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熱了,又到蛇蟲出沒的季節。這段時間以來,蟲咬傷、蜂蟄傷的病例在增加,提醒外出草地、爬山的同志們需注意。
「浙江寧波一家醫院最近一個月,連續接診了十幾例被蜱蟲咬傷的患者」,這新聞被多家衛生信息網站轉發。蜱蟲咬傷,嚴重者可致病。
蜱蟲
蜱蟲習性吸血,但最大的危害是其身上可能攜帶多種病毒及細菌,病菌入侵後可引起發燒高熱、血管病變、心、肺、腎、腦等多系統損害。其中腎損害後造成腎衰竭死亡是常見死因之一。
還如,森林腦炎,1934年5~8月在前蘇聯東部的一些森林地帶首先發現,蜱蟲通過寄生於野鼠身上進行傳染。患者發病特徵是突發高熱、腦膜刺激徵(頸強直、zdKernig徵、 Brudzinski徵)、意識障礙和癱瘓。在我國發現該病是1942年。
蜱蟲感染宿主的方式:
人類多由蜱叮咬後經皮膚、黏膜感染,特別汗臭和二氧化碳易招蜱興奮。少數者飲用含病毒的羊奶經消化系統感染。
被咬後常見哪些部位:
頸部、耳後、腋窩、大腿內側、陰部、腹股溝、乳房,肩胛部等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
被咬傷後如何處理:
蜱蟲不但會吸血,吸血後還會往皮膚下鑽,強硬拔下,會使蜱蟲口器裡的倒刺留在體內導致感染;直接拍死在皮膚上,會刺激蜱蟲釋放更多病毒、病菌在皮膚上。
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將酒精擦在蟲體上,殺死蜱蟲後用工具(如鑷子、鉗子)將其從體表拔除。
預防:
跟其他蟲咬傷一樣,被咬後傷口可紅腫,也可不明顯。野外,應長衣長褲、紮緊褲管;回來後好好洗澡,並仔細檢查身體。注意:被咬後發病的潛伏期一般10~15日,也可長達一個多月。
恙蟲
早在1600年前稱為「沙蝨熱」,感染後臨床特徵:高熱、毒血症、皮疹、焦痂、淋巴結腫大等。
發病時間特點:5月份開始出現,6~9月為高峰,其他時間段也有零星出現。
傳染源:
各種鼠類,鼠感染後成為無症狀攜帶者,為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
幼蟲附著於鼠體上,在鼠體上吸取營養,跌落地上發育為成蟲,人與田野或草地接觸時,可因被叮咬而感染。人與人之間不傳染。
被感染後如何發現:
恙蟎是一種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很小,被咬時難發現。
潛伏期5~20日,發病時突然體溫迅速升高,達39~40攝氏度以上,伴寒戰、劇烈頭痛、四肢酸痛、顏面潮紅等,個別有眶後痛及眼球轉動痛。
如因耽誤而不能及時處理,有基礎病史者死亡多發生在第2或第3周,死因常見為肺炎、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焦痂
焦痂是本病的特徵之一,不明原因發熱懷疑恙蟲病,尋找焦痂是必需檢查,檢查部位首選人體潮溼、氣味較濃部位:腋窩、腹股溝、會陰、外生殖器、肛門(肛門內)等,其他地方也會有出現。
淋巴結腫大:發生於焦痂附近。當看到焦痂,摸附近淋巴結腫大能進一步肯定恙蟲病可能。
找不到焦痂,出現不明原因發熱,並有類似症狀,也應考慮本病可能,進行相關實驗室檢查。
恙蟲病治療有特效藥,但預後好差關鍵還是需要提前發現、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