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秋冬,總有一部硬科幻電影值得期待。2013年的《地心引力》、2014年的《星際穿越》、2015年的《火星救援》,今年則是《降臨》(Arrival)。
《降臨》海報然而很可能,《降臨》將不會在國內上映,原因將在後文中講到。
不過也不用太遺憾,因為跟電影比起來,原著《你一生的故事》無論藝術性、哲學性,還是結構之精巧、閱讀體驗之暢快,都在電影之上。
《降臨》劇照這樣說,如果讀過原著,那麼《降臨》是很不錯的補充視覺體驗;如果沒有,那麼看完電影後最好也去讀一讀原著。你會發現,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Ted Chiang)的這部曾獲1998年星雲獎和斯特金獎的中篇小說,帶來的是另一種全然不同的認識世界的方法。
這種大膽又細膩的假設,以及故事中蘊含的質樸情感,遠比影片中的視覺奇景以及為投觀眾所好而預設的意識形態之爭,更深邃動人。
《你一生的故事》書封(一)《你一生的故事》:如果一種語言能讓你看見未來《你一生的故事》優雅地講了一個關於地球人與外星人對同一個物理宇宙不同認識的故事。
書中的「我」是接觸並學習外星語言的語言學家露易斯·班克斯教授,「你」則是班克斯的女兒。
某日,外星飛船降臨地球。美國政府派遣科研人員分組進入飛船與外星人交流,其中即包括班克斯。
他們稱這些外星人為「七肢桶」,因其「看上去就像七條交叉的肢支起的一個桶,呈中心對稱狀,任何一條肢都可當作手臂或腿」。
《降臨》劇照人類和七肢桶的口頭語言都基於聲音,二者的書面語言卻有本質的區別。對人類來說,口語和書面語一樣具有時序性,線性結構決定了人類的思維模式為因果論。
當人類遇到外星人,首先想到的是詢問目的,其次是建立交流,進而學習其語言,獲得其科學技術,順便謀求貿易以獲得利益。
七肢桶的書面語言則是一個閉環結構,落筆時已能預知將要書寫的內容。也許是因為身體結構的關係,七肢桶的祖先最初認識同一個物理宇宙時選擇採用目的論。
奇妙的地方在於,目的論超越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從出生到死亡兩點間的一切同時展現在七肢桶面前。
因此,七肢桶拜訪地球沒有目的。他們只是遵循自己的生命軌跡,安靜地降臨地球,觀察人類,並獻出禮物——自己的語言。然後離開,對人類一無所求。
特德·姜在書中以光的折射為例,很好地說明了這兩種思維模式間的區別。
光以一個角度觸及水,然後改變其路徑。從因果關係的角度解釋:因為空氣與水的折射率不同,所以光改變了路徑。
《降臨》劇照目的論的思維截然不同:光之所以改變路徑,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它抵達目的所耗費的時間。在抵達目的前,光已經知曉並計算出所有路徑的時間。它選擇折射,便是基於想要達到最大值或者最小值的目的。
班克斯在與七肢桶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七肢文。能夠用七肢文思考後,一個自然又驚人的現象出現了——她看見了自己的未來,認識了尚未出生的女兒。
《降臨》劇照班克斯學習七肢文的過程和「看見」與女兒的相處點滴交錯。最終,她「看見」了女兒短暫一生的結局,卻依然義無反顧地決定生下她。
學習一種語言即是接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七肢文使班克斯的思維超越了時間,也引出了自由意識與預知未來之間的悖論。
「自由意識意味著我們不可能預知未來。」反之,如果能夠預知未來,也就不可能擁有自由意識。
對於不可反抗的既定命運,生命的意義在哪裡?七肢桶似乎完全沒有這個困擾,但是掌握了七肢文的班克斯不同,儘管事實上,掌握七肢文的事實已使她成為「超人」。
《降臨》劇照當未來突然全部展示在班克斯面前,曾經信奉自由意識的她,最終決定這樣面對這個悖論:「不可能把我知道的未來告訴其他人——這也是一種形式的反抗。預知未來的人不會奢談未來,讀過歲月之書的人不會承認自己讀過它。」
於是生命被濃縮為每一時每一刻。已知全部劇本,但仍然選擇完整地經歷一遍,這大概是生命最勇敢、愛意最深厚的證明。
當然,目的論並非特德·姜的原創,人類的哲學史上也並非只有因果論。
希臘悲劇是因果論——預言預示命運,每一步自以為的抗爭都是通往既定目的的途徑。因此有人說,希臘悲劇的精髓在於時間,或者說缺乏時間。同樣,宿命論也是因果論。
但是《你一生的故事》仍然了不起。
《降臨》劇照既細膩又令人信服地描述了學習一種邏輯全新的語言的過程,又以這種語言的邏輯自然地安排小說結構。為讀者提供身而為人很難體會到的世界觀,令很多讀者多年後仍覺這篇小說對自己世界觀的影響,這便是原著的魅力所在。
(二)《降臨》:一部只成功了一半的電影在指摘電影前,先說它的好。
《降臨》實際上由導演丹尼斯·維侖紐瓦,編劇埃裡克·海瑟爾,攝影布拉福德·揚,音樂Jóhann Jóhannsson共同完成。
首先,《降臨》的氣質是對味的。整體的灰藍冷色調,飛船降臨在山谷曠野的疏離感,七肢飛船佇立在空中時神秘、優美、非邪惡的未來感,以及科研人員初入七肢飛船時的反重力設計,奠定了地球文明與七肢文明首次交流時冷靜而緊張的基調。
配樂不重,但是非常到位。冰島音樂家Jóhann Jóhannsson的配樂莊嚴而悠長,影片中七肢桶語言以類似藏傳佛教中銅欽的聲音展現,既符合想像,也為整體氛圍增色。
《降臨》劇照《你一生的故事》本身改編成電影的難度很大,大量的語言學習過程與哲學思辨很難直接轉化成視覺語言。《降臨》選擇了比較粗暴的方法:基本放棄這一部分的呈現。
這樣一來,班克斯學習七肢文的過程,變成了僅憑英雄血勇便能一招得真傳般的奇蹟。大國間緊張的關係,亦「逼」得她沒有時間思考自由意識與預知未來間的悖論,而這恰恰是原著得以立足的核心。
砍掉抽象的部分,編劇取而代之的是大國之爭。影片中,美國是願意溝通的先進文明的代表,中國則不幸成為為保護地球文明而欲發動戰爭的強硬派代表(這應該就是很難在中國上映的原因)。
加入這條線索,編劇的原意可能是希望展現面對外星文明時人類在矛盾與協作間的抉擇。遺憾的是,因為處理幼稚而惹人發笑。
《降臨》劇照比如,女主角的一通告知中國軍方領導人其妻臨終遺言的電話,就能改變一國決策?美國人往七肢飛船裡扔炸彈他們尚不遠離地面,中方宣布準備戰爭他們才決定保持距離?
意識形態之外,小處的細節上亦有漏洞。最顯著的一處是,班克斯是在逐漸掌握七肢文的過程中才能夠「看見」未來的,影片則安排她在學習之初就開了「天眼」,顯然是異想天開。
電影最後落入的是「用勇氣和愛拯救人類與內心」的俗套,一葉障目,實在遺憾。
《降臨》劇照以上種種,儘管外媒對《降臨》的評價普遍很高,比如「爛番茄」的好評率為94%,《衛報》將之列為年度最佳影片第三位,筆者依然認為它是一部只成功了一半的電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