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鏡河,波光粼粼,魚翔淺底,水鳥翩飛。
走在河邊,張蕾總喜歡探頭朝水裡多望兩眼,如果碰上成群魚兒嬉戲的場景,她能蹲著看半天,「和兩年前相比,水裡可真是『熱鬧』多了。」
張蕾是市水科院水環境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自2018年鏡河正式通水以來,持續參與水環境保障與生態修復工作。她指的「熱鬧」,是魚和水草。
鏡河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西側及南側,長2.4公裡,水域面積16萬平方米,蓄水量約25萬立方米。它的前身是排洪渠道豐字溝,隨著行政辦公區的建設,2018年年底,這條土溝變身「如意」形狀的鏡河。
河道挖好了、再生水補進了、綠植種上了,鏡河是一條真正的河了麼?其實並不是。在通水之初,由於鏡河河道相對封閉,且交換水量少,水生態結構並不完整。
這一觀點在去年年初一次鏡河魚類調查中得到了印證。「經過調查,鏡河河裡只發現了一種魚,就是鯽魚,生物種類太單一了,很容易產生水環境問題。」張蕾和同事替鏡河著急。
想讓河裡的水生物種更加豐富,投放魚苗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是技術人員偏偏不選,而是選擇更難的方式:利用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的搭配營造生境。「只有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問題,才能讓水生態的結構趨於穩定和健康。」
「其實不栽種沉水植物,水裡也會自然生長水草等植物,但是速度太慢,所以我們先進行了一輪『海選』。」張蕾說,技術人員根據鏡河水域的水質特點、河床底泥構成等信息,從大量沉水植物裡篩選出3種最適合鏡河的優勢種群進行栽種。
苦草、輪葉黑藻、竹葉眼子菜最終入選,可栽種過程卻遇到了小困難。張蕾回憶,由於當時鏡河已經通水,在兩米多深的河水中將植物種進河底存在一定難度,技術人員集思廣益,甚至還發明了一種長長的栽種工具,將沉水植物直接扦插進河底。最終,鏡河河底形成了5萬平方米「水下森林」,為改善鏡河水質打下堅實基礎。
岸上生境營造也同樣重要。張蕾說,很多鳥類、魚類喜歡在蘆葦、黃菖蒲這樣的挺水植物中間居住或者躲藏。於是,技術人員就在岸邊鋪上以黃菖蒲、蘆葦為主,再力花、鳶尾為輔的挺水植物帶,既為動物提供活動場所,又能減緩對岸坡的衝刷,一舉兩得。
「水下森林」與挺水植物帶組成的立體生境不僅為水生動物營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植物中自帶的魚卵甚至直接「落戶安家」。上個月,技術人員再次對鏡河魚類開展調查,麥穗魚、波氏吻蝦虎魚、黃黝魚、紅鰭原鮊等14種魚類都來跟鯽魚做「鄰居」了,而且魚類的結構相對完整,草食性、雜食性、肉食性的魚類品種都有。
良好的生境自然還吸引鳥類的光臨,根據水環境研究所春、秋兩季鳥類調查結果,鏡河周邊的鳥類從原來的幾種已經增加到了19種,包括斑嘴鴨、棕背伯勞、黑水雞、紅隼等,其中不乏珍稀鳥類。
短短兩年時間就營造出如此完整的水生態環境,並非技術人員擁有魔法,而是引入了科技力量。張蕾告訴記者,在營造生境的同時,技術人員還開展了汙染溯源監測。兩岸的草坪、水中盆栽荷花的土壤、魚類的新陳代謝物、再生水中的餘氯……技術人員通過一系列的調查,幾乎把所有可能對河道造成汙染的因素都考慮到了,並進行長期監測。在監測過程中,技術人員還引入了基因測序、同位素示蹤等新技術,提高監測的效率和精準度。
如今,鏡河水生態系統構建已趨於完善。水下是植物群,魚兒穿梭自如;水上黃菖蒲、蘆葦、荷花等水生植物點綴其間,水鳥、野鴨徜徉水面,一張「水月鏡花」、水下「森林」、會「呼吸」的河流生態網正在織密。
武其攝
來源 北京日報 | 記者 葉曉彥
編輯 李拓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