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凝固的歷史
☀ 透過建築我們看到了文明的傳承與興衰;通過建築我們創造文明的現在與未來。
☀ 每天推送建築行業 圖集規範,考試資訊,方案細則,施工技巧等諸多優質內容,打造建築人自己的微信平臺!關注我們妥妥沒錯!
每次地震發生,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問題。有時候,有些媒體也會在這裡犯一些錯誤,被大家詬病為「不專業」。當然,這些東西也挺複雜的,媒體搞混了也正常。
地震震級是某次地震的屬性,某個地震只會有一個震級。比如 1995 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級 6.8,2008 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級是 7.9。
注意到,可能對於某次地震,不同媒體的報導有所不同,那是因為他們採用了不同的震級標準。由於歷史原因,不同的專家學者發明過不同的震級標準,比如芮氏規模、面波震級、體波震級等等。比如說,有些國內官方媒體採用的就是面波震級,所以 2008 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級為面波震級 8.0。目前大家認為比較合理的、應用較廣泛的是矩震級。
震級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說,震級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嚴謹一點,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釋放的總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級也是唯一的。
絕大多數地震是由斷層引起的,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的大小,取決於引發地震的斷層的大小、斷層兩邊相對運動的距離、斷層處的巖石強度。斷層的面積乘以斷層移動的距離再乘以巖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 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謂的地震矩。這個地震矩的數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級就是對地震矩的衡量,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
其中地震矩 M0 的單位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級之間是三分之二 log 的關係。換言之,震級大一級,地震矩變為原來的 10 的 1.5 次方倍,也就是 31.6 倍;震級大兩級,地震矩變為原來的 31.6 的平方倍,也就是 1000 倍。
簡單地說,8 級地震釋放的能量,是 7 級的 31.6 倍,6 級的 1000 倍,5 級的 31623 倍,4 級的 1000000 倍。
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發生之後對某個地區的影響。比如說,1976 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為 11 度,天津的烈度為 8 度,北京為 6 度,石家莊為 5 度。通常情況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遠離震中越小。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響越大,越遠離震中受影響越小。
你可以想像成一個靶子,震中就是靶心 10 環,外邊一點 9 環,再靠外 8 環。同樣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 9 度,往外 50 公裡可能降低到 8 度,再往外 150 公裡可能降低到 7 度。由於地形地質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並不是個完美的同心圓,只是大致上遵循著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規律。
烈度的大小與地震震級相關,但並沒有明確的數值關係,而是因為其它條件的不同而不同。簡單說,烈度是一個主觀性比較強的參數,跟震源深淺、地震類型、地質條件等等都有關係,不同的地震會有不同的情況。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兩次相同的地震。同樣都是 6 級地震,一個震中烈度可能是 7 度,另一個可能會達到 8 度。
抗震設防烈度是某個地區的屬性。比如說北京的抗震設防烈度是 8 度,上海的抗震設防烈度是 7 度。
這個是怎麼確定的呢?一定程度上,設防烈度的制定跟設防目標相關。就拿北京來說,先統計一下歷史上一定時期之內影響到北京的歷次地震,看一下這些地震引起的北京地區的烈度分別是多少。比如說 1976 年唐山地震是 6 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 4 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 5 度……然後再利用統計學知識,根據既定的可靠度目標,比如說,讓設防烈度大於這些已經發生過的地震烈度的 90%,繼而確定出一個設防烈度。換句話說,這種情況下,所有可能發生的地震裡,我能保證有 90% 的實際地震烈度都小於我的這個設防烈度。
現在的抗震規範,採用的是 50 年內超越概率為 10% 的地震烈度作為抗震設防烈度。也就是說,50 年之內,發生比這個設防烈度還大的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是 10%。折算下來,也就是俗稱的「475 年一遇」。
什麼意思呢?475 年一遇的地震,今年發生的概率是 475 分之一,也就是 0.211%,今年不發生的概率是 1 減去 0.211%,也就是 99.789%。50 年之內都不發生這樣的地震,這個概率是 99.789% 的 50 次方,也就是 90%。而 50 年之內發生這樣的地震的概率,則是 1 減去 90%,等於 10%。
也就是說,我們的目標是 475 年一遇的地震。100 年一遇的地震,小意思,都在我們的設防範圍之內,也就是俗稱的「小震不壞」;500 年一遇的地震,剛剛好跟我們的設防目標差不多,次要結構可能會有小範圍破壞,但是主體結構不會發生大的破壞,也就是俗稱的「中震可修」;1000 年一遇的地震,已經超過了我們的設防目標,但是儘量通過合理的構造措施,保證結構足夠的延性和塑性變形能力,爭取做到房子雖然變形很大,但不會整體垮塌,保證逃生通道和逃生時間,這也就是俗稱的「大震不倒」。
抗震等級是建築結構的屬性。比如說,這棟樓的抗震等級是一級,那棟樓的抗震等級是二級。抗震等級也可以在局部調整,比如這棟樓的抗震等級是三級,但是某一層或者某一個柱子的抗震等級是二級。
抗震等級當然跟抗震能力相關,但並不是說一級的就一定比二級的好。舉個類似的例子,汽車的碰撞試驗,有五星的,也有三星的,但是並不是說五星的就一定比三星的更好。一個五星的微型車,跟一個三星的大皮卡相比,孰高孰低還很難說。
抗震等級也是如此,它取決於抗震設防烈度、結構重要性、結構類型、結構高度。對於普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可以參見抗震規範裡的這張表格。
比如說,上海的一棟高層住宅樓,採用剪力牆結構,高度為 100 米。我們就去查表,上海設防烈度為 7 度,抗震牆結構高度大於 80 米,所以是二級。再比如說,濟南的一棟高層寫字樓,框架核心筒。我們繼續查表,濟南是 6 度區,所以框架核心筒的框架部分是三級,核心筒部分是二級。
注意到,我們說這張表適用於「普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也就是所謂的「丙類建築」。目前的抗震規範,已經把中小學校舍提高到了「乙類建築」。換言之,醫院、中小學校舍等等非常重要的建築物,需要在這張表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一般是查表的時候提高一個烈度。
比如說,以上海為例,同樣是小於 24 米的框架結構,如果是菜市場,那就按 7 度查表,也就是三級,如果是小學教學樓,那就要按 7+1=8 度查表,抗震等級為二級。也就是說,同一個地區、同一個結構類型、差不多高度的建築物,中小學、醫院等等通常要比菜市場、普通辦公樓、住宅樓高一個抗震等級。
抗震等級有什麼用呢?主要體現在結構的各種內力調整和構造措施上。
比如一級框架結構的角柱,最小配筋率需要到達 1.1%,而四級的角柱,最小配筋率達到 0.7% 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在計算允許的前提下,抗震等級低的結構可以用更少的鋼筋。
再比如說,一級和二級框架結構的角柱,箍筋必須全高加密,而三級和四級的角柱就不需要特殊處理。
地震震級是地震的屬性,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
地震烈度是地震對某個地區的影響,震中高,越往外越低。震中烈度和震級有關。
設防烈度可以簡單理解成某個地區 475 年內所能發生的最強烈的地震烈度。如果實際發生的地震引起的烈度不大於設防烈度,建築結構應該要做到不發生永久性的、不可修復的的破壞。
抗震等級是建築物的屬性,越重要、越容易受地震襲擊、越需要保護的建築物,抗震等級越高,對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版權申明:本微信內容來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本文為原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聯繫方式
建築一生千人群:603044095
商務合作QQ:1087329(備註:合作)
推薦 | 更多文章
建築一生網站,提供最新最全的建築規範、建築圖集,最實用的建築施工、監理諮詢資料,打造一個建築人自己的工具性網站!
本站公眾微信使用方法:如需規範、圖集,請回復相應編號如《GB50300-2013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回復「50300"即可!
建築一生
https://coyis.com
建築——凝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