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地震局震害防禦處處長段鋒介紹,2008年汶川地震後,在大量基礎研究和震害調查的基礎上,國家修訂了《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等相關規範。「從2016年6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開始實施,該區劃圖是確定我國一般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是各級政府編制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城鄉規劃、防災減災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重要依據。按照新標準,我省的抗震設防水平有所提高,107個區縣中Ⅷ度區33個,Ⅶ度區29個,Ⅵ度45個。」
西安地震局副局長趙玉濤說:「西安市絕大部分地區一般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烈度為Ⅷ度,而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抗震設防標準還要高於當地抗震設防烈度。一個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是指50年內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各類建築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與震中距離、震級、震源深度、場地環境、建築物結構等因素有關。抗震設防Ⅷ度意味著即便本地發生6級地震,建築物主體結構也應完好無損,7-8級強震不會倒塌。」
西安28所中小學有望安裝地震預警裝置
西安市地震局副局長趙玉濤介紹:「2007年3月份,西安市數字地震前兆和遙測臺網項目通過驗收。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西安市就靠上述3個監測臺站以及使用省上的3個臺站,在地震發生幾分鐘後監測出震區在四川方向,儘管不是特別精準,但也為我市的抗震減災工作作出很大的貢獻」。
2013年11月西安市建成了地震烈度速報系統,實現了大震發生後的地震動強度(烈度)速報。目前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正在建設中,屆時將為全國提供分鐘級的地震烈度速報和重點區域秒級的地震預警服務,我市28所中小學有望列入預警信息服務試點建設。
西安應急避難場所 10年間從3處增至81處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華商報記者走訪發現,西安當時僅有曲江國際會展中心廣場、明德門社區廣場、兵工社區綠地三處應急避難場所。十年過去,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如何?據了解,目前西安市應急避難場所已有81處。
西安市地震局應急救援處負責人表示,按照《西安市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重點是要推進應急避難場所的標準化建設。同時,各區縣政府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公園、綠地、廣場、學校操場、體育場館等進行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據介紹,由於避難場所的供水、供電、排汙等問題,都要考慮在市政設施癱瘓後如何保障,所以這些應急管網都是要和市政管網完全分開的,完全按照標準來建設,經費投入很大。
2017年4月7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印發《西安市創建國家防震減災示範城市實施方案》,其中規定:
「在城市運動公園區域和曲江城市文化運動公園建設Ⅰ類具備綜合設施應急避難場所2處。」責任單位為經開區管委會、曲江新區管委會。
「充分利用廣場、綠地、公園、學校、文體活動場館等公共設施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責任單位為各區縣政府。
「各區政府(除高陵、鄠邑、臨潼和閻良外)至少新建Ⅱ類和Ⅲ類應急避難場所各2處;其餘區縣至少新建Ⅱ類和Ⅲ類應急避難場所各1處。」責任單位為各區縣政府。
2017年7月,西安市政府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意見》。當年9月12日,《西安市應急避難場所管理辦法》經市政府常務會通過並公布,自2017年10月12日起正式施行。
西安市地震局抗震設防處吳保明稱,目前西安市新增Ⅲ類以上應急避難場所20處,總數已達81處。曲江城市文化運動公園Ⅰ類應急避難場所開始施工;城市運動公,園區域Ⅰ類應急避難場所完成施工圖設計。華商記者 付啟夢
編輯:華商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