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秋季外出,儘量別去草木茂盛的地方,若不可避免,應穿上長衣長褲,發現蛇類繞道而行。
昨天,本報報導了一個「農夫與蛇」的現實版,一名長期從事抓蛇的人士,不幸被眼鏡王蛇咬傷,毒發去世。
導報記者向相關人士了解到,廈門野外可見的毒蛇中,咬人的主要是銀環蛇、眼鏡蛇和竹葉青。
廈門野外咬人的毒蛇主要有三種:銀環蛇、眼鏡蛇、竹葉青
醫院數據八九月被蛇咬的患者激增
據報導,去年廈門各大醫院提供的數據顯示,將近一個月,廈各大醫院已陸續收治20多名被蛇咬傷的患者。每年八九月份,被蛇咬傷的患者都會出現明顯激增,比其它月份增長約五成。
曾有一個案例:一名小夥子凌晨1點多被送到第一醫院急診室,當時整條左腿發青,腫得很厲害。
送患者就醫的女孩說,前一天晚上男友約她一起去東坪山散步。晚上11點多,男友走過一片草叢時,突然覺得左腳踝上一疼,有什麼東西「嗖」地一下跑了。用手機一照,男友的腳上有兩個細細的牙印,估計被蛇咬了,趕緊送醫。
根據傷情,醫生推斷咬人的是竹葉青。經治療,小夥的情況才逐漸穩定。
咬人毒蛇銀環蛇、眼鏡蛇、竹葉青
救蛇愛心人士阿寶介紹,廈門可見的毒蛇主要有外地眼鏡王蛇、本地眼鏡王蛇、金環蛇、銀環蛇、竹葉青;腹蛇可以在廈門生存,但比較少,幾乎沒有。在野外咬傷人的,主要是銀環蛇、眼鏡蛇和竹葉青。
外地的眼鏡王蛇,矮、胖;本地的眼鏡王蛇,細、長,靈敏,兇,攻擊性強。外地眼鏡王蛇在幹、溼環境都能生存,夜間喜歡在路中間睡覺,被咬到後痛、腫。
外地的眼鏡王蛇,在文曾路、東坪山到上李一帶有見;本地的眼鏡王蛇,很少見到,在東坪路浦南舊採石場上面,曾出現一條。
金環蛇、銀環蛇喜歡潮溼、陰暗、有水的地方,東坪山上有見,相比之下,仙嶽山上極少。其中,銀環蛇比較「奇葩」,晚上喜歡在路中間睡,比如兩邊是田埂,它就睡在中間的小路上。被銀環蛇咬到,比較沒有感覺,如被草割到,人容易疏忽。而金環蛇咬到的機率比較小。
竹葉青,則喜歡待在山上茂密處,本地的眼鏡王蛇亦如此。
如何分辨見到人不跑的,往往有毒
廈門的無毒蛇,主要有草花蛇(水律蛇)、烏梢蛇、青梢蛇、水蛇、大王蛇、蟒蛇等。
阿寶教大家辨別毒蛇和無毒蛇,人和蛇相遇,看蛇跑不跑。
見到人就跑,跑得比劉翔還快,似乎在說「大哥,我有事先走了」,這種蛇一般是無毒蛇。
見到人不跑,慢悠悠地走,似乎在說「你別來惹我,我有毒」,這種蛇往往有毒。此時,人不能快跑,應慢慢走開,不打擾它。
有一個例外,蟒蛇見到人,不是不跑,而是跑不動。公蛇跑得相對比母蛇快一點,原因也是體重和肚量問題,母蛇往往吃得肥嘟嘟的。
萬一不小心被蛇咬傷,阿寶叮囑,最好能記住蛇的樣子,有利於醫生判斷是被什麼蛇咬到,要用什麼抗蛇毒血清。
醫生提醒被蛇咬傷,千萬不要奔跑
醫生提醒,這個季節,外出時儘量別去草木茂盛的地方。如不可避免,應穿上長衣長褲。發現蛇類建議繞道而行,千萬不要主動攻擊它;可用棍子或樹枝敲擊地面物體,毒蛇對地面的震動很敏感,聽到敲擊聲後會立即逃走。
醫學界有毒蛇咬傷「黃金一小時」之說,特別是前30分鐘是救治的最佳時間。若不慎被毒蛇咬傷,千萬不要奔跑,否則會導致心跳和血液循環加速,3-5分鐘內毒素就會很快擴散到全身。
應用刀子切開十字傷口引流,擠出毒血,再用有彈性的條狀物,在傷口離心臟相對近的一端5釐米處紮緊,延緩蛇毒的擴散。扎後用自來水或冷開水衝洗傷口,並以最快的速度送到醫院救治。
在處理傷口的過程中,千萬別盲目用嘴吸毒,因為如果有潰瘍傷口或齲齒等口腔疾病,很可能因此中毒。
相關新聞
捕蛇高手也可能被咬
這次不幸被蛇咬死的男子,是廈門民間的捕蛇師,從事幫人抓蛇放生等工作,在捕蛇界算是前輩級人物、頂級高手。「可能是個意外。」知情人說,民間捕蛇師都有多年的捕蛇、買蛇經驗,對蛇的種類和品性都很了解。
不管是抓蛇還是救蛇,都有可能會被咬傷。抓蛇人有一種氣場,蛇見了往往會躲。一般情況下,抓蛇人抓的是蛇的頭部,而有些高手,則不一定抓頭部,但風險也更大。
救蛇愛心人士阿寶講述,他曾想救一條蟒蛇,結果不小心被咬中手臂,他本能地把手往外扯,蟒蛇死咬不放,咬得他皮開肉綻。
不能為放生而傷害人
民間放生,有時會放生蛇類。
知情者表示,前幾年,一些放生組織為了方便,開車到東坪山上放生。後來,到東坪山遊玩健身的市民遊客越來越多,有關部門也對放生組織提出勸告,所以他們才較少去東坪山,而選擇到島外一些偏遠的地方放生。
南普陀寺後山也有人放生過毒蛇,一次下大雨,蛇被衝到山下,後來報林業抓走了。
市民劉女士是海滄一個放生組織的成員。4年前,她和別人從市場上買了3000多元的小蛇,到島外放生。起初有人說直接在島內放,考慮到安全問題,最後到灌口一個偏遠的山上放生。
後來,劉女士等人就不再放生蛇了,改放生魚和貝殼類海鮮為主。「放生是一種慈悲心,不能因為放生給自然生態和人類帶來負擔,不然就和我們原來的宗旨背離了。」
記者手記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對動物如此,對人亦如此。
據央視報導,野生動物放生出現「一條龍」服務:放生組織者提需求——向動物販下單——動物販放出購買信息——捕捉者或者飼養人捕捉、飼養——動物販聯繫放生組織——放生日放生。如此循環。
正是因為有了「放生」的需求,放生者出錢,才有了放生組織者、動物販、捕捉者和飼養者的牟利,造成了對動物的傷害。
而民間隨意的放生,更是對動物的傷害。把外來物种放生到大自然,造成本地物種的滅絕;把在淡水生活的龜,放生到海水中,變成放死;胡亂放生物種,破壞食物鏈條、生態平衡……
而動物販、捕捉者、飼養者等,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可能自食其果,反受到動物的傷害。
如此放生,豈是放生?實是害生。
導報記者劉承烺呂寒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