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峻的羅布泊大峽谷
前日(20)上午,探險隊在羅布泊大峽谷附近遭遇強烈的沙塵暴襲擊,但是,探險隊沒有畏懼,經過眾人的努力,終於穿越了羅布泊大峽谷。當日下午,探險隊又穿越了被喻為本次探險最難走的路——羅布泊湖區,到前日傍晚7時左右,探險隊全體成員陸續到達羅布泊湖心。 專題:尋找彭加木
勝利穿越60公裡峽穀穀底
前日一早,探險隊在總隊長唐守業的帶領下,來到了羅布泊大峽谷附近,做著谷底穿越前的最後準備。、唐守業告訴記者,這個峽谷是本次探險隊的總指揮吳仕廣於1997年發現的,這裡的道路也基本上是吳導帶人「趟」出來的。「我也曾來過此地一次,峽谷位於庫姆塔格沙漠,其兩側都是非常高大的石柱,谷底的道路也是崎嶇不平,異常難走。」唐守業說,「因為此前無人發現,該峽谷還沒有名字,因此我們將它叫做羅布泊大峽谷。我曾查閱過有關資料,目前還未查到世界上關於沙漠中的峽谷的有關資料。」
上午8時30分,探險隊正式進入大峽谷,記者所乘坐的頭車走在了最前面,記者看到,谷底地表似乾枯的河床,到處都是巨石及流沙,車輛不得不避其行之;而峽谷兩側,則全都是高大的石柱,石柱平均寬5米左右、最高的有70~80米,最低的也有40多米。總指揮吳仕廣告訴記者,所謂的峽谷其實是羅布泊季節河的河道,但是由於乾旱,目前該河道內已經根本沒有水了。「峽谷的上方就是阿爾金山,以前,山上的積雪融化及下雨後都會流下來,從而在庫姆塔格沙漠中形成了這道『鴻溝』,形成了這壯觀的一景。」吳仕廣說,「峽谷兩側的石竹以前都是季節河的堤岸,由於河內已經乾枯,經過以前的水作用及後來的風作用,因此形成了一各個巨大的石柱。峽穀穀底全長60公裡,最高處海拔3000米左右,最窄的地方,僅有10米左右寬,由於地面的不平坦,僅夠一輛車通過。」
在穿越的過程中,探險隊的車輛不斷地遭遇險情,因為每個石柱之間都有著一些縫隙,因此從這些縫隙中不斷地滾下石子及流沙,使得探險隊員不得不倍加小心,就連臨時停車時,司機師傅們都得查看停車處周圍是否有落石的危險。隨著全體探險隊員的努力,最後探險隊終於有驚無險地穿越了60公裡長的峽穀穀地。
突然遭遇強烈沙塵暴
中午12時左右,當探險隊抵達羅布泊大峽穀穀口的時候,一些探險隊員剛想歡呼,突然看見,遠處的戈壁灘上似乎撲來了一道「沙牆」。「大家快上車,沙塵暴來了。」一見此情景,沙漠經驗頗為豐富的吳仕廣就提醒大家,果然,在上車不久,探險隊就被沙塵暴「包圍」了:強烈的飛沙打擊著隨隊汽車的車表,發出「咯咯」的聲音,而透過車窗,發現外面的能見度僅為幾十米,天與地仿佛瞬間都被黃沙遮蓋了。
經過探險隊的幾位領導緊急協商,最後決定,因給養車輛19日已經離隊,探險隊必須頂著沙塵暴前行,按期與昨日傍晚與給養車輛匯合,如留在原地,不但有被沙塵掩埋的危險,還會因給養不足而被困的。隨後,全體車輛在總指揮吳仕廣的指揮下,開始前行,由於能見度極低,因此所有的車輛都是在漫天飛舞的狂沙中摸索前行,即使是這樣,還有3輛汽車由於看不清路而差點迷失方向,大家找了好久在找到這3輛車。「在我們探險隊進入羅布泊前,這裡曾有一場22年罕見的沙塵暴,按照一般的周期,10天左右這裡應該還有沙塵暴,現在正好是第十天一個周期了,這場沙塵暴有8級左右了。」吳仕廣說。
司機膽寒的「拆釘路」
說起此次羅布泊之行,有過數次羅布泊地區內駕駛經驗的司機師傅們,可謂是個個技術優秀,無論是前幾天穿越的庫姆塔格大沙漠、還是40公裡長的鹽鹼地殼,他們都沒有叫苦。可是,昨日下午1時左右,當探險隊抵達羅布泊地區內的落瓦寨時,面對著前面的羅布泊湖區,這些司機卻膽寒了。因為從落瓦寨到羅布泊湖心需要走100多公裡的鹽鹼地,這裡的鹽鹼地與前幾日記者所路過的不同,除了堅硬無比外,還嚴重的崎嶇,司機都稱這條路是「拆釘路」,意為走完這條路,車上的每一個螺絲釘都能被強烈的震蕩而「拆」下來。
走在湖區內,記者感到了強烈的顛簸,就像一葉孤舟在海中突遇大風浪一樣,即使是乘坐的是安裝了優良減震系統的越野車,也是無濟於事。因道路的崎嶇,車體也在嚴重的震蕩,每行駛一步,車後面所載的行李都會高高地「跳」起來,車內的人也開始東倒西歪。時間一長,人的身上的每一個關節都被震蕩的異常疼痛,許多隊員還因這強烈的震蕩而嘔吐起來。「這裡的路基本上是我都走過,10年前我來此地的時候,這裡的路況更為糟糕,不過前面的40公裡特別嚴重,後面60公裡的路況會好一些。」吳仕廣說。
汽車就這樣在強烈的顛簸中前行,平均速度約為每小時20公裡。「羅布泊湖區是一個盆地,整體地表比較平,無沙丘及山丘等物,可我們卻在世界上最平坦的地方走最難走的路呀!」許多探險隊員都不由自主地說出了這樣的話。
終於抵達羅布泊湖心
工夫不負有心人,儘管道路異常難走,經過了近6個小時的煎熬,探險隊終於抵達了羅布泊湖心,實現了南北穿越,與先期抵達這裡的兩輛補給車輛匯合,看來當日晚上又能吃到熱乎的飯菜了。
晚7時左右,探險隊的8輛汽車陸續抵達湖心,準備在這裡安營紮寨。記者在湖心附近看到,這裡立著不少紀念碑,都是一些來此地探險的人留下來的。除此以外,這裡的地表也是堅硬無比的鹽鹼地殼。「羅布泊內的環境惡化太快了,我1999年來湖心的時候,此地的地表還是黑顏色的,表面還有一些潮氣,沒有一堆沙子,但是現在這裡的地表全都成了鹽鹼地,也找不到一點黑土了,到處都是白沙。」再次來到羅布泊湖心,探險隊總隊長唐守業頗有感慨地說。
昨日傍晚,探險隊在羅布泊湖心安營紮寨,為了防禦強烈的沙塵暴,總隊長唐守業囑咐大家晚上睡覺時一定要小心。
羅布泊湖
羅布泊曾經是塔裡木盆地的積水和積鹽中心,古時稱為「鹽澤」,而羅布泊曾經為我國第一大內陸鹹水湖,隨著地理條件的變化,這裡逐漸成為一望無際的戈壁,冬季嚴寒,夏日酷熱,終年多風,極度乾燥,被稱為「死亡之海」。羅布泊湖乾枯後,這裡的鉀鹽等成分逐漸沉澱,其中的水分蒸發後,在地表形成了厚厚的一層鹽鹼地殼,該地殼異常堅硬。6月份時,鹽鹼地的地表溫度可達70度以上。 專題:尋找彭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