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現象,地震的發生,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都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並且很明顯暴露出我國的房屋建築在抗震方面的薄弱,近幾年隨著建築加固行業的發展,人們對於建築物的安全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了。
醫療建築抗震加固的必要性
由於醫療建築是搶救人們生命的生命線工程,在抗震救災中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醫院建築在地震中不僅不能倒,還應能繼續使用,擔負起救援的重要職責,因此我們平時通過加固來增強建築整體結構的穩定性,這樣就能夠有助更好的抵抗地震等災害的侵襲。
提升建築物的抗震等級是抗震最有效的措施,自汶川大地震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的《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中,提高了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的公共服務場所的設防要求。對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高於當地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採取有效措施,增強抗震設防能力。
1、甲類抗震設防建築
甲類建築在地震破壞後會產生巨大社會影響或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嚴重次生災害指地震破壞後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劇毒或強腐蝕性物質大量洩漏和其他嚴重次生災害。三級特等醫院的住院部、醫技樓、門診部,抗震設防類別應劃分為甲類。
2、乙類抗震設防建築
乙類建築屬於地震破壞後會產生較大社會影響或造成相當大的經濟損失,包括城市的重要生命線工程和人流密集的多層的大型公共建築等。
大中城市的三級醫院住院部、醫技樓、門診部,縣及縣級市的二級醫院住院部、醫技樓、門診部,抗震設防烈度為8、9度的鄉鎮主要醫院住院部、醫技樓,縣級以上急救中心的指揮、通信、運輸系統的重要建築,縣級以上的獨立採、供血機構的建築,抗震設防類別應劃分為乙類。
醫療建築抗震加固方法
採取合理的抗震加固,是保證醫院這個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具備足夠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現在很多地區醫院住院大樓、綜合大樓等都顯得比較老舊,有一些因為建造年代不一樣,導致抗震等級也沒有符合現在要求的抗震規範要求,因此就需要進行後期的抗震加固施工來提高醫院建築的抗震等級。
抗震加固的原理是:通過對結構的構件、結構受力的途徑的改善,提高結構的抗震能力,實現結構的地震破壞有所減小。
抗震加固改造一般程序:抗震性能鑑定→抗震加固設計→抗震加固工程施工圖審查→抗震加固工程施工方案編制→施工→驗收
醫院常用的抗震加固方法
1、碳纖維加固法
碳纖維布具有強度高、彈性模量高、重量輕及耐腐蝕性好的優點。與浸漬膠配合可廣泛用於各種結構部位補強,且不改變結構形狀及不影響結構外觀。對建築物由於受火災、腐蝕等損壞的加固修補和提高已有結構的抗震性能尤為適合。
2、植筋錨固技術植筋技術是先在構件上打孔,然後注入專用植筋膠,插入鋼筋,待粘結劑硬化後,鋼筋通過與周圍混凝土粘結成整體,從而進行錨固的技術。植筋錨固具有施工方便、抗震性能可靠的突出優點。
3、增設構件加固法通過在原有結構構件以外增設構件來有效提高結構抗震承載力、變形性能和整體性,它主要是對某些承載力、變形不足的構件進行補償。採用該方法時,必須要考慮所增設的構件對結構整體計算和抗震性能的影響。
4、預應力加固法
預應力加固技術是通過預應力施加充分發揮碳板材料強度,為一種主動加固技術,增加結構的強度和剛度的同時能減少結構的撓度變形,並能減少和封閉裂縫。適用於大跨度或重型結構的加固以及處於高應力、高應變狀態下的混凝土構件的加固。
5、粘鋼加固法在混凝土構件外部黏貼鋼板,以提高承載力和滿足正常使用的加固方法。被加固構件基本不受損傷,可以充分發揮原構件的作用,對建築功能影響極小,施工工藝簡單。
6、外包鋼
該法是在構件外圍包以型鋼的加固方法, 具體可分為溼式外包鋼加固法和乾式外包鋼加固法。一般用於混凝土柱、梁、屋架,特別是大型結構和大跨度結構的加固。在抗震加固中一般採用溼式外包鋼加固法,施工方便,能有效提高構件抗震性能的優點。
7、加大截面加固法增大截面法是用與原結構相同的同種材料增大構件截面面積,從而提高構件性能的加固方法。它不僅可以提高被加固構件的承載力,增大其截面剛度,還可通過對抗震區的處理來提高構件的延性。工藝簡單,適用面廣,可廣泛用於加固混凝土結構中的梁、柱、板、牆等構件。
在過去幾年時間裡,全國各地的許多醫院也做了加固工程,一些醫院也在做抗震方面的工作。現在學校、醫院、商場甚至住宅的抗震加固都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提高醫用建築物結構的穩定性、安全性,做到防患於未然,從源頭來遏制安全問題的可能,把學校和醫院建設成最安全、最堅固、最安全的群眾建築,也是我們大家所關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