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生的頻率
每年平均 500萬次,5級以上1000次左右,8級以上2次。
活躍期-- 平靜期
2 地震的分布
全世界地震主要分布於以下兩個帶:
(1)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經千島群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
(2)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印度、尼泊爾經緬甸至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
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以上兩個地震帶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所有地震釋放能量的98%。
中國的地震分布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
這五個地區是:
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 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
3. 地震波
當震源巖層斷裂、錯動時,巖層所積累的變形能突然釋放,以波的形式從震源向四面八方傳播-地震波。
體波-在地球內部傳播
面波-在地球表面傳播
3.1 體波
縱波 :P波,可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周期短,振幅小。
橫波 :S波,僅在固體中傳播,周期較長,振幅較大 。
3.2 面波
Love波
Rayleigh波
面波周期長、振幅大、衰減慢、震害大。
4 地震波的應用
震源的確定。
震級的確定。
地質勘察,如地球內構造的研究等。
核爆炸的探察等。
5 地震震級與地震烈度
5.1 震級
一次地震強弱的等級。
現國際上的通用Richter在1935年定義的震級
M=lgA
A -用標準的地震儀在距震中100km處記錄最大水平位移(以m=10-6 m計)。
M<2 微震 ; 2<M<4 有感地震;
M>5 破壞性地震; M>7 強烈地震;
M>8 特大地震
紀錄:1960年5月22日,智利,8.9級。
5.2 地震烈度
某一地點地面震動的強烈程度,由地面建築的破壞程度,人的感覺,物體的振動及運動強烈程度而定。現在主要由地面震動的速度和加速度確定。
烈度表
中國地震烈度表分為1-12度
(不同的國家的分度方法不同)
人的感覺 ,大多數房屋震害程度 ,其他現象
1度:為無感覺。
6度:驚慌失措,倉惶逃出 ;個別磚瓦掉落牆體微細裂縫 ;河岸和鬆軟土上出現裂縫,飽和砂層出現噴砂冒水。加速度63釐米/秒 。
7度:大多數人倉惶逃出 ;輕度破壞,局部破壞、開裂,但不妨礙使用 ;河岸出現塌方,飽和砂層常見噴砂冒水,鬆軟土上地裂縫較多。加速度125釐米/秒 。
8度:搖晃顛簸行走困難;中等破壞,結構受損,需要修理 ;幹硬土上亦有裂縫;加速度250釐米/秒 。
9度:坐立不穩行動的人可能摔跤 ;嚴重破壞,牆體龜裂,局部倒塌,復修困難 ;加速度500釐米/秒 。
10 度:騎自行車的人會摔倒,處不穩狀態的人會摔出幾尺遠,有拋起感;大部倒塌,不堪修復 ;山崩和地震斷裂出現,基巖上的拱橋破壞,加速度1000釐米/秒 。
12度:地面劇烈變化,山河改觀 。
5.3 基本烈度和烈度區劃圖
基本烈度:一個地區在50年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為10%的地震烈度值。
地震區劃:
按基本烈度劃分為不同的區,做為抗震設計的依據。烈度區劃圖(或新出的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
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