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核酸納米粒 基因調控中顯身手

2020-12-04 手機中國網

球形核酸(SNAs)是一種納米結構,由高度定向、高密度的寡核苷酸層組成,呈球形三維幾何結構。由於其獨特的性質和功能,球形核酸佔據了一個不同於「DNA納米技術」和DNA摺紙的材料空間。在過去20年裡,球形核酸已經徹底改變了基因調控、藥物傳遞、基因治療和分子診斷學,並且在反義和RNA幹擾治療方面顯示出了希望。美國託馬斯傑斐遜大學的約尼·烏伊託等研究人員重點介紹了球形核酸在基因和藥物傳遞、診斷和免疫調節方面的合成應用進展,以及納米耀斑作為細胞內信使RNA檢測系統的應用。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基因表達調控機理的關鍵在蛋白質與核酸的相互作用上
    在一個操縱元中至少在構基因群最後一個基因的後面有一個終止子。如果一串結構基因群中間有這種弱終止子的存在,則前後轉錄產物的量會有所不同,這也是終止子調節基因群中不同基因表達產物比例的一種方式。有的蛋白因子能作用於終止序列,減弱或取消終止子的作用,稱為抗終止作用(antitermination),這種蛋白因子就稱為抗終止因子(antiterminator)。以上5種元件是每一個操縱元必定含有的。
  • 埃及:遙控機器人醫院顯身手
    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11月26日 (外代一線)(2)埃及:遙控機器人醫院顯身手 11月18日,一款可為患者進行新冠病毒相關檢測的遙控機器人為一名志願者進行檢查。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11月26日 (外代一線)(3)埃及:遙控機器人醫院顯身手 這是11月18日在埃及坦塔一所醫院拍攝的可為患者進行新冠病毒相關檢測的遙控機器人。
  • 球形核酸探針讓腫瘤細胞「發光」
    由於腫瘤細胞不受控制生長和永生化需要高活性端粒酶的催化,研究人員就以金納米顆粒為載體,設計出表面負載大量特異性雙鏈DNA的球形核酸探針。在端粒酶的催化下,該探針能夠釋放螢光染料進入細胞質中,使腫瘤細胞發出紅色螢光,從而達到腫瘤細胞的可視化檢測。通過螢光信號的變化,實現了十幾種代表性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精確區分、腫瘤細胞惡性程度的鑑別,以及小鼠腫瘤的活體成像、裸眼可視化和組織切片鑑定等。
  • 多功能基因調節強力工具——核酸海綿可全面優化合成基因線路設計
    基因表達調控一直是生物學的主要研究領域。無論是揭示天然基因網絡調控機制的基礎研究,還是基因治療、生物傳感及組織工程等轉化應用,都離不開基因表達調控,而人工合成基因線路(synthetic gene circuit)則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CRISPR-ERA——基因編輯與調控的gRNA設計
    這篇發表於《Bioinformatics》的文章,他們報導了一種全基因組sgRNA設計工具,並提供了一個在線網站,用於預測高效而特異的sgRNA。細菌的適應性免疫系統CRISPR,是一種功能強大且多功能的基因組工程技術,包括基因編輯(修改基因組序列)和基因調控(抑制或激活基因的表達)。
  • 球形核酸-藥物載體治療皮膚色素沉著
    球形核酸-藥物載體治療皮膚色素沉著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6:36:52 美國東北大學Ke Zhang課題組近日提出使用連接藥物的球形核酸-藥物載體以治療皮膚色素沉著。
  • 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Cas9核酸酶 提高基因編輯安全性
    日前,英國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和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利用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技術開發出一種新型Cas9核酸酶。它讓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的活性受到一個低成本、豐富、無毒的胺基酸的調控,從而讓CRISPR/Cas9技術更為安全可控。
  • RAN在細胞中作用是什麼?RNA參與基因調控嗎?
    1868年,弗裡德裡希·米舍爾發現了一種不同於以往任何已知的細胞核酸分子。從那時起,細胞中的核酸(DNA和RNA)在生命分子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科學發現史上,破解DNA結構秘密為許多科學家贏得了諾貝爾獎。然而,另一種核酸RNA,它也是一種同樣有趣和具有挑戰性的分子。
  • 《機械師2》曝新劇照 楊紫瓊亮相斯坦森顯身手
    《機械師2》曝新劇照 楊紫瓊亮相斯坦森顯身手 時間:2016.07.1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小嗣爺
  • 專訪| 復旦大學盧大儒教授:基因編輯正當時,各色應用顯身手
    在基因工程領域,遺傳學甚至可以解碼基因、設計基因、操作基因、改造基因,這一切都讓盧大儒感受到這一學科的魅力。「研究生的時候,恰逢談家楨先生向國家倡議,提出了基因治療遺傳病的課題,我很有幸參與到這項研究中。研究生讀完以後,我有幾種選擇,一是回蘇州醫學第一附屬醫院(現在的蘇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二是出國,三是繼續攻讀博士。
  • 中國「水刀」顯身手
    原標題:中國「水刀」顯身手(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水滴石穿,靠的是時間。水割板材呢?也是靠時間,不過由慢變快:3倍音速,每秒達700多米——直徑僅1毫米的柔弱水流,從切割機噴嘴噴出,任意地在幾公分厚的鋁合金板材上變換各種姿態、角度。短短幾分鐘,一塊四角鋒利無比、卻又四邊坡度各異的型材便告切完。
  • 吳忠公安綜合演練顯身手
    吳忠公安綜合演練顯身手 2019-09-18 2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藥物所小分子調控核酸去甲基化研究取得階段進展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楊財廣課題組與蔣華良課題組合作,基於mRNA中N6位甲基化修飾的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 m6A)去甲基化酶FTO結構開展小分子調控研究,首次獲得了對核酸去甲基化酶,例如FTO具有酶活和細胞活性的小分子抑制劑。
  • 華大基因CEO尹燁:核酸檢測的原理是什麼?
    隨著新冠肺炎的爆發,「核酸檢測」這種醫學檢測手法也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那麼,核酸檢測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核酸檢測會有一定機率出錯?面對新發感染性疾病,人類還有更先進的病原體檢測手法嗎?華大基因CEO、《生命密碼2》作者尹燁就在他的新書中為我們講述了病原檢測的過去與未來。
  • 北大開發新型光敏crRNA,實現對基因編輯高時空解析度調控
    近年來,CRISPR技術通過Cas蛋白靶向基因並對其進行定點操作,從而突變或修正靶基因。與此同時,CRISPR技術還在基因治療、核酸定位以及核酸檢測等領域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由此看來,作為一種目前廣泛使用的基因編輯工具,對具有高時空解析度的CRISPR/Cas9系統進行精確控制是研究基因調控和編輯的必要條件。
  • Biomaterials:藥物所甘勇組雙陽離子型核殼脂質體納米粒(DLCS-NP...
    依據脂質體納米粒作為眼用載體的獨特優勢,甘勇課題組設計研究了一種新型雙陽離子型核殼脂質體納米粒(DLCS-NP)。採用薄膜分散水化-擠膜法,直接將旋幹的脂質膜與分散的殼聚糖納米粒(CS-NP)混懸液水化,自組裝形成核殼結構的陰離子脂質體納米粒(LCS-NP),隨後利用陽離子N-[1-(2,3-二油醯基) ]-N,N,N-三甲醯丙烷甲基硫酸鹽與磷脂雙分子層的親和作用,在LCS-NP表面形成正電荷磷脂修飾層,形成DLCS-NP。
  • 調控基因是編碼能與操縱序列結合的調控蛋白的基因
    最早只把與阻遏蛋白結合、起阻遏作用的序列稱為操縱子,但其後發現有的操縱元中同一操縱序列與不同構像的蛋白質結合,可以分別起阻遏或激活基因表達的作用,阿拉伯糖操縱元中的序列就是典型的例子。因而凡能與調控蛋白特異性結合、從而影響基因轉錄強弱的序列,不論其對基因轉錄的作用是減弱、阻止或增強、開放,都可稱為操縱子。
  • 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揭曉 「基因沉默藥物獲批」上榜
    其中,基因沉默藥物獲批順利入圍十大科學突破榜單之列。《科學》認為,基因沉默藥物今年獲批意義重大,預示著靶向致病基因藥物時代來臨。故事要從20年前說起。1998年,2位美國遺傳學家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發現了RNA幹擾現象,即一種沉默基因和調控遺傳信息流的重要機制。2006年,憑藉著這一重大發現,這2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一病人做11次核酸檢測才顯陽性
    大連有病例做11次核酸檢測才顯陽性】  大連市民政局局長湯易4日表示,由於本次疫情具有潛伏期長、傳播速度快、情況複雜等特點,有的病例做了11次核酸檢測才顯出陽性,有的地區檢測6輪還有陽性病例出現。為此,大連市防疫指揮部根據近期疫情呈現的新特點,經分析研判,下達了實行「14+7」居家隔離管控的指令。【詳情點擊】(中新網)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調控R-loop形成及轉錄終止機制
    R-loop是一種由RNA:DNA雜合鏈和單鏈DNA組成的特殊核酸結構,在原核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組中分布廣泛且普遍存在R-loop在很多關鍵的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包括染色質修飾、轉錄調控、DNA損傷修復以及基因組穩定性等,但其如何被精確調控的機制尚不清楚。m6A修飾作為信使RNA上豐度最高的修飾類型,廣泛參與哺乳動物的發育、免疫、幹細胞更新、脂肪分化以及腫瘤生成和轉移等生命過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m6A是否能作為R-loop中RNA組分的本源特徵來調控R-loop水平,進而發揮各種生物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