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70年代的我,小時候對糖的記憶就是甜蜜。那時很少糖吃,紅糖泡稀飯就是天下美味。每年「六.一」兒童節,學校會發兩顆水果糖,就算是過一個「舌尖上的兒童節」。
時間慢慢流逝,世事變幻莫測。孩子們眼巴巴盼望糖果的「六一節」,一去不再回了。大家爭相過巧克力鮮花的情人節,卡布基諾和甜品的形象也顯得那麼高雅。
如今外出用餐,主食的需求越來越少。但是,糖依然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烹調用料少不了白糖,女性經期紅糖薑茶,烘焙店麵包的濃濃香味...
在我國糖尿病人超過1.5億的今天,我們不能不來深入了解糖,正視糖的是非功過。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美國慢性病飆升之時,就有不少醫學人士提出對糖的質疑。他們認為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都是精製澱粉惹的禍(高糖更甚於高脂肪飲食),並提出著名的「20年法則」----每當一個地區引入精製澱粉(糖)食品(包括麥當勞快餐)20年後,當地居民的糖尿病、心臟病發病率就會直線上升。
難道,我們從小到大心心念念的糖、我們中國人5000年來奉為主食的糖(五穀雜糧),竟然有這麼可怕?
事實上,糖(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都是我們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這三大宏量營養素都是人體熱量的源泉,其中優先被利用的是糖。打個比喻:糖就有點像零花錢,脂肪相當於定期存摺,而蛋白質就是你家的房子----不動產。
所以我們吃飽了,首先是血糖升高,而飢餓了,血糖就降低。如果持續飢餓,糖供能不足了,身體就會動用脂肪。因為總是先用零錢,不夠了才去取存款。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比如晚期肺結核或者癌症等),才可能動用到蛋白質,中醫稱為「大肉陷下」。
糖尿病人由於血糖的利用不足(胰島素絕對或者相對不足),所以脂肪被身體分解、替代提供熱量,會出現尿酮(脂肪分解代謝的產物是酮體,人體從尿中排出就是尿酮)。糖尿病晚期,病情比較嚴重的,會出現酮症酸中毒。
可見,原本不是糖的問題,糖是無辜的。它依然站在營養素的行列,無怨無悔的為您提供熱量。要怪就怪糖尿病人體內的胰島素不足,不能合理的利用糖。任何東西多餘了,當然就成為負擔。
胰島素是什麼東東?它是人體裡唯一能夠調節血糖的激素。我們吃了食物就變成血糖,胰島素像汽車一樣,運載血糖進入細胞,在細胞的線粒體燃燒產生熱量,人體才獲得動力。
1型糖尿病病人,分泌胰島素的能力大大下降,屬於絕對不足。而2型糖尿病人,身體分泌胰島素的能力大多是正常的(醫院裡檢測血c肽水平可以判定),是細胞的胰島素受體&34;了,故為相對不足。
如果把胰島素比做汽車,受體就像高速路上那個感應器。感應器生鏽失靈了,汽車無法通行,於是堵車:血糖滯留在血液中,不能被人體利用,就形成了高血糖。血糖超過腎糖閾,從尿液中排出,就成了&34;。
醫學家們給許多早期2型糖尿病人做檢查,發現他們體內的胰島素往往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並且常同時伴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壓等現象。經過長期研究,醫學家們確定這種現象叫&34;。
大多數胰島素抵抗是因為長期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暴飲暴食導致肥胖。對於一個暴飲暴食的人,他吃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攝入的總熱量遠遠大於消耗的熱量。也就是說:僅僅怪罪糖是不恰當的,糖並不是胰島素抵抗的罪魁禍首。
當然,糖也是提供熱量的元素之一。胰島素抵抗的人,身體出現代謝機能紊亂,包括糖在內的宏量營養素,都需要合理的控制。制定良好的健康管理計劃,以防進一步發展為糖尿病。
如果空腹血糖大於7mmol/L,餐後兩小時血糖大於11.1mmol/L,則臨床診斷為糖尿病。這時候,對糖的控制要進一步嚴格起來。在飲食上,可以選擇低升糖的食物,比如用五穀雜糧替代精米白面。糖尿病防控「五駕馬車」,飲食控制首當其衝。
「糖不是萬能的,沒有糖卻萬萬不能」。希望熱愛生命的你,能了解糖的真相,正確的對待糖。讓它成為你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同時又是您健康的良朋佳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