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出海垂釣的大神釣手們估計對下列魚目的習性比較熟悉,但像我這樣疏於出海的無名小卒對它們是極為好奇尚異的。
比目魚
世間萬物大多是左右一致、上下相近,這是人們經常看到或喜歡的對稱美,而許多人則不知道它的嘴不對稱,胸鰭不對稱,連兩隻眼睛也長在身體的同一側,這種不對稱也是美。只是比目魚深居簡出,肚皮如磁石,取食常跳躍,一旦被逮著,「臥底」不出來。
河魨
人稱「殺手」,自封「特工」,鉤餌通吃,所向披靡。每每悄無聲息地斷線棄鉤,常常讓人「丈二和尚一一摸不著頭腦」。正當洋洋得意之際,旦夕禍福隨之降臨,老釣者的防咬線讓它不得不顯露廬山真面目,即使上岸後的精彩表演也是徒勞。
海鰻
「與你纏綿沒商量,難解又難分。」這是海鰻與釣魚人達成的共識,還時常產生共鳴。其實,看似溫柔的它,為了生存,取食從不含糊,只要是認準了的目標,堅決啃掉,即使遇上「深彈」或「水雷」,也是一馬當先,捨生忘死,無怨無悔。
泥猛
個頭不大,力氣不小,屢戰屢敗,還一如既往地屢敗屢戰。活蹦亂是其天性,暗器傷人如同家常便飯,認識它的人都知道有效防範,不認識它的人在認識之初,嘿嘿,它小眼珠子一瞪,背鰭一展,在親密握手的瞬間,扎不著你白白的大腿扎扎你的手心還是可以的,這叫奉獻前的坦白。
雀鯛
既能浮遊水面觀滄海,又能深居珊瑚走龍宮。作為近海「小不點」一族,哪兒有佴哪就有它,垂綸者對其司空見慣,並將雀鯛當作看得見的風景,拋餌、追吃、中鉤等細節全在視線之中。
鯧魚
「魚觀日出日落」。這是釣魚人為其出的一個字謎,人們又根據它們的體色與生活習性在其名前冠以金、銀、灰、黑等字眼,以區分鯧魚的身價。它們能暢遊大海,又能被圈養於網箱,它們能為所在國出口創匯,又可走入尋常百姓家,它們更能讓垂綸者樂此不疲
扒皮魚
善變(體色)是亮點,善咬(咬魚護)是優點,善遊是看點善吃(回頭餌)是缺點,名字也有特點。
鴨嘴魚
喜歡為魚群(幼魚)護航,看似風度翩,實則等待戰機,一旦腸胃報警,首吃「老弱病殘」,即使遇上擬餌、吞吃毫不留情。
旗魚
是海洋中公認的「速遊王子」,那外似長矛的利嘴加上每秒28米的驚人速度,足以讓它的敵人聞風喪膽。二戰期間,在大西洋上它曾用「利嘴」刺穿了一艘油船的鋼板,如今大英博物館中還有其實物記載;《老人與海》一書中有它經典的故事;中央電視臺《動物世界》欄目中有它矯健的身影;《中國釣魚》雜誌2006年第十、十二兩期還有它的寫真!
蝴蝶魚
《化蝶》故事源遠流長,《兩隻蝴蝶》家喻戶蹺,蝴蝶魚則深不露,讓人知之甚少,見者不多。它不喜歡近岸城市的喧譁與熱鬧,常常遊弋於偏僻海岸之珊瑚礁石中,它覓食以貝、蝦、藻等小型生物為主。想一睹其芳容者大多以小鉤取之,那真可謂是:出水「蝴蝶」,海釣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