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異性鋼橋面板勞損的智能檢測與檢測體系

2020-12-06 橋梁雜誌

鋼橋面板具有自重輕、承載力高、適用範圍廣、便於工廠化製造等突出優點,是大跨度橋梁的首選橋面板結構,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鋼結構橋梁中鋼橋面板兼具主梁結構的組成部分和橋面板結構兩種功能;同時,為了在高強度和輕質兩個矛盾的約束條件下找到合理的平衡,一般根據橋梁結構,對鋼橋面板受力特性的實際需求,僅採用密布縱向加勁肋加勁頂板,而橫向加勁肋的布置間距遠較縱向加勁肋大,導致鋼橋面板縱橋向和橫橋向的局部剛度存在顯著差異,因此鋼橋面板又常被稱為「正交異性鋼橋面板」。

智能養護 途徑與挑戰

從1971年英國Severn橋鋼橋面板出現疲勞開裂,工程界開始重視鋼橋面板疲勞問題以來,對其疲勞問題的認識逐步深化,使鋼橋面板的結構體系得以不斷發展和優化。當前常用的鋼橋面板主要採用閉口加勁肋,板件間主要通過焊接進行連接。儘管通過引入新的焊接技術、工藝和新的構造細節,使鋼橋面板的疲勞抗力顯著提高,但由於鋼橋面板受力特性複雜、直接承受大量局部輪載的反覆作用、結構涵蓋多個應力集中問題突出的構造細節、焊接殘餘應力和初始製造缺陷難以避免等,其疲勞問題仍是阻礙鋼結構橋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之一。可以預期,如在提高橋面板結構體系疲勞抗力方面的實際進展速度,慢於「重載、高速、大流量」的現代交通對於鋼橋面板疲勞抗力的需求發展速度,未來一段時期鋼橋面板的疲勞問題可能會愈發突出。

圖1 典型正交異性鋼橋面板體系失效模式

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鋼橋面板的疲勞問題屬於同時涵蓋多個疲勞易損構造細節、且各構造細節均包含多個疲勞失效模式的結構體系可靠度問題,典型正交異性鋼橋面板體系的失效模式如圖1所示。目前鋼橋面板的疲勞損傷監測仍主要採用傳統的超聲波、磁粉等傳統人工檢測技術。此類方法的主要問題包括:(1)檢測效率低且漏檢率高,無法滿足鋼結構橋梁快速巡檢和高質量安全服役的要求:(2)巡檢環境惡劣,尤其是夏季鋼箱梁內高溫高溼,工作條件惡劣,人工巡檢困難且存在安全隱患:(3)維護成本高,需要耗費大量人工和時間成本。針對上述問題,相關學者提出了基於無人機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的橋梁裂紋檢測方法。但該方法僅能檢測表面裂紋,難以有效檢出處於萌生期的微小疲勞裂紋。對於正交異性鋼橋面板而言,其疲勞損傷危害最嚴重的構造細節,為直接承受輪載作用的頂板與縱肋焊接構造細節,該構造細節最常發生的疲勞開裂為失效模式I——裂紋萌生於焊根並沿頂板擴展,如圖1所示。該裂紋為萌生於縱肋內部的非表面隱蔽型裂紋,無法通過基於無人機技術的圖像處理方法檢出,通常只有在裂穿頂板,發展成貫穿型長大裂紋,導致橋面鋪裝局部損壞時才能發現,此時加固極為困難且須中斷交通,直接維護成本和間接經濟損失較高。此外,當前無人機電池續航能力仍無法滿足大跨度橋梁長距離巡檢要求。因此,發展鋼橋面板智能化監測方法和檢測技術,建立智能化的疲勞損傷監測評估體系,是保障大跨度鋼結構橋梁運營安全和服役質量、延長其使用壽命、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作為全新的研究方向,當前鋼橋面板疲勞損傷監測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1)正交異性鋼橋面板冗餘度高,其結構剛度對局部疲勞裂紋不敏感,無法採用既有監測手段和損傷識別方法,判別焊接部位或隱蔽部位是否發生疲勞開裂:(2)既有疲勞損傷評估方法均面向構造細節,無法基於結構體系的宏觀監測數據,實現鋼橋面板疲勞損傷的多尺度評估:(3)接觸式傳感器僅能間接監測有限部位的疲勞損傷,理論上需在大跨度橋梁全域範圍內各構造細節均布置接觸式傳感器,才能實現對於疲勞損傷的監測,但這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很不現實。針對上述問題,採用系統性研究方法,以構造細節和結構體系的多尺度疲勞損傷評估理論為基礎,結合智能化非接觸式傳感器進行區域性疲勞損傷監測。在此基礎上,對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疲勞損傷部位進行剩餘壽命預測,根據預測結果確定損傷等級,並制定科學的維護策略。根據上述研究,內容建立鋼橋面板疲勞損傷智能監測與檢測體系,研發疲勞損傷實時監測可視化、遠程化管理系統。該系統是鋼結構橋梁智能化運維過程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智能監測與檢測體系的建立

系統深入的統計分析、試驗和理論研究均表明:鋼結構橋梁的疲勞抗力,由具有多疲勞破壞模式特性、疲勞抗力存在顯著差異的多個構造細節共同決定,其疲勞問題屬於典型的構造細節與結構體系多尺度問題,針對單一構造細節的監測手段,無法準確評判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的損傷狀態。為準確確定大跨度橋梁結構鋼橋面板當前時刻的疲勞損傷狀態,需首先對研究對象進行模型更新;進而基於多尺度疲勞損傷評估方法和荷載監測數據。對目標結構進行疲勞損傷評估和預後;根據預後結果,有針對性地對可能的疲勞易損部位進行進一步的重點監測和檢測,並實現智能化、可視化、遠程化管理。西南交通大學高性能橋梁新結構與新材料研究團隊(後文簡稱「研究團隊」)為建立鋼橋面板疲勞損傷的智能監測與檢測體系,對體系中的各關鍵問題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以下內容為主要的研究進展。

大跨度橋梁模型修正

實際結構監測時,無論測點布置多麼密集,都難以實現對於所有構造細節和疲勞失效模式的全覆蓋,將理論分析與實測數據有機融合是唯一的可行途徑。因此,結合有限實測數據對有限元模型修正,發展能夠建立外荷載激勵與結構響應映射關係的虛擬模型,通過虛擬模型實現結構體系全域響應的精確預測。研究團隊採用響應面法,建立了大跨度複雜橋梁結構響應與結構設計參數間的精確映射關係,並結合確定的優化模型,採用遺傳算法對結構參數進行更新,能夠實現大跨度複雜鋼結構橋梁的高效率實時模型修正。作為結構疲勞損傷評估的重要依據,其實現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大跨度橋梁結構模型修正

多尺度疲勞損傷評估方法

區別於僅關注構造細節疲勞抗力的傳統方法,從涵蓋構造細節和結構體系的多尺度角度出發,準確確定結構體系疲勞損傷控制部位和疲勞失效模式,進而實現結構實際疲勞抗力的準確評估。以面向構造細節的疲勞損傷評估方法為基礎,考慮關鍵影響因素的不確定性和多因素耦合影響條件下的疲勞失效模式遷移問題,並結合所建立的結構響應代理模型,實現鋼結構橋梁全域範圍的整體與局部多尺度疲勞損傷可靠度的實時動態評估。研究團隊基於實際監測的車輛荷載數據所確定的某典型大跨度斜拉橋鋼橋面板的實時疲勞損傷分布如圖3所示。

圖3 典型橋梁鋼橋面板關鍵構造細節的實時疲勞損傷分布

智能化監測與檢測技術

多尺度疲勞損傷評估結果,對於疲勞損傷監測與檢測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以理論分析結果為指導,研發智能化無損監測與檢測技術,對於可能的疲勞損傷部位進行重點監測與檢測,並通過多源信息融合實現疲勞損傷的高精度監測,有效避免漏檢。為此,研究團隊對於疲勞開裂的非接觸式智能化監測與檢測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當前採用超聲相控陣和導波等非接觸式聲發設備,與傳統的應力及變形傳感器相結合的方式,編制了智能化疲勞裂紋判別程序,並研發了根據判別結果採用智慧機器人二次確認技術。模型試驗和實際工程應用均表明:所研發的技術能夠精準確定裂紋萌生部位,並實現多源信息條件下的疲勞損傷智能監測與檢測,如圖4所示。研究團隊所研發的鋼橋面板專用多源檢測機器人如圖5所示。

圖4 智能化鋼橋面板疲勞損傷無損檢測與監測技術

圖5 研究團隊研發的鋼橋面板專用多源檢測機器人

基於人工智慧的剩餘疲勞壽命預測

以所研發的智能化監測與檢測技術作為裂紋實時監測手段,根據實時動態損傷評估結果,對鋼橋面板的重要疲勞易損部位進行實時監測,該技術可為確定疲勞裂紋源及特徵提供導向性信息。在此基礎上,結合無人機對定位的裂紋源進行二次確認及拍照,並結合圖像處理技術,從包含鋼結構邊界陰影及大量噪聲的三維圖像中,提取裂紋的二維或一維特徵信息。基於研究團隊所提出的多尺度疲勞裂紋三維擴展過程模擬程序,結合圖像處理後的裂紋歸一化信息和實際交通荷載監測信息,對鋼橋面板的剩餘疲勞壽命進行預測,當前模擬程序和剩餘疲勞壽命預測結果,已通過多個模型試驗進行了驗證。在此基礎上,基於有限元裂紋擴展仿真模擬,得到初始裂紋參數與剩餘壽命之間的映射關係,建立兩者的映射關係資料庫,採用基於神經網絡的方法,對資料庫中的泛化規律進行深度學習,即可實現對裂紋剩餘疲勞壽命的預測。如圖6所示。當前研究團隊已基於智能化圖像處理技術,建立了基於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的快速剩餘疲勞壽命預測方法。

圖6 基於人工智慧的鋼橋面板剩餘疲勞壽命預測

智能化監測與檢測系統的建立

疲勞損傷預後技術是實現智能監測與檢測系統的重要前提,也是制定科學合理的維護決策的重要依據。結合智能化傳感器和網絡雲端數據處理技術,引入基於數據驅動和人工智慧數據挖掘的新方法,對多尺度物理模型實時修正與更新,考慮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通過人工智慧算法對歷史數據進行機器學習,對未來不確定性損傷狀態進行預測,對可能出現的疲勞損傷提前進行智能化人工幹預,並基於預測結果制定科學、合理、適用的管理維護策略。研究團隊對鋼橋面板疲勞損傷智能監測與檢測體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初步建立了鋼橋面板疲勞損傷智能監測與評估體系,並根據建立的鋼橋面板疲勞損傷智能監測與評估體系研發了鋼橋面板疲勞損傷智能化監測與評估軟體,如圖7所示。

圖7 鋼橋面板疲勞損傷智能化監測與檢測系統的建立

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

研究團隊對鋼橋面板疲勞損傷智能監測與檢測系統進行的研究表明,所提出的模型更新方法、多尺度疲勞損傷評估方法、智能化監測與檢測方法、基於人工智慧的剩餘壽命評估方法,可為鋼橋面板疲勞損傷智能監測提供有力支撐。但作為多學科交叉的全新研究領域,當前鋼橋面板疲勞損傷智能監測與檢測系統及其關鍵技術,仍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並逐步完善。

大跨度複雜橋梁結構的高效模型更新方法

採用數值模擬類方法,對大跨度複雜橋梁結構進行模型更新時,計算效率較低,尤其是當更新參數數量增加後,其計算效率顯著下降,導致實時模型更新較為困難。此外,由鋼橋面板的構造特性所決定,其過高的冗餘度使局部剛度退化更新困難。為準確確定鋼橋面板的當前受力狀態,需進一步對鋼橋面板的局部構造參數更新方法進行研究。隨著雲計算的發展和計算機核心處理器計算效率的提高,基於雲計算的多伺服器並行計算方法,有望解決鋼橋面板多參數更新效率低下的難題。採用多伺服器並行的群計算,進行大跨度橋梁結構參數和局部參數的多尺度更新方法,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高精度智能化監測與檢測新技術

採用基於超聲相控陣或導波等非接觸式聲發射傳感器時,需對裂紋構件進行初始標定,以確定超聲測試裂紋所用波長的合理區間。此外,在實際結構中進行測試時,由於車致振動引起的測試噪聲較大,可能導致測試結果被測試噪聲所淹沒。如何在不中斷交通的條件下有效屏蔽幹擾信號,或採用後期智能化處理方法對測試結果進行降噪處理,也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鋼橋面板疲勞損傷預警方法與指標

採用智能化監測技術可有效監測疲勞裂紋的萌生和擴展。但橋梁結構實際服役條件複雜,從多源信息中甄別有效評判信息,制定鋼橋面板疲勞損傷預警閾值,研發智能化鋼橋面板疲勞損傷預警系統,是保障車輛行駛安全、降低維護費用和時間成本的有效途徑。因此,制定鋼橋面板疲勞損傷預警機制及損傷等級,併集成到智能化監測與檢測系統,是下一步的研究重點。

基於人工智慧的剩餘壽命預測方法

在監測到疲勞裂紋後,可採用基於人工智慧的剩餘壽命預測方法,快速預計其剩餘壽命,根據剩餘壽命制定科學合理的維護策略。基於人工智慧的剩餘壽命預測方法,需對監測到的裂紋進行圖像識別。因鋼橋面板的疲勞裂紋屬於三維裂紋,而基於圖像處理的方法僅可獲得表面裂紋的形態特性,僅依據表面裂紋的形態特性將降低數值模擬分析的準確性,對準確建立初始裂紋特徵參數與剩餘壽命間的映射關係,有顯著不良影響。同時,在採用基於人工智慧的方法,對初始裂紋特徵參數與剩餘壽命間的映射關係的泛化規律進行機器學習時,如何保證其「魯棒性」,以提高預測精度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發展多模式荷載作用、加工製造缺陷、焊接殘餘應力等多因素耦合影響條件下,結構系統疲勞抗力可靠度與剩餘壽命預測方法,是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

以多尺度疲勞損傷評估方法、智能化無損檢測理論、圖像快速處理、有限元數值模擬、機器學習等多學科交叉為基礎的鋼橋面板疲勞損傷智能化監測與檢測體系,需將各關鍵子系統有效協同。而效率和精度這對矛盾體,則是鋼橋面板疲勞損傷智能監測與檢測的關鍵研究課題。

研究團隊針對鋼橋面板疲勞損傷的智能監測與檢測問題,結合智能技術的最新發展和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疲勞問題的基本屬性,以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疲勞問題的基本屬性和智能監測與評估問題為導向,構建了其疲勞損傷智能監測與檢測系統,並對大跨度橋梁模型更新、體系疲勞損傷評估、智能化的監測技術和剩餘壽命評估方法等相關關鍵問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

本文作為正交異性鋼橋面板體系疲勞裂紋監測與檢測體系方向的起步工作,涉及多個學科領域,所涉及的各項研究工作仍需不斷深化。如大跨度複雜橋梁結構的高效模型更新方法、高精度智能化監測與檢測新技術、鋼橋面板疲勞損傷預警方法與指標、基於人工智慧的剩餘壽命預測方法、多因素耦合影響條件下結構系統疲勞抗力可靠度與剩餘壽命預測方法、基於疲勞損傷預後的智能管理維護決策等,是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

本文刊載 /《大橋養護與運營》雜誌 2019年 第3期 總第7期

作者 / 張清華 崔闖 卜一之

作者單位 / 西南交通大學橋梁工程系

相關焦點

  • 鋼橋的 晉級時代
    回顧近年來我國大跨鋼橋的建設成就和技術進步、高性能橋梁用鋼的研發和應用、橋梁新的組合形式與體系、3D列印鋼橋雛形、正交異性鋼橋面和高強鉚釘等多方面的進展,對相關問題做了綜合分析。前者為八車道公路正交異性橋面鋼箱梁懸索橋,鋼箱梁全寬49.7米,高4.0米;後者為十車道與雙自行車道的雙層正交異性橋面(採用新型厚邊U肋橋面)鋼桁梁懸索橋,桁梁寬32.5米,高10米,採用了低屈強比的橋梁鋼材。
  • 面板檢測:受益面板產業轉移和升級換代
    板檢測貫穿面板製造全程,面板檢測是面板生產過程中的必備環節,其發展受下遊面板產業的新增生產線投資及因新技術、新產品不斷出現所產生的生產線升級投資所驅動,與面板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聯動性。隨著中國成為面板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地,產業的轉移必定伴隨著產線的建設,這為檢測設備提供了廣闊的增長空間。面板檢測行業進入壁壘高,雖然平板顯示產業發展較快,但能夠提供檢測設備的企業較少,尤其是能夠提供Array和Cell等前端製程檢測設備的企業更少,國內平板顯示檢測行業規模可藉機迅速擴大。
  • 奧林巴斯超聲波探傷儀在鋼橋焊縫中的應用
    鋼橋焊縫的焊接對於鋼橋整體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上不乏因橋梁主拱鋼管存在焊接問題導致垮塌的教訓。想要保證鋼橋焊縫質量,必須對焊縫進行檢測。在各種無損檢測方法中,超聲波無損檢測作為鋼橋焊縫檢測的一項一種重要方法非常有用,超聲檢測設備當然也必不可少。
  • 面板設備產業鏈:壁壘高、空間大,檢測設備先行
    2.面板設備產業鏈—檢測設備是面板設備國產化最佳載體2.1.檢測設備:面板設備國產化的最佳載體面板生產包含陣列(Array)-成盒(Cell)-模組(Module)三大製程,檢測設 備主要在 LCD、OLED 等平板顯示器件生產過程中進行顯示、觸控、光學、信號電性能 等各種功能檢測,從而保證各段生產製程的可靠性和穩定
  • 面板檢測設備龍頭精測電子
    根據HIS數據,預計全球面板企業營收將從2019年的1356億元上升至2024年的1455億美元,AMOLED的佔比將由31%提升至40%。根據面板產業投資規律,60%-70%的投資金額將用於購買設備,而對於同代線的不同顯示技術,OLED的投資額度大幅超過LCD。OLED將成為未來三年,公司平板顯示檢測系統訂單增長的主要動力。
  • 面板設備產業鏈:壁壘高、空間大,檢測設備先行_行業新聞_中小觸摸...
    2.面板設備產業鏈—檢測設備是面板設備國產化最佳載體2.1.檢測設備:面板設備國產化的最佳載體面板生產包含陣列(Array)-成盒(Cell)-模組(Module)三大製程,檢測設 備主要在 LCD、OLED 等平板顯示器件生產過程中進行顯示、觸控、光學、信號電性能 等各種功能檢測,從而保證各段生產製程的可靠性和穩定
  • 正交SARS-CoV-2血清學檢測揭示持久的體液免疫
    正交SARS-CoV-2血清學檢測揭示持久的體液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5:39:06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Deepta Bhattacharya、Janko Nikolich-ugich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
  • 業績增速達80%的OLED面板檢測龍頭!
    【業績增長原因】緊抓下遊面板投資增長的景氣機遇,依託公司在平板顯示檢測領域「光、機、電、算、軟」的垂直整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市場客戶基礎,公司業務規模不斷擴大,銷售收入穩定增長,預期業績同比有所上升。精測電子的主營產品包括模組檢測系統、面板檢測系統、OLED檢測系統、AOI光學檢測系統、Touch Panel檢測系統和平板顯示自動化設備。公司逐年推出新設備:
  • 測試手機面板IR油墨透光率的檢測儀器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手機面板鏡片的主平面和攝像頭孔和光線及距離感應器孔,也有透光率指標要求。是的沒錯小編在沒接觸光學儀器行業之前也是不知道的,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看看測試手機鏡片IR油墨透過率的IR油墨測試儀的檢測方法。一、油墨顏色檢驗原理將試樣與標樣以並列刮樣的方法對比,檢視試樣顏色是否符合標樣。
  • 生物電阻抗測量系統中弱信號檢測技術研究--正交雙激勵信號檢測方法
    本章主要介紹弱信號檢測中的信號激勵方法,通過分析常見的單激勵數字相敏檢波方法系統累積誤差較大的缺點,提出了一種改進的信號檢測方法:正交雙激勵信號檢測方法(Double Digital Phase Sensitivity Demodulation,D-DPSD
  • 鐵路鋼橋常見病害及其維修加固構想
    我國鐵路鋼橋歷史悠久,建造年代各不相同,目前鐵路上還有許多鋼橋是在20世紀初期建造的。本文主要描述鐵路鋼橋常見病害,以及一些維修加固對策。  關鍵詞:鋼橋,病害,維修加固  一、鋼橋的現狀  鋼橋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鐵路線上仍有許多20世紀初期建造的鋼橋仍在服役,歐美地區還有19世紀末建造的鋼橋在服役中。  鋼橋採用的鋼材經歷了從鑄鐵鑄鋼、精煉鋼、沸騰鋼、鎮靜鋼、直到近代的低合金高強度鋼、TMCP高強度性能鋼。
  • 打造區域科創名片,中國首個AOI智能檢測裝備基地洛陽啟用
    9 月 17 日,由中科慧遠視覺技術(洛陽)有限公司主辦,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洛陽研究院、中國自動化協會智能製造系統專業委員會支持的「洛陽市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工作座談會暨中科慧遠智能檢測裝備研發生產基地落成儀式」在洛陽市澗西區隆重舉辦。
  • 從技術到設備,中國AOI智能檢測設備的國產之路
    經過多年的在線運行與驗證,中科慧遠的該套AOI智能檢測設備已經完全達到了客戶工業4.0智能生產車間的技術指標要求,而且在產品性能及售價上,更是優於國外同行。2019年11月,在第21屆高交會上,中科慧遠這套設備憑藉卓越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對產業的突破性貢獻,從數萬產品中脫穎而出,榮獲高交會「優秀產品獎」,備受行業客戶矚目。
  • 文獻分享|實現SARS-CoV-2的高靈敏螢光檢測
    接著作者使用該體系直接進行病原體活細胞中提取的RNA樣本的檢測。作者使用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SSA)細胞裂解液釋放的RNA進行直接檢測,並獲得了高靈敏度和特異性,證明該體系適用於實際樣品的檢測。為了進一步實際應用的目的,作者通過簡單的探針設計,進一步擴展了SENSR的多靶標檢測能力,使其能夠在單一反應中同時檢測兩個目標RNA。如圖3所示,作者設計了兩個正交反應的SENSR探針來檢測各自的目標RNA。
  • ST推出工業磁力計和電子羅盤 提升智能電錶篡改檢測性能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意法半導體10年供貨保證工業級傳感器IIS2MDC磁力計和ISM303DAC電子羅盤,可在智能電錶內實現可靠、低功耗的篡改檢測功能,在工業自動化、機器人、智能建築、智能安全和醫療設備等應用中實現精確的運動和距離感測功能。
  • 中科慧遠從技術到設備,中國AOI智能檢測設備的國產之路
    經過多年的在線運行與驗證,中科慧遠的該套AOI智能檢測設備已經完全達到了客戶工業4.0智能生產車間的技術指標要求,而且在產品性能及售價上,更是優於國外同行。2019年11月,在第21屆高交會上,中科慧遠這套設備憑藉卓越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對產業的突破性貢獻,從數萬產品中脫穎而出,榮獲高交會「優秀產品獎」,備受行業客戶矚目。
  • 智能體溫檢測機器人上崗
    「嘀嘀嘀……」近日,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一臺智能體溫檢測機器人守在門口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之際,為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交叉感染,市第一醫院「智能體溫檢測機器人」上崗。機器人執勤測體溫,1秒1個檢測就診人體溫,篩查疑似症狀並預警,它們不吃不喝不怕交叉感染,在防疫一線24小時工作。
  • 從AMOLED面板檢測AOI到demura,這裡有最深的解讀……
    既然檢測完了,那怎麼修復呢?這裡不講一些機械劃痕造成的外觀補償,也是現在開發最多的蓋板外觀檢。這裡講畫面檢測。   面板檢測範圍就是出現亮度均勻性和殘像的現象。因為這個是OLED目前面臨的兩個主要難題,要解決這兩個問題,除了工藝的改善,就是補償技術。
  • 廣電計量總經理黃敦鵬:大量使用智能測試 提高計量檢測質量
    27日下午,在年會「未來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的討論中,廣州廣電計量檢測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敦鵬進行了分享。黃敦鵬表示,實驗室檢測過程的自動化、數位化。我們傳統的計量檢測技術方法都是靠人工去進行操作。通過大量使用的是自動校準、自動測試、機器人測試,減少不必要的人的因素的幹擾,計量檢測質量有大比例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