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局部因地震下降60釐米 地震波影響全球

2020-11-22 中國網

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強烈地震,造成了極其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這場特大地震具有哪些特徵?地表破裂帶在哪裡?大區域地表如何變形?地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就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南北帶地震構造研究組組長張培震26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作了詳細講解。

張培震介紹,中國地震臺網測定「5·12」汶川大地震的震級為8級,震源深度約為14公裡,地震主要能量的釋放是在一分多鐘內完成的。

到目前為止,已發生餘震1.3萬餘次,並且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中最大強餘震震級達6.4級。這些餘震主要分布在從映秀鎮到青川縣的龍門山斷裂帶的中北段,形成長達300公裡的餘震帶。

這次地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彈性波的形式傳遍中國大陸乃至整個地球。張培震表示,5月12日突然發生的汶川8級地震是一次低速率、長周期和高強度的巨大地震。這次地震的特點是能量積累慢、復發周期長、影響範圍大、破壞強度高、次生災害重。

【動力來源】

青藏高原和華南地塊相對運動

張培震說,汶川地震發生在四川龍門山逆衝推覆斷裂帶上。該斷裂帶是青藏高原和華南地塊的邊界構造帶,經歷了長期的地質演化,具有十分複雜的地質結構和演化歷史。

張培震指出,這次巨大地震的最根本動力來源還是青藏高原和華南地塊之間相對運動在斷裂帶上產生的能量積累和釋放。

印度大陸向北推擠,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地下的地殼厚度達60—70公裡,比四川盆地厚40公裡的地殼多出20—30公裡。在這種狀態下,青藏高原不可能再向上升高和向下增厚,高原內部的地殼物質只能向東和向北擴展,導致高原在這兩個方向上的增生。由於強硬四川盆地的阻擋,在青藏高原東部與四川盆地交界地帶就形成了南起瀘定和天全,北達廣元和陝西勉縣、長近500公裡、寬40—50公裡、北東走向的龍門山脈。構成龍門山山脈的重要巖石單元是古老的雜巖體,這種巖石抵抗破壞和斷裂的強度特別大,能夠積累很大的能量在瞬間釋放形成強烈地震。

【地殼破裂】

一分鐘內形成長300公裡、深30公裡大斷裂

張培震說,考察結果顯示,這次地震是龍門山斷裂帶內映秀—北川斷裂活動的結果。

在地震發生的短短一分多鐘時間內,地殼深部的巖石中形成了一條長約300公裡、深達30公裡的大斷裂,其中的200餘公裡出露地表,形成沿映秀—北川斷裂分布的地表破裂帶。另外,龍門山與成都平原交界的都江堰—江油斷裂也發生了60多公裡的破裂。

地震地表破裂帶延伸方向是從西南到東北,斷裂面向西北方向傾斜,相對於四川盆地,龍門山沿這條地表破裂帶既有向上的運動,又有向東北方向的運動,其最大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分別達到5米和4.8米,沿整個破裂帶的平均錯距可達2米左右。

張培震表示,由於地震的能量主要沿斷裂釋放,造成地震破壞在垂直於斷裂的方向上衰減很快,所以這次地震對成都平原沒有造成太大的破壞。

【地表變形】

四川盆地下降60釐米 龍門山大幅度上升

張培震指出,這次地震還引起了大區域的地表變形。震後的全球定位系統GPS觀測表明,龍門山和四川盆地除了在水平方向上發生大幅度的相向運動外,龍門山大幅度上升,其幅度正在測算過程中。

四川盆地相對下降,下降幅度在沿龍門山前的安縣、都江堰一帶最大,達30—60釐米,向東迅速變小,到重慶一帶反而表現出數毫米的上升現象,但誤差較大。

這種大尺度的地表變形圖像是地震引起的彈性暫態形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停息,恢復到原來的穩定運動狀態。

【破壞程度】

四大原因致北川遭到毀滅性破壞

張培震表示,這次地震的破裂起始點在地面的投影對應著汶川縣,所以被稱為「5·12」汶川大地震。

他特地分析指出,北川縣城遭到毀滅性破壞的原因有四條:映秀—北川發震斷裂從整個縣城通過;縣城附近的地震破裂位移量大,地震在這裡釋放的能量也大;縣城坐落在河灘鬆散堆積物之上,場地效應和地基失效使破壞加劇;大量的山體滑坡和巖石崩塌使得災害雪上加霜。

【復發間隔】

8級強震復發間隔在3000至5000年以上

龍門山斷裂帶滑動速率的緩慢還導致強震復發周期的加長,估計龍門山斷裂帶8級強震的復發間隔至少在3000—5000年以上,這就是為什麼在幾千年的歷史記錄中龍門山斷裂帶上沒有發生過強震的原因。據新華社電

相關焦點

  • 汶川地震致四川盆地局部下降60釐米
    這次地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彈性波的形式傳遍中國大陸乃至整個地球。張培震表示,5月12日突然發生的汶川8級地震是一次低速率、長周期和高強度的巨大地震。這次地震的特點是能量積累慢、復發周期長、影響範圍大、破壞強度高、次生災害重。【動力來源】青藏高原和華南地塊相對運動張培震說,汶川地震發生在四川龍門山逆衝推覆斷裂帶上。
  • 四川為什麼頻繁地震?
    >框哥說: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0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2017年8月9日7時27分,在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北緯44.27度,東經82.89度)發生 6.6級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
  • 專家詳解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特徵與成因
    全球定位系統觀測顯示:地震引起大區域地表變形    張培震指出,這次地震還引起了大區域的地表變形。震後的全球定位系統GPS觀測表明,龍門山和四川盆地除了在水平方向上發生大幅度的相向運動外,龍門山大幅度上升,其幅度正在測算過程中。
  • 上班第一天得知四川又地震了,如何利用化學知識預知地震?!
    元旦過後第一天上班就得知四川又地震了,發生地是樂山市犍為縣和自貢市榮縣,地震時間是3日晚上11點44分。截至目前,未收到人員傷亡消息。四川是個地震頻發的地區,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四川省西部多為山區,中間是盆地。如果將四川大大小小的地震事件投影在地圖中,可以發現這些地震的震中大多發生在西部的山區,而且是平行於山區--盆地的交界線呈線性分布。
  • 為什麼四川總是地震?地震真的無法預測?
    在那之後,蘆山地震,雅安地震等等,這些都似乎讓地震與四川有著割捨不斷的聯繫。為什麼四川這個天府之國會經常遭到地震的「突襲」?首先,我們來看一張四川省的衛星地圖。在這張圖上,四川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西部多山區,東部是平原,省會成都就處在中部這塊僅有的盆地之上。
  • 四川地震多發,是巧合嗎?原因到底為何?
    然而青藏高原的隆起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向東移動的過程中遭遇了四川盆地。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地質結構不同,簡單來講,青藏高原的地質較軟,而四川盆地的地質較硬,所以青藏高原的隆起受到了四川盆地的阻擋。
  • 回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成因:龍門山地震帶
    光明網訊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裡,成都市震感強烈。據重慶市民介紹,重慶震感十分強烈,可以聽見玻璃噼裡啪啦的響。從地震帶分布圖示資料了解到,今日四川雅安蘆山地震位於大陸斷裂地震帶。
  • 四川資中5.2級地震致9人受傷,四川地震怎麼這麼頻繁?
    受訪者供圖 四川地震怎麼就這麼頻繁?從有記載的歷史來看,四川發生破壞性的地震次數也是非常多,明清代就有不下60次,其中傷亡最大的是1850年西昌普格地震,死亡超過兩萬人。,導致大陸板塊邊緣或內部發生錯位和破裂這個過程來看,四川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該地區易發地震,這倒是個不爭的事實。
  • 回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成因:位於龍門山地震帶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裡,成都市震感強烈。據重慶市民介紹,重慶震感十分強烈,可以聽見玻璃噼裡啪啦的響。從地震帶分布圖示資料了解到,今日四川雅安蘆山地震位於大陸斷裂地震帶。
  • 全球及中國地震帶分布 廣州在地震帶上嗎(圖)
    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  經科學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三個:  1. 環太平洋地震帶:即太平洋的周邊地區,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魯,北美洲的瓜地馬拉、墨西哥、美國等國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以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紐西蘭等國家和地區。
  • 徐明華等:四川盆地西北部超深層碳酸鹽巖孔縫帶地震檢測
    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川西北氣礦摘 要    近年來,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區(以下簡稱川西北地區)在超深層海相碳酸鹽巖氣藏勘探方面取得了突破,多個構造在中二疊統茅口組三段(以下簡稱茅三段)獲得高產氣流並證實裂縫是天然氣高產的主要控制因素,但是常規地震處理對裂縫識別能力差、預測效果不佳。
  • 為什麼四川總是地震 四川老是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導讀:網友們的感嘆,為何受傷的總是四川呢?這個小編為了給大家解答,整理了篇四川為什麼總是地震?和四川老是地震的原因文章,給大家方便查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為何我們的四川老是經歷天災吧。祈禱四川早點走出地震帶來的陰影。
  • 科學網—汶川地震成因解析
    20世紀全球因地震死亡120萬人,我國佔59萬人,居各國之首。另據統計,20世紀以來,我國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數,佔國內所有自然災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總人數的54%,超過1/2,因此可以說地震是群害之首。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
  • 趙路子等:深層複雜地質構造帶地震勘探關鍵技術 ——以四川盆地龍門山斷褶帶北段為例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區早期的野外地質勘探發現,中二疊統棲霞組發育「砂糖狀」白雲巖[1],厚度介於30 ~ 40 m,儲滲性較好,但該套白雲巖儲層在地腹是否有分布一直存疑。圖1 四川盆地構造分區圖1.2 地層特徵四川盆地棲霞組總體為一套碳酸鹽巖臺地沉積,整體存在一個海侵—海退的相對海平面變化旋迴
  • 為什麼四川總發生地震?四川發生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地震分類:地震的發生是有原因的,一般劃分為:1、構造地震,2、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4、誘發地震,世界範圍內發生的地震絕大多數都屬於構造地震,發生這種地震的原因是由於巖層斷裂,發生變位錯動而產生的。四川分布著多個地震多髮帶,有龍門山地震帶、攀西地震帶、松潘地震帶、岷江斷裂帶等多條主要地震帶,因此四川發生強震的次數較多也就不奇怪了。當時九寨溝的7.0級地震,震中就發生在岷江斷裂帶附近。
  • 十萬個為什麼 | 四川為什麼頻繁地震?
    儘管地震自古皆有,但直到約100年前,美國地質學家瑞德才對地震發生機制提出了一套廣為科學家接受的理論,稱為「彈性回跳假說」。根據「彈性回跳假說」,由巖石構成的地層是一種具有彈性的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會變形、斷裂。地球的巖石圈漂浮在半液態的軟流圈(地幔的下層)上,因熱對流作用產生運動,在不同的巖石圈(板塊)之間便產生擠壓碰撞。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地震前夕的地磁場異常變化   一般認為,地震引起磁場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地震前巖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二是地應力使巖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巖石溫度的改變也能使巖石電磁性質改變。基於上述理由,應該可以利用電磁手段對地震進行預測、預報。
  • 兩千年中發生400多次地震,四川地震何其多?這8條地震帶太活躍
    而從四川地震局主辦的《四川地震》雜誌公布的歷史有記載以來的記錄來看,從公元前26年開始,迄於公元1955年的1981年間,四川省被記錄下來的地震次數達396次(沒有產生破壞性的地震通常不會被記錄),其中被認為是7級以上的強地震就有58次,這還是由於明代之前記錄較少的數據。
  • 地震的活動概況及震級和烈度
    (2)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印度、尼泊爾經緬甸至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以上兩個地震帶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所有地震釋放能量的98%。中國的地震分布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
  •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地震?什麼時候才會沒有地震?
    誘發地震則是人為因素比如水庫蓄水或者石油注水(特別是頁巖油高壓注水行為)引發的地震火山地震則是火山活動引發的地震,火山熔巖衝破圍巖而導致的局部地層斷裂等,一般在火山爆發前夕出現。最後是構造型地震,這是地殼變動超過巖層的承受極限導致斷裂錯位而引發的地震,一般引發構造地震的地層斷裂帶很長,影響面積很大,破壞性則隨斷裂帶斷裂或錯位嚴重程度直接相關,全球90%的地震都是構造型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