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學教授路易斯·班克斯而言。
今天絕對是個怪日子:
自己的課本該座無虛席。
但今天到場的人只有個位數。
而且,這些勉強到場的學生。
似乎都有些魂不守舍:
不僅手機接二連三響個不停。
甚至還有人,直接要求看看新聞頻道。
路易斯強忍著火氣打開了電視。
結果看到一條爆炸性的新聞:
「12艘外星飛船降臨地球」。
這不免令人想起《獨立日》。
同樣是黑色的巨型飛船,一夜之間遍布全球。
似乎下一秒,人類就要面臨滅頂之災。
但這回的外星人。
卻安靜得令人窒息:
8小時過去了,它們沒有任何動作。
它們就這麼飄在天上,連尾氣和輻射都沒有。
沒人知道這到底意味著和平。
還是單方面屠戮之前的刻意挑逗。
只知道比起死亡,「等死」的過程顯然更加煎熬。
整部電影光線極為昏暗。
鮮有高亮的鏡頭。
似乎就是刻意渲染這種無邊的折磨。
這部「套路」又「反套路」的電影,就是——
《降臨》
Arrival(2016)
01
女主角路易斯(艾米·亞當斯 飾)作為著名的語言學家。
受邀與物理學家伊恩(傑瑞米·雷納 飾)共同調查這個驚天謎團。
但路易斯掌握的畢竟是人類的語言。
不管如何詢問外星人的來歷和目的。
每次都只能得到一堆聽不懂的「噪音」。
一籌莫展之際,路易斯突然靈光一現。
她猜測也許外星人存在某種書面語,或者某些符號。
若能掌握這些符號。
她就可以將人類語言轉化為外星符號進行交流。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路易斯寫下了「人類」這個單詞。
並拍了拍自己,試圖解釋其含義。
結果,外星人真的用它們的「語言」進行了回復。
儘管暫時不清楚是什麼意思。
但這已經能說明外星人確實有可視化的符號。
喜出望外的團隊於是趁熱打鐵。
他們像教小孩子認字一樣。
一點一點增加詞彙量。

而被稱作「七肢桶」的外星人。
也「耐心」地一個詞一個詞回復著。
雖然在它們看來。
我們人類才是小孩子。
02
在掌握了不少「外星詞彙」後。
路易斯再次詢問「七肢桶」造訪地球的目的。
卻收到了一個危險的回答:「提供武器」。
整個地球瞬間炸開了鍋。
各國都擔心「七肢桶」兜售武器攛掇別國消滅自己。
先前的國際合作也因此土崩瓦解。
不僅如此,美軍一名上尉因害怕入侵。
居然在飛船內私自安放炸藥,企圖結束這一切。
幸運的是,在爆炸之前。
路易斯成功說服「七肢桶」傳回了「武器」信息。
不幸的是,爆炸導致一名「七肢桶」喪生。
12艘飛船於是全部調整飛行姿態。
似乎要對地球進行報復。
路易斯的搭檔伊恩卻發現:
爆炸前「七肢桶」傳回的信息裡有大量空白。
足足佔據了信息團的11/12。
也就是說,降臨地球的12艘飛船。
每艘傳遞的信息都只是一小部分。
地球人必須聯合起來、共享信息。
才能真正搞懂外星「武器」是什麼。
但現在各國都忙著應對「入侵」。
互相不打起來已是萬幸,哪有功夫聽你瞎扯?
03
星際戰爭似乎不可避免。
但高懸空中的飛船卻突然對路易斯開了綠燈。
放下「小艇」把她接了進來。
路易斯懇求「七肢桶」給其他飛船遞消息。
大意是請你們不要報復人類。
得到的回覆卻是:你有「武器」,趕緊用啊。
就在她滿頭霧水的時候。
「七肢桶」道出了來地球的真實目的:
「我們幫助人類。3000年後,我們需要人類的幫助。」
路易斯追問為什麼它能預知未來。
「七肢桶」卻只扔下一句話:
「路易斯能看到未來,因為『武器』可以打開時間。」
路易斯這時想起來:
整個調查期間,她腦中經常閃過一個小女孩的畫面。
起初,她以為只是自己疲勞過度。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腦海裡的畫面卻越發真實。
就像她真的曾經陪著這個小女孩玩耍、成長過一樣。
而在離開飛船後,這些畫面越來越多、越來越系統。
直至形成了整片的記憶。
路易斯意識到:
這不是什麼幻覺,而是一段她即將要經歷的生活;
這個小女孩,則是自己未來的女兒。
路易斯也終於明白了:
所謂「武器」,其實就是「七肢桶」的語言。
如果真能掌握這門語言,便可擁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了解到這一點的路易斯立即使用了「武器」:
她向未來的自己「詢問」到了一個關鍵的電話號碼。
並及時打出了那通救命的電話。
終於成功阻止了星際戰爭的爆發。
04
「外星人造訪地球」這類電影非常多。
但無論是一上來就火力全開——
比如《世界之戰》和前面提到的《獨立日》;
還是相對「耐得住性子」——
比如《地球停轉之日》、《神秘代碼》。
外星人的目的似乎非常「統一」:
毀滅地球。
你可能聽說過《三體》裡著名的「黑暗森林法則」:
整個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而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如果一個獵人發現了別人。他能做的只有開槍消滅之。
由於無法確定對方是否會對自己抱有善意。
因此所有文明都傾向於隱藏自己。
試圖交流一定會暴露己方文明的位置。
而一旦自己暴露,如果不能消滅其他文明。
則必將被其他文明消滅。
這便是「黑暗森林法則」。
大部分「外星人造訪地球」的電影。
也的確遵循這一法則。
但《降臨》呈現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景象:
「七肢桶」直接把飛船開到地球來。
它們不僅不拒絕同人類交流。
甚至主動「開麥」,配合人類「破解」自己的語言。
你可能會說,反正「七肢桶」比人類先進。
它們當然不擔心暴露自己,更不擔心會被人類消滅。
但就像路易斯寫的那樣:
「語言是文明的基石」。
類比一下,倘若一個中國人讀懂了英語。
那他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和技術。
也不過就是時間問題。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是否聽說過「黑暗森林法則」。
我們不得而知。
但至少在他看來。
「交流」,完全可以是光明和理想的。
電影中,路易斯曾冒著生命危險脫掉了防護服。
只是為了讓「七肢桶」看清自己的樣子。
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
而這個隱喻也揭示了導演的觀點:
哪怕是有懸殊差距的兩個文明。
也依然可以不帶猜疑和偏見進行交流。
這個觀點確實充滿了理想主義氣息。
但必須承認:它也確實值得嚮往。

其實除了人類和外星人的「交流」。
導演也在反思人類之間的不信任:
上一秒還在合作的盟友。
下一秒就派出衛星監聽你的通話。
本該共享信息的人類。
卻時時刻刻把別人看成釘子。
一個單詞就能把各國的合作撕得粉碎。
哪怕還不清楚這個詞到底指的是「武器」還是「工具」。
連「七肢桶」這些「外人」都知道:
不同文明之間,不是非要搞個你死我活的。
為什麼人類還是如此痴迷於揮舞手中的錘子呢?
或許,只有把外星「武器」信息分作12份發送。
人類才能真正放下偏見、互通有無吧。
但人類的合作居然需要外星人來協調。
這可能才是最諷刺的地方。
05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七肢桶」的語言是個圓?
電影裡曾經提到了「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該假說認為,「語言會影響你洞察世事的方式」。
什麼意思呢?
對人類而言,無論使用什麼語言。
總歸都是沿著一條線書寫的。
這也揭示了我們對於時間的認知,也是線性的。
我們自然地認為只能從起點(因)走到終點(果)。
無法回頭,更不可能提前預知事情。
而「七肢桶」之所以繞著圈兒「寫字」。
是因為它們的思維就是個「圓」。
在這個非線性的時間線上。
你可以從起點(因)走到終點(果)。
也可以從這個所謂的終點(果)。
再走回到最初的那個起點(因)。
也正因此,你能提前看完所有事情。
也就是「預知未來」。
就像電影裡展現的那樣:
正是路易斯破解了「七肢桶」的信息。
未來的她才寫出了那本《宇宙語言》;
而反過來,正是未來的路易斯翻開了《宇宙語言》。
現在的路易斯才得以閱讀書中的內容。
從而破解了「七肢桶」的信息。
這種新的時間觀是一個閉環。
閉環上的每一個點,都是「亦因亦果」的。
足夠刷新三觀了吧?但導演並不想就此「收手」。
因為上面的情節其實隱藏著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到底是未來的路易斯先翻開書?
還是現在的路易斯先破解信息?
最終你會發現:
這兩個動作一定是同時進行的。
如同「七肢桶」的語言:
沒有先後、正反之分。
只要其中一個動作沒有進行。
時間閉環都會因為出現悖論而崩塌。
就好比一個圓形。
不可能同時擁有兩種半徑。
也就是說,哪怕現在的路易斯還沒有破解信息。
她也知道,未來的她一定會翻開那本書;
哪怕未來的路易斯還沒有寫出那本書。
她也知道,現在的她一定能破解信息。
換句話說,一切事情其實都已註定。
只要時間閉環還存在。
那麼誰都無法決定誰。
誰都不是誰的「因」。
誰也都不是誰的「果」。
這個閉環上的每一個點都是「非因非果」的。
如果你看到這裡還一次都沒迷糊過。
恭喜,這說明你似乎不是一個三維生物。
06
這種「亦因亦果」卻又「非因非果」的時間觀。
像極了佛教中的「禪」。
「七肢桶」水墨畫一樣的文字。
也像極了禪宗圓相。
禪師鈴木俊隆曾道:
「禪是如物之所如去看待事物,讓一切來去自在。」
而圓相的含義。
也是經過禪修之後能保持內心清淨。
頓悟「萬境歸空」的超脫。
但試想一下:
如果你有了預知未來的能力。
你看完了自己的整個人生。
知道未來也不過如此。
甚至還可能是一齣悲劇。
最重要的是:
一切都已註定,你無計可施。
你是否還能「萬境歸空」?
還能「來去自在」地接受即將到來的生活?
這正是電影另一個充滿理想主義氣息的地方。
因為在路易斯這裡:
即便已知曉未來的生活無比黯淡。
但她還是義無反顧地傾心接受了這一切。
一如她所言:「歡迎每一個時刻。」
她全心全意地愛著自己的丈夫。
與他一起享受甜蜜和幸福。
就像她不知道丈夫最終會離開一樣;
她毫無保留地愛著自己的女兒。
鼓勵她多多發現和分享這個世界的美好。
哪怕最終女兒無法戰勝疾病。
而正是這種不摻雜念、至清至澈「愛」。
讓路易斯能夠平心靜氣地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
不去計較因果得失。
不再像電影開頭那樣。
無助地呼喚「Come back to me.」
而是用愛來感受一切。
不光是幸福的那些。
還有痛苦的那些。
這是對「禪」的另一種解讀。
也是導演想要表達的觀點:
我們從一出生開始。
有許多事情就已經註定了。
比如自己的出身、生活的環境。
面對無法改變的未來。
我們也許永遠做不到「萬境歸空」。
因為其實有太多放不下的事物。
但不必擔心,我們還有「愛」啊。
雖然畫面整體為冷色調,音樂也比較蒼涼。
但不可否認:
《降臨》仍然是一部可以溫暖人心的電影。
因為無論是不帶偏見的「交流」。
還是至清至澈的圓相。
導演所要闡述的核心觀點,都是「愛」。
我們彌補不了文化間的差異。
但我們可以用「愛」來填平文明之間不信任的鴻溝;
我們變更不了註定要發生的事情。
但我們可以用「愛」給原本灰暗的生活增添一點幸福。
《降臨》自始至終都透著濃濃的理想主義氣息。
但你不會因此覺得導演是在痴心妄想。
相反,你會在不經意間被電影帶來的暖意包圍。
因為,這就是最好的「第三類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