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地震波4分鐘傳到臨沂
專家稱,郯廬地震帶8級地震復發周期約3000年而非400年
4月20日,蘆山發生7.0級強烈地震。公眾對地震給予了密切關注。4月25日、26日,省委宣傳部、省地震局聯合組織了「防震減災走基層」活動,探訪了我省(山東)歷史上曾發生8.5級強震的郯廬地震帶,並對地震監測過程進行了探訪。我省一些老城區和農村地區如何做好防範,也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步之隔跨越億年 恐龍時代巖石 緊靠萬年前地層
在山東與江蘇交界的郯城麥坡地震遺址上,1668年7月25日發生在這裡的8.5級大地震,地層「倒轉」的遺蹟仍然清晰可見。在現場看,黑色巖石壓蓋於紅色和黃色土層之上;在衛星圖像和航空照片上,地震斷層兩側黑紅分明,如同被刀齊齊地切割過。黑色的巖石是砂礫巖,大約形成於恐龍時代,距今一億五千萬年至一億六千萬年左右,而黃色土層是距今一萬年左右的地層,「一步之隔就跨越了一億年」。
山東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研究員王華林說:「25年前,我們進行了魯南地震區劃重新評定工作,進行了活斷層填土、地震斷層開挖、斷錯地層碳14年代測試和古地震研究,經綜合分析,得出結論,郯城地震斷層的8級地震復發周期大約是3000年左右,而不是此前的400年。魯南地區地震危險性重新評定使臨沂地區的地震烈度明顯降低,為臨沂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臨沂市地震局副局長閆洪朋說,麥坡活斷層是中外聞名的地質奇觀。然而由於自然風化、人為破壞加上保護不力等原因,目前這一地質奇觀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進一步加強保護迫在眉睫。記者了解到,目前這片遺址已經有了初步的保護規劃方案。
33年堅持監測地下水 觀測點每天採集地表千米以下水波
4月20日,雅安蘆山發生7.0級地震,4分鐘後,地震波傳到了臨沂馬陵山地震臺。觀測員杜德凱說:「我簡單測算了一下,發現在西面,2000公裡以外,並在3分鐘內立刻將監測結果上報到了省地震局。」
馬陵山地震臺四周被麥地包圍,地處山區,遠離城市,車流量小,周圍沒有廠礦等其他可能對監測造成影響的因素。據馬陵山地震臺臺長魯成義介紹,地震臺始建於1975年,經過30多年的發展,臺裡已配備測震、形變、電磁、流體四大學科觀測儀器21套,監測手段也已實現從人工模擬時代到全數字時代的飛躍。
在莒南一處水井有觀測點,每天觀測人員都會測量斷裂帶附近承壓水的高程變化。儘管已經實施了數位化改造,數據可以實時傳送到省地震局,但堅守魯14井33年的59歲獨臂監測員王金亮仍然每天堅持採集地表1000米以下的地下水情況,根據波形變化,計算出當天平均值,上報存檔。
過去女兒嫁人陪嫁鐵床 如今臨沂新建民房按抗震8度設防
臨沂市地震局一位工作人員回憶說,臨沂地區以前嫁女兒,都會陪嫁一張鐵床。「這張鐵床是鋼管焊接,就是為了防震。」
26日,記者來到莒南縣大峪崖村。村民閆女士告訴我們,她家裡花了15萬元,按照省地震局專家提供的工程圖,蓋了一套框架結構的住房,鄰居們紛紛效仿,如今這個村子70多戶人家都已經住上這種房屋。
大峪崖村民房的建設圖紙就是由省地震局和省建設廳在開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時共同設計推出的,總共有17種農村民居建築抗震設計方案。省地震局工作人員介紹,這種圖紙是根據農村特點設計,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和抗震效果。據臨沂市地震局副局長莊乾元介紹,新建的這種民房,都是按照抗震8度來設防,通俗地說就是「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中國地質調查隊調研員欒錫武2011年底曾到汶川、都江堰震區走訪。他發現經過加固後的汶川小鎮,大部分建築是鋼筋框架結構,抗震能力大幅提高。「雅安倒塌最嚴重的,正是舊房屋較集中的老城區。」欒錫武說,在防震減災上,北美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半島,同樣存在板塊運動的地震多髮帶。當地居民對維多利亞可能爆發地震的情況非常清楚,都做了提前準備,加固了房屋。「抗震建築不應遲到。」欒錫武說。(記者 張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