固體,魔鬼創造了表面」。這是因為表面缺少了一維對稱,相比與體相問題,表面問題變得更複雜了。界面非線性光學技術具有獨特的界面選擇性,這是傳統的研究技術所不具備的。很多科學家甚至認為該領域將會在不久的將來產生諾貝爾獎。近些年,界面非線性光學發展迅速,已經影響了物理、化學、生物和材料等各個領域。國內該領域在近五年也是發展迅猛。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氣液界面、固氣界面、固液界面和生物膜等體系的二次諧波與和頻振動光譜的技術發展,以及其在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等領域的應用。會議形式效仿美國Telluride Science Research Conference的模式,參會人員只有收到邀請才能參加,每人的報告時間是50分鐘,會議中間可以隨意打斷提問和討論。新穎的辦會方式,使得與會人員進行了更加充分、細節化的科學討論。
  本次會議是我國承辦的第一次國際界面非線性光譜會議,也是國內本領域專家參與最多的一次會議。會議的組織形式與內容獲得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增進了國際學術交流;尤為重要的是,國內學者在有效展示我國在本領域的學術水平的同時,充分學習到了國際上最先進的研究成果,促進了我國與國際的接軌,快速推動了這個新興學科在我國的發展。本次會議的舉辦直接促成了界面非線性光學領域國際系列會議的形成,與會代表一致決定以後由任澤峰和田傳山共同合作,在我國每兩年舉辦一次國際界面非線性光譜會議。

列印 責任編輯:陳丹

相關焦點

  • 2013理論與計算化學國際會議在大連化物所召開
    7月22日至26日,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中心主辦,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1101組協辦的2013理論與計算化學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etical and High Performance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2013)在大連化物所召開。
  • 大連化物所、青島能源所聯合召開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大連化物所、青島能源所聯合召開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2020-09-08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兩所所領導班子參加學習,並結合會前自學和實際工作進行重點發言、交流學習體會。會議由所長劉中民主持。  會上,劉中民領學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工作者提出的三十句殷切期望和關於黨建工作的十句「妙喻」,表示,越是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越要保持頭腦清醒,科研工作要始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努力解決「卡脖子」問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用更多的科技成果助力國民經濟社會發展。
  • 大連化物所組織召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大會---中國科學院
    大連化物所組織召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大會 2020-01-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2019年12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召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大會
  • 第12屆國際立體化學動力學會議在大連召開
    第12屆國際立體化學動力學會議於10月13日在大連星海假日酒店開幕。本次會議由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並得到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大連化物所以及國際著名科技出版機構Taylor & Francis Group, ACS PUBLICATIONS 和PCCP期刊的資助。
  • 大連化物所揭示無機/有機界面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通過合理構建無機納米晶-多環芳烴分子模型體系的能級結構,結合超快時間分辨光譜技術,揭示了電荷轉移態介導的三線態能量轉移(CT-mediated TET)模型,在無機/有機界面三線態能量轉移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第六屆中國二次離子質譜會議在大連化物所舉辦
    第六屆中國二次離子質譜會議在大連化物所舉辦 2016-10-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連化物所快速分離與檢測研究組(102組)在會上交流了其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同位素地質學專用TOF-SIMS科學儀器高分辨飛行時間質量分析器」的研製進展。  會前,為普及SIMS基礎理論知識,會議學術委員會和組委會特邀質譜、SIMS領域專家朱梓華、楊尉、李海洋、陳煥文等為參會的青年科研人員舉行了為期一天的SIMS基礎、儀器和分析應用的會前課程短訓。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辛勤研究員逝世 享年81歲
    訃告:2020年6月24日22時46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辛勤研究員走完了光輝且實幹的一生,享年81歲。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學委會副主任(1992-1997),中國化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1994-2009),石油煉製學會催化劑分子篩學組副組長(1993-1996),《光譜與光譜分析》,《分子催化》,《功能材料》,《工業催化》雜誌編委,Applied Science,Electrochemistry Acta 客座編輯。
  • 大連化物所發展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江凌、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張東輝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合作,在中性水團簇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  團簇在能源催化和大氣霧霾等諸多化學過程中廣泛存在,團簇表徵與性能研究對詮釋化學反應機理至關重要。
  • 大連化物所團隊發現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示意圖)大連化物所供圖中新網大連11月2日電 (記者 楊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江凌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第十五屆全國光散射學術會議成功召開
    2009年10月18日-20日,受中國物理學會光散射專業委員會委託,由鄭州大學承辦、楚雄師範學院協辦的「第十五屆全國光散射學術會議」在鄭州成功召開。  鄭州大學副校長高丹盈教授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李燦院士
  • 大連化物所發現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中國科學院
    大連化物所發現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 2021-01-0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大連化物所等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2020-11-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大連相干光源發現迄今最小冰立方新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與中科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楊學明團隊,與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該研究為揭開冰的微觀結構和形成機制提供新思路
  • 界面物理化學的非線性光譜研究再獲新進展
    Signals」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J.   如何精確表徵蛋白質,特別是界面蛋白質的分子結構是理解蛋白質結構演變的關鍵,是國內外學者共同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難題。針對該難題,該小組發展了界面光譜多譜帶協同表徵方法,首次利用和頻光譜技術成功測出了常規手段無法測量的界面蛋白質醯胺III信號。
  • 大連化物所完成「一三五」國際專家診斷評估—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周玉紅報導) 11月24日至26日,中科院規劃局組織國際知名科學家對大連化物所進行了「一三五」現場診斷評估。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發現一種天然防曬霜防曬機理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韓克利研究員帶領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發現了植物體葉表面防曬分子的超快反式-順式光異構化機理及一種新的防曬霜分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化學通訊雜誌JPC Letters上。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點面結合銜接技術和市場—新聞—科學網
    大連化物所科技處副處長、國家技術轉移蘇州中心主任韓滌非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採用大連化物所催化加氫為核心技術的萬噸級CHDM項目及30萬噸乙醇異丙醇項目已在張家港投產,全面達產後年產值將超過20億元。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公眾科學日吸引上萬參觀者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在這裡,2018年大連市科技活動周拉開了大幕,一場以「我和科學有個約會」為主題的公眾科學日活動向公眾免費呈現。兩天內,活動共吸引了來自高校、中小學、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各界12000餘名公眾前來參觀,規模創歷年公眾科學日活動之最。
  • 大連化物所發現冰立方的新結構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江凌研究員和楊學明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雋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發現了多個最小冰立方的新結構,這些最小冰立方是由八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
  • 大連化物所發現等離激元光催化劑電荷分離的偏振效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燦,研究員範峰滔團隊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界面電荷分離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催化位點的電荷濃度與偏振角度的定量關係。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激元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質,如特定波段光吸收、光場局域效應等,在分析科學、納米材料、光電子學特別是太陽燃料合成領域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