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吹的牛要實現!年內特斯拉自動駕駛上路,硬體能否達到成疑

2020-12-05 和訊

  日前,和訊汽車從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社交媒體得知,特斯拉第5個測試版全自動駕駛將在未來數天內推出,包括根本性的改進、重要的漏洞修復等等。

  其實早在1個月前,特斯拉就已經為部分海外車主推送了FSD BETA升級套件,這些車主們也開始體驗真正的特斯拉全自動駕駛功能。同時,馬斯克表示全自動駕駛今年底將廣泛發布。

  FSD BETA版本和目前的FSD版本不同的是,車輛中控會顯示更多的車輛周邊信息,包括車道內以及路口四周、交通信號燈等內容,並被可視化呈現出來。同時增加了主動變道超車、避讓對向車輛、禮讓行人、識別紅綠燈並自動啟停等更高權限具有主動駕駛的行為。

  目前,特斯拉在售車型Model 3和Model Y是自動駕駛硬體水平最高的車型,全車配備8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傳感器與1個增強版毫米波雷達,8顆攝像頭能為Model3提供360度視野,探測半徑達到250米。

  然而即將實現全自動駕駛的特斯拉卻沒有在新車上配備雷射雷達,這與業內公認的完全自動駕駛方案相悖,特斯拉方面認為雷射雷達成本過高,通過360度高幀速率視頻,以及打標籤、算法和推理等不斷學習,完全可以彌補雷射雷達缺失帶來的弊端。

  但實際上,攝像頭相比雷射雷達有天生的缺陷,特別是在強光線下,或者以白色為基調的物體時,特斯拉這套方案的缺陷比較明顯。即使特斯拉還配備了毫米波雷達,但受限於感知距離較短,如果車速過快,系統也無法迅速響應。

  2016年,世界公認的首起特斯拉「自動駕駛」致死事故,美國一臺Model S鑽入正在轉彎的白色重卡車底,以及不久前臺灣一臺Model 3在高速上徑直撞上已經側翻的白色大貨車箱體,都是因為強光下的大面積白色車身而影響了系統判斷,這種情況下無論對攝像頭或者毫米波雷達都可能出現誤判。

  與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相比,雷射雷達具備高解析度、遠距離和視角廣闊等特性,但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優勢是——長距離雷射雷達傳感器能有效識別路面上的石頭等遠處的非金屬物體。當然,雷射雷達也有兩大致命短板,一是成本十分昂貴,尚未達到量產的程度;二是雷射雷達在雨雪霧等極端天氣下的精度無法得到保證。

(責任編輯:蘇博 )

相關焦點

  • 實現高級自動駕駛,一定要用雷射雷達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腦極體L3級自動駕駛的喧囂剛剛隨著奧迪的 「退賽」而暫入低潮,L4級的呼聲已開始高漲起來。近日,以「汽車安全領域領導者」自居的沃爾沃宣布,直接越過L3級而跨入L4級自動駕駛的研發,並計劃在2年內實現L4車型的量產,並強調L4車型一定要使用雷射雷達。
  • 佛羅裡達州法律修改,無人駕駛汽車上路,自動駕駛技術安全嗎
    慄子譯自動駕駛技術出現已經有很久了,但是目前尚未在任何地方有大規模的應用,各大汽車製造商們的自動駕駛測試也都是事故連連,這讓人們對於自動駕駛技術產生了很大的懷疑。在北京的自動駕駛測試場地裡,十幾家獲得了測試牌照的公司依舊在進行著識別紅綠燈、躲避行人、繞過障礙的測試,離著自動駕駛汽車正式上路似乎還有很遠,但是最近美國佛羅裡達州宣布了允許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和測試。佛羅裡達州州長羅恩·德桑蒂斯清除了許多以前阻礙公司在該州道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的障礙。
  • 蘇州相城區發布智能駕駛「上路計劃」,福特開放自動駕駛汽車數據集
    2020年2月,發改委、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11個國家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代表我國智能汽車頂層設計出爐,戰略提出要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
  • 馬斯克吹的牛能實現嗎?
    馬斯克吹的牛能實現嗎?在古代,人類能達到的最快的速度就是利用生物能,說白了就是騎馬。就算是整個生物圈裡,跑得最快的生物獵豹也僅僅是90公裡每小時,而且只能維持極速幾十秒。但是工業革命的發明讓人類徹底告別了馬車時代,尤其是有了內燃機之後,汽車成為不可阻擋的首選。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汽車|大數據|自動駕駛|智能網...
    10月,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指出到2025年,有條件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銷量佔比達到30%,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可實現在限定區域內進行商業化應用;到2030年,有條件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佔比達到70%,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在高速公路場景下廣泛應用。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 馬斯克吹的牛似乎又要實現了,特斯拉竟然「重寫」FSD
    馬斯克之前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曾表示:「有信心在今年內實現完全自動駕駛。」此牛皮一吹,讓世界的焦點又全部集中到了特斯拉上。果不其然,就在前幾日,馬斯克通過Twitter宣布,「在對全自動駕駛(FSD)功能軟體代碼完全重寫後,特斯拉將從下周二開始小範圍推送 Beta 內測版本——少量推送,給專家和開車非常小心的駕駛者。」
  • 「所有特斯拉都具備完全自動駕駛所需的硬體」 馬斯克四年前吹得...
    四年前的2016年10月19日,特斯拉宣布,所有當時正在生產的特斯拉汽車都具有完全自動駕駛硬體。大約四年後,特斯拉汽車使用了更多的無線軟體,也引入了更多的新功能,但是和「完全自動駕駛」相比,仍有不少差別。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本周在社交媒體上說,一些「專家和細心的司機」將在下周二拿到「完全自動駕駛」(FSD)測試版。
  • 百度世界無人車論壇召開定義自動駕駛十大核心技術
    (原標題:百度世界無人車論壇召開定義自動駕駛十大核心技術)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
    10月,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指出到2025年,有條件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銷量佔比達到30%,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可實現在限定區域內進行商業化應用;到2030年,有條件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佔比達到70%,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在高速公路場景下廣泛應用。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 產學研一線專家縱論:怎樣構建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 | CCF - GAIR...
    張小飛如此總結這次圓桌討論的議題:第一,智能駕駛技術到底會走哪條技術路線;第二,我們中國的智能駕駛什麼時候上路;第三,對比中外的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狀況。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鄧志東目前主要研究深度學習方向,包括深度卷積神經網絡、強化學習,以及自動駕駛。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全面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Waymo的系統涉及軟體及硬體,當其被整合到車輛後,可執行所有的駕駛功能。用自動駕駛的行話來說,在特定地理區域和特定條件下,Waymo的自動駕駛系統可完成整套動態駕駛任務,無需人類駕駛員介入操作。這種技術可被歸類到國際汽車工程師學會(SAE International)定義的4級自動駕駛系統中,若遇到任何系統故障,Waymo的技術可實現車輛的安全停靠,將安全風險降至最低。與1-3級自動駕駛分級不同,4級自動駕駛可在系統發生任何故障時實現車輛的安全停靠,而無需人類駕駛員接管車輛的操控。
  • 30億英裡自動駕駛裡程 能否築起特斯拉的數據護城河?
    據外媒報導,4月22日,特斯拉AI部門發布了一組關於自動駕駛的數據: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簡稱AP)啟用狀態下行駛裡程破30億英裡,NOA(自動輔助導航駕駛)啟用狀態行駛裡程破10億英裡,自動變道功能執行超過了20萬次,智能召喚使用次數已超過120萬次。
  • 敢於放言超越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小鵬汽車做對了什麼?
    何小鵬表示:「智能已經在用戶的購車決策裡佔據越來越大的比重,智能汽車將成為未來趨勢已成行業共識,而自動駕駛的全棧自研量產能力正是小鵬汽車的核心優勢。」*小鵬P7的NGP高速自主導航駕駛系統與特斯拉進行對比測試據介紹,小鵬汽車擁有以感知、行為規劃以及行為/運動預測、地圖融合等多個模塊的量產車最強自動駕駛架構,結合小鵬P7量產最強自動駕駛硬體基礎,在自動超越慢車、自動限速調節、優先車道選擇等基礎場景上,增加更適合中國道路狀況的交通錐識別與避讓、大貨車規避、夜間超車提醒、故障車輛避讓、擁堵道路超級跟車、高速公路及部分城市主幹道等使用場景
  • 2020,自動駕駛下「雲端」
    以L4和L5級別的自動駕駛為例,一輛L4級別的自動駕駛車輛,要安裝大量的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以及單目、雙目攝像頭等,成本共計超百萬元。 以滴滴為例,「自動駕駛道阻且長,內部還需要至少做十年的持續投入。」滴滴出行CEO程維在此前的一份公告中提到。
  • 自動駕駛的現狀、案例與趨勢
    根據中汽協預計,2020年中國ADAS產品滲透率有望達到50%,市場規模878億元左右。自動駕駛產業鏈分為感知、決策、執行三個環節。從ADAS到自動駕駛,感知領域硬體需求增加,達到L3級別後單車感知硬體需求趨於穩定。因此L2+級別車型滲透率提升,L3級別車型逐步量產,首先受益的是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攝像頭等感知領域硬體。
  • 自動駕駛地圖與定位技術產業
    前言:高精地圖的發展與自動駕駛汽車緊密相關,自從自動駕駛汽車開始上路公開測試以來,高精地圖產業就應勢而生並飛速發展。相對於以往的導航地圖,高精地圖是專為自動駕駛而生的,其服務的對象並非人類駕駛員,而是自動駕駛汽車。對於L3級別以上的自動駕駛汽車而言,高精地圖是必備選項。
  • Roadstar.ai 自動駕駛樣車上路,深度融合技術路線能否超越Waymo?
    走上「正確的道路」實現自動駕駛有多種技術路徑,比如以攝像頭為主的方案(特斯拉、AutoX),和以64線雷射雷達為主的方案(Waymo、百度)。Roadstar.ai解決自動駕駛技術瓶頸的方案是多傳感器深度融合。衡量表示,它不以某一種傳感器為主,而是包括了多個雷射雷達之間的融合,多個攝像頭之間的融合,以及雷射雷達與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的融合。
  • 雷射雷達加速自動駕駛汽車發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4/378226.htm  深度相機實現物物關係理解 雷射雷達在自動駕駛中必不可少  人工智慧從「弱」到「強」,最基本的是要理解三維空間關係,利用基於深度相機的視覺系統進行視覺導航、識別外界的環境、規劃路徑、實現避障等工作,已經成為包括
  • 聊自動駕駛不用言必特斯拉,咖啡智駕要改變你的看法
    所謂「331戰略」,即「用時3年實現用戶規模第一,用戶體驗第一,場景覆蓋第一的3個第一。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雄心勃勃的藍圖背後還有高通、華為等科技巨擘的支持。充分硬體冗餘 打造堅實的安全保證雖然很多品牌都在提自動駕駛的概念,但落到實車層面的很少,WEY品牌的咖啡智駕系統是為數不多能夠實現L3級自動駕駛的。相比現有的駕駛輔助,咖啡智駕在功能層面提升了一個維度。
  • Uber 自動駕駛這四年
    1980 年代,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制定自主地面車輛 ALV 計劃,與卡耐基梅隆大學、史丹福大學等機構合作,利用雷射雷達、計算機視覺首次實現了機器人自主控制下的自動駕駛,並在無人車上首次使用了可攜式計算設備,速度達到 31Km/h。1989 年,卡耐基梅隆大學率先使用神經網絡引導控制自動駕駛汽車,由此發展形成了現代控制策略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