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糖起舞」
盧大爺(化名)是個73歲的尿毒症患者,遵醫囑規律地進行透析治療。前段時間盧大爺口乾、乏力症狀明顯,以為是透析限水引起的,沒引起重視,但症狀逐漸加重。
便前往益陽市中心醫院治療,住院期間發現其血糖達到37.46mmol/l,在益陽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予以胰島素泵強化血糖控制後,病情好轉出院。
(圖為患者核磁共振,右側基底節區可見「犯罪病灶」)
然而好景不長,在國慶節後,盧大爺開始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左側肢體開始不自主無規律的快速運動,夜間難以入睡,伴有口角抽動、咀嚼樣動作,聳肩、投擲樣動作,且症狀逐漸加重,把盧大爺折磨得苦不堪言。
因為不停的不自主運動,導致盧大爺左側肢體發熱,十多天沒合過眼,益陽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就診查隨機血糖3.8mmol/l,完善頭部CT未見明顯異常。
但MR顯示右側基底節區可見異常信號改變,病灶周圍無水腫以及佔位徵象,診斷為糖尿病非酮症偏側舞蹈症,予停用胰島素,糾正低血糖,乙醯谷醯胺、氟哌定醇改善症狀。
經上述治療後患者症狀逐漸好轉,目前患者血糖血壓平穩,可以睡覺了,左側肢體運動明顯改善。
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症
那麼,這一場「舞」是如何跳起來的呢?其實盧大爺患的是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症。
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症是少見的糖尿病神經系統併發症,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引起偏側舞蹈症狀,常被漏診或誤診為腦血管疾病而延誤治療。
患者多為急性起病,平均發病年齡71歲,以非酮症高血糖並發偏側舞蹈症較為常見,可以為糖尿病的首發症狀。
它的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肢體不自主無目的的快速、不規則,失平衡的舞蹈樣動作,病情嚴重時肢體可有粗大的頻繁動作表現為聳肩、投擲動作,伴或不伴有擠眉弄眼、噘嘴、下頜搖動,口角牽動等一系列面部動作,情緒緊張時明顯,安靜時減輕,睡眠時可消失。
大多數患者的頭部影像學有典型病灶,表現為對側基底節區MRIT1加權高信號,T2加權低信號、等信號或稍高信號,無水腫及佔位,部分影像學改變可逆。
目前醫學界認為糖尿病性非酮症偏側舞蹈症是原發糖尿病的表現,其可能的發病機制為:
1.基底節血運障礙
糖尿病患者易並發腦動脈硬化,導致腦部血供減少,基底節區由於解剖特點血供減少尤為明顯。
2.能量供應減少
由於顱內血供減少,且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狀態下由於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供能 ,以無氧代謝產物功能,但只能提供基底節所需要能量的10-40%。
3.化學遞質失衡
顱內化學遞質失衡,可出現各種運動障礙。其中γ-氨基丁酸、乙醯膽鹼對運動起抑制作用,而多巴胺起易化作用。
糖尿病患者無氧代謝時能量供應主要來源於γ-氨基丁酸,酮症患者可有乙醯乙酸提供合成γ-氨基丁酸的原料,但是非酮症患者由於原料不足,γ氨基丁酸重新合成得少,很快被耗竭。
同時,上述代謝過程會消耗大量乙酸,而乙酸鹽也是合成乙醯膽鹼的主要原料之一,故基底節區的乙醯膽鹼濃度也降低,而糖尿病患者基底節區的多巴胺是升高的。
γ-氨基丁酸、乙醯膽鹼和多巴胺平衡破壞,導致運動易化。
4.酸中毒
由於顱內無氧代謝功能,會導致酸性代謝產物蓄積,尤其是尿毒症患者,酸中毒更明顯,從而影響基底節區細胞功能。
5.血漿滲透壓的迅速改變
糖尿病非酮症偏側舞蹈症患者發病前多有血糖波動大,導致血漿滲透壓改變過快引起的急性起病。有的患者是血糖急劇升高,也有的患者前期血糖很高,在血糖降至正常甚至低血糖時發作。
該病預後良好。治療上對因治療最重要,根據患者病情,採取個體化治療措施,部分患者經積極控制血糖後可很快好轉。
但舞蹈症狀較重的患者,需加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改善症狀。有文獻報導,尿毒症患者基底節區對代謝改變更為敏感,發病率可能更高。
盧大爺平時只重點關注尿毒症,而忽略了引起相關症狀的其他疾病,盧大爺在診斷糖尿病時實際上已經有糖尿病的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等慢性併發症。
平時血壓90-100mmHg左右,基礎血壓低,又合併尿毒症,內環境紊亂,近期血糖波動大,所以「因糖起舞」也不足為奇。
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存在如下風險的所有成人都應該都應該考慮篩查糖尿病:
超重(BMI>25kg/m2),一級親屬有糖尿病、高血壓等,若沒有上述風險,血糖篩查應從45歲開始。
此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子女應提早重視生活方式幹預,早期篩查和防治糖尿病。
(編輯zebra。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益陽市中心醫院 朱婷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