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東化工學院到上海化工學院再如今的華東理工大學,從1952年到2017年,華理已經度過了65載春華秋實。
今天小布和大家一起,重溫華理這段值得回味的歷史~
華東理工大學校史
60餘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共為國家培養了近30萬名畢業生(含網絡、繼續教育畢業生),校友中18人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學校 現有徐匯校區、奉賢校區和金山科技園區三部分。
學校原名華東化工學院,是1952年根據全國高等工業學校院系調整方案,由交通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江南大學五所高校的化工系合併而成,是新中國第一所單科性化工院校。10月25日,學校在江灣平昌街舉辦開學典禮,宣告正式成立,這一天被定為校慶日。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張江樹成為首任院長。
建校伊始,學校設3個系,5個專業。另有食鹽電解、玻璃、硫酸、工業分析、皮革5個專修科,1953年起停辦。
1953、1954年,山東工學院化工系、華南工學院無機物工學專業相繼調整併入該校。
1953年,學校首創了國內第一個化學製藥工學本科專業。
1954年,學校搬遷至梅隴新校區,門牌號為梅隴路130號。
1954年底,國家為培養抗生素生產製造的專門人才,決定將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設在華東化工學院,並調配衛生部、輕工業部等相關專家前去支援教學工作。1955年秋,國內第一個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如期在華東化工學院創建。
1956年,學校獲準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和外國留學生。
1957年,學校首創化學工程學本科專業,開新中國化學工程學高端人才培養之先河。
1960年10月,學校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62年起,經教育部批准成立了菁染料、塑料、物化工程、化學工程4個研究室,承擔起國家、地方、行業許多科研攻關項目,成為當時國內相關領域的中堅。如新型增感染料被應用於國產首部彩色電影《女籃五號》的膠片拷貝等等。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國發展核工業、感光膠片製造和電影業,以及科學化保護糧食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1965年1月,學校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四川自貢建設西南分院。
1972年8月,學校更名為上海化工學院,西南分院同時更名為上海化工學院四川分院。1979年,分院停辦,原校址改辦四川化工學院(現四川理工學院)。
1978年,為了加快培養人才步伐,經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委批准,學校與上海市化工局、盧灣區政府合辦上海化工學院分院。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學校共有12個科研項目、50多位教師受到表彰和獎勵。
1981年11月,學校首批獲準招收博士研究生,設化學工程等5個博士學位授予點。
198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首次建立化學工程和工業化學博士後流動站。
至1980年代中期,學校相繼新增了科技英語、計算機軟體、工業管理工程、圖書館情報學、實驗室管理、工業造型設計和馬列主義基礎等專業,理工結合、多科性的目標初步實現。
1993年2月,學校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
1996年,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
2001年,學校成為被首批認定建設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6所高校之一。
2008年,「煤的清潔高效利用與石油化工關鍵技術」列入國家「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
2017年9月,學校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等3個學科入圍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資料:華東理工大學檔案館
編輯: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