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
案例1:女生喜歡一位小哥哥,於是想約他到家裡做客,讓他過來修自己剛故意弄壞的鍵盤,結果這哥們兒修好就走了;
案例2:你覺得從下地鐵到上高鐵只需要5分鐘,結果排隊花了30分鐘,上樓的電梯也壞了;
案例3:突然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把房間翻個底朝天都找不到,不用它的時候天天在你眼前晃悠;
案例4:覺得沒有人會認真聽你講話,沒有好好準備,直到發表演說的時候犯了一個錯誤,發現幾十雙眼睛在盯著你;
如果上述情況遇到了一兩個那恭喜,你是它的見證者,如果不幸全中招了,那你真的可以把它搬回家去了。
它是什麼呢?答案是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個什麼玩意呢?聽著好像挺耳熟啊。有人說它是無稽之談,也有人認為它是世界上最有趣最有用的定律。
墨菲,是一個人的名字叫 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是一名航空工程師。
1949年他參與的一項火箭減速超重試驗中,技術人員竟然將16個傳感器全部裝反了位置。
於是墨菲發表了一下感慨,原句是這樣的:
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選擇,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墨菲定律的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如果把這個定律展開說的話,它其實只包括4句話: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這句話告訴我們任何事需要自己分析和研究,考慮周全,未雨綢繆。案例1中,修好電腦鍵盤那個哥們兒要孤獨終老了。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時間貌似永遠不夠,提前收拾好早點趕高鐵。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任何一件事只有三種結局:變好、變壞或保持不變,盡最大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效應。

墨菲定律的啟示
近半個世紀以來,「墨菲定律」曾經攪得世界人心神不寧。
它提醒我們:「錯誤」與我們一樣,都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只會使我們自討苦吃。
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
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儘可能地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於總結所犯的錯誤,而不是企圖掩蓋它。
另一方面墨菲定律也反映了一切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無論是怎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總能找到一種辦法或模式戰而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