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1980年5月,我國科學家彭加木擔任中國羅布泊科學考察隊長,帶領團隊在羅布泊進行考察,這已經是他第三次進行羅布泊考察了。
剛開始,任務進行得很順利,在5月8日,考察隊員們從基地開始出發,由北向南穿越羅布泊湖盆,從塔裡木河古道出來之後修整了3天。
之後,隊伍再次穿越羅布泊湖盆,經過一周異常艱險的考察,考察隊終於穿越出了羅布泊湖盆,並在6月5日到達米蘭農場進行修整。在這裡考察隊員們購買了3隻羊吃,彭加木也在這裡購買了糖果。
任務進行到這裡,原本已經結束了,所有的隊員們都很開心,但彭加木卻有些不開心。這是因為考察雖然結束了,但是在這次考察並沒有尋找到礦產資源。所以彭加木想要到羅布泊的東南再次進行考察,但是大家對彭加木的想法興趣不高。
首先是因為這條路大家從來沒有走過,而且路線非常長,環境非常險惡。但在這時,新疆分院批准了彭加木的計劃,但大家也達成了一個原則,那就是當水或者油消耗掉一半時,探險隊就要立即原路返回。
由於原計劃這次考察行程不長,所以考察隊員們攜帶了3桶水和5桶油。但在進行到第三天時,水和油就已經消耗了一半,為了保險起見,此時應該原路返回,但彭加木認為:科學就是要冒險,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要挺住,萬一能夠在前面發現水源呢。
但到了第7天,彭加木一行仍未到達補給點,此時水和油已經完全不夠了,其中水只剩下了半桶,而且由於長途搖晃,水質已經變得難以下咽。再加上油已經不多,所以考察隊無法返航。
此時,是否等待救援成為了考察隊員們討論的主要話題。彭加木反對向基地求救,原因是基地要派出直升機才能送水,而直升機往返的費用要幾千元,成本太高,考察隊員應該出門尋找水源。
但是研究水文地質的科學家汪文先根據當地的地貌判斷,當地不可能有水,即使從水草茂盛的地方挖掘水,也只能得到少量的鹽鹼水。
最終,考察隊員們向基地發出信號,而基地回電說:同意救援,原地待命。直升機在第二天就可以運輸水等物質(直升機嚴禁運輸油)。
然而在當天,彭加木留下一個字條,然後就失蹤了。
「我往東去找水井。彭。6月17日10時30分。」
當考察隊員發現彭加木不在時,原本以為他出去上衛生間,但過了很久他還不回來,直到人們發現了這張紙條。為了尋找彭加木,隊員們開著車子到處尋找彭加木的蹤跡,最開始還能看到彭加木的腳印,但後來彭加木的腳印就消失在堅硬的鹽鹼地上了。
考察隊員沒有放棄,繼續尋找彭加木,在一片蘆葦叢中發現了彭加木在米蘭農場買到的糖果包裝紙,還發現他曾經在這裡休息,但之後就再也沒有彭加木的蹤跡。
第二天,送水的直升機到來後,也加入了尋找彭加木的行列,沿著彭加木失蹤的方向進行了20分鐘反覆飛行,飛行高度非常低,連兔子都能看清但卻沒有看到彭加木的痕跡。
再後來,當地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搜尋,第一次是110人,甚至還出動了7條警犬,但這次卻無功而返。
第二次出動了60多人,第三次組織了50多人。儘管人們已經擴大了搜尋範圍,但始終沒有發現彭加木的痕跡。
彭加木的失蹤消息在媒體上報導之後,引發很多人對彭加木失蹤的懷疑,甚至有國外媒體報導彭加木被美國或者蘇聯擄走,還有人報導彭加木叛逃去了美國。
但彭加木的同事一再反駁,原因是當時考察的地方離邊境線非常遠,不可能有不明飛機開過邊境線;再者,如果有飛機劫走彭加木,那麼當時他們應該能聽到飛機的聲音,但他們當時什麼也沒聽到。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有飛機劫走彭加木,那他們為什麼不劫走更為顯眼的其他隊員。
儘管彭加木的妻子和同事一再闢謠,但能夠平息謠言最直接的方法仍舊是尋找到彭加木,哪怕是他的遺骸。
就這樣,在彭加木失蹤半年多後,69人組成的搜救隊再次出發尋找彭加木,由於距離彭加木失蹤的時間較長,所以這次在尋找彭加木時,會格外關注遺骸。當時,人們動用了地毯式搜索方式,將每一個沙包、土包等都標記過,然後探測裡面是否有生物遺骸。
但令人失望的是,這一次又空手而歸。
後來,人們在總結尋找彭加木未果的原因,認為很可能是彭加木走了沒多久就犧牲了。戈壁荒漠上有非常多的沙塵暴,當天的沙塵暴很可能淹沒了他的屍體,從地表表面難以尋找到他的蹤跡。
還有可能是彭加木在尋找水源的過程中,偶然躲到了雅丹洞中躲避風暴,然而雅丹洞並不牢固,一旦坍塌,很可能將人埋沒在土堆下,難以被人們發現。
從彭加木的失蹤,我們可以看出彭加木身上有著上一輩科學家們的烙印,他們不畏艱險,不給國家添亂,只要能為國家做貢獻,哪怕犧牲自我也情願。彭加木生前有一個名言,「我準備用自己的骨頭,讓新疆的土壤多添一點有機質。」
正是因為有彭加木這樣的一批科學家,我們才能用短短幾十年發展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