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浮生六記》,我認識了陳芸這是一個可愛、可憐、可悲的故事。可愛,因為她恪守女人的方式,有了孩子般的天真;可憐的,是因為她坎坷的婚姻生活和坎坷的生活;可悲的是,因為中途與丈夫分居的遺憾。
的婚姻匆匆結束。陳芸沒有等到他的女兒青君結婚,也沒有見到兒子豐森長大成人。最感人的是五班時夫妻倆離家出走的悲慘一幕。青君不止一次抽泣,馮森大哭:「噫,我母不歸矣!」本不想有一個預言,但這離別是天人永遠的孩子和母親!
在婚姻中,沈復是多情的。那天,他不在乎「回煞犯煞,不利生人」的建議,坐在臥室裡,等待妻子靈魂的歸來。村民們對沈復的仰慕,其實就是他所說的迷戀。
因為迷戀,所以就忽略了。這種情況讓我想起了明代歸有光結尾寫的一句話:讀「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時,我忍不住哭了。
同樣的深情,同樣的東西不一樣,念念不忘。「自古多情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最好放在這裡。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什麼是「浮生」?根據《莊子》的解釋,空洞是不確定的,生命的任意漂浮是「浮生」。一旦漂浮不再,回到靜止狀態,就是浮生的終結和死亡的到來。因此生命在於運動,他的存在確實是有原因的。
然而李白說:「浮生若夢」。夢幻,虛幻,真實與虛幻,短暫而無盡的回味。當夢想破滅,那就是浮生的終結。夢與醒之間只有一個念頭,生與死之間只有一個念頭。浮生如夢一般短暫如斯,你能得到多少快樂?「詩酒趁年華」是蘇軾到李白跨越時空的答案:既然漂浮的生命就像一場夢,我們應該利用時間來享受自己!
事實上蘇軾與「浮生若夢」一致。「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不是「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另一種解釋嗎?受東坡「事如春夢了無痕」的啟發,有沈復的《浮生六記》。
關於「浮生」,季羨林也有自己的看法:「『浮生』,不只是說生命的短促,更是指著生命不繫於任何龐然重物。生命處於自在自為的狀態。自由的渺小,渺小的自由,卻昭示了生命本質上的尊嚴。」
他非常類似於沈復中的「浮生」。雖然他和雲一起生活了但他並沒有在地球上逗留浮華並且被財富所束縛。
在蕭爽樓時期,書生的貧困並沒有擾亂這對夫婦有趣的生活。在家,沈復呼朋引品嘗詩畫,煮酒煮茶。雲於是掏出髮夾賣酒,為熱鬧的派對盡一份力。油菜花盛開時,大家經芸精心策劃,不僅能欣賞到春天的美景,還可以吃到溫酒熱茶,甚至會醉醺醺、狼狽不堪。遊客們羨慕卻樂在其中,他們對陶然著迷。
雖然沈復和Yun在蕭爽樓住了一年半,但他們還是有辦法解決貧困問題的。一個例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就事論事」。似乎沈復不熱衷於名利。他和朋友谷進到隱居地參觀;當績溪的助手時,因為不滿官場的骯髒,決定改為謀生計;父親稼夫公去世後,他沒有和弟弟齊堂爭奪財產,而是忙著空手哀悼,空手離開。
對沈復來說,財富可能只是一個家庭和一個生活的支撐。有錢是好事,但他窮的時候有辦法對付貧窮。沈復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生活的自由和自立,不受重物的重負。
因為「浮生」這個詞,只有一個「浮」讓生命變得越來越短暫,不得不匆匆來去。雖然他們深愛著對方,和諧相處,但他們不能在一起生活一輩子。雲的中途離開,不僅是她漂泊生活的結束,也是沈復夢想的開始。幾年後,石琢堂將沈復呈現給小妾,這使得沈復能夠再次訪問春夢,「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雖然沈復的「浮生」沒有史詩般那麼有活力,英雄像海誓山盟和帝王將相都很刺激,卻有著甜如蜜的相互感情,願意取笑貧窮,小橋流水平淡。雲的死讓他平靜的水面突然泛起漣漪。然而當漣漪消散並與河水融合時,沈復的生命又像浮萍,隨著流水漂流到未知的距離。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作為一篇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創作於當時沈復年僅46歲,雲去世後5年之遙。
時間可以衝淡一切,讓曾經深刻的東西變得不那麼深刻,但要教會你用冷靜的心態去面對他。我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過去,因為雞毛蒜皮事件,你和你的朋友吵架了,或者你冷戰了,或者你和你的朋友斷絕了關係,找到了另一個「新歡」。然而如果我們在一段時間或幾年後再看這一集,我們會發現很難理解當時為什麼會這樣做,如果換是一個解決方案會更好。
此時,您將過去視為旁觀者。他與自身沒有利益關係,可以離開黨的立場,冷靜理性地進行分析判斷。
你還記得高中的那些日子嗎?每天課時不斷,習題不斷,考試不斷。數學之後是漢語,漢語之後是英語,英語之後,體育被英語教師所佔據。我沒有時間單獨研究一門學科。後周考是月考,月考後是中考和期末考,臨近高考是各種模擬考試。
高中生涯可以說是「慘」。那種深沉的感情,有經驗的人才有深刻的體會。然而上了大學或工作之後,你是否感到充實,甚至懷念你的高中?網上有一句「最好的大學在高三學生的眼中,最美好的高三在大學生的眼中」就是對這一點的完美詮釋。
這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用美學家朱光潛的話說,就是「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為站在客位的觀賞者。」作為觀察者,很難體會到接受者的酸甜苦辣。
藝術創作也是如此。高於生活藝術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雖然藝術受到藝術家主觀情感的制約,但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必須擺脫主體性的束縛,從客觀的角度來評價創造藝術,即藝術要與現實生活保持一定的距離。
雖然《浮生六記》是一篇自傳體散文,但沈復在創作中從主觀立場上退出,以觀察者的客觀角色來回憶和敘述過去歲月的滄桑與歡樂。在朱光潛先生看來,圖片給人的是形式的直覺,這就是美感的體驗。當沈復和雲在蕭爽樓時,他們談笑風生,詩情畫意,美酒花茶,他們自由自在,自由自在,詩情畫意。通過沈復創造和付諸的藝術將過去生活的照片生動地呈現在紙上。因此沈復的《浮生六記》具有藝術美感,是創造的藝術美。
所謂「距離產生美」,藝術創作需要與現實生活保持距離,才能展現藝術的美。沈復的《浮生六記》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具體表示,「事如春夢了無痕」也是一部傑作的靈感來源,由此,我們不僅認識了賢妻良母和可愛的女人,還認識了沈復的「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