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油菜花開。記者在重慶市永川區大安街道銅鼓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見到64歲的劉忠實和63歲的王萬全正一起在看小說《三國演義》,「從小就聽說書的講這個故事,現在還喜歡看」,他們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記者在這個服務中心看到,架子上的書籍林林總總,豐富多彩。
為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全國各地近年來建起了一大批農家書屋和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然而,由於基層圖書配送數量不足、更新速度較慢等原因,一些農家書屋和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對群眾的吸引力還有待增強。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永川區自2010年啟動了「書香漂流」活動, 有效利用圖書資源,更好地為群眾服務,讓書從一個村「漂到」另一個村,從一個讀者「漂到」另一個讀者。
具體做法是,區裡組建漂流組、宣講組和後勤保障組負責「漂書」工作,漂流組主要由區圖書館工作人員和區內23支志願者隊伍組成,負責書目採編、書籍分揀,並配送到各「漂流點」。
每個月放漂一次,為農村群眾配送實用技術類、生活百科類和文學歷史類圖書。計生、衛生、安監、勞動等部門需要發放的宣傳資料和知識手冊等,也一併依託「漂流點」完成。
大安街道銅鼓村有種植果樹的傳統。果樹種植戶石世德正在看《果樹栽培農事月曆》。他告訴記者,許多新的果樹種植技術都是在這兒學的。按照書上介紹的技術管理果樹、進行病蟲害防治,果樹長勢喜人,果品產量多、質量好,能賣個好價錢。閒暇時,石世德也喜歡看像《隋唐演義》這樣的小說。
「以前不怎麼來看書,因為沒有新書,就那幾本,沒啥意思。現在『漂書』,每個月都有新書進來,每次我都是早早來看,來晚了就被別人借走了。」他笑著跟記者說。
在陳食街道辦事處朱龍花村圖書室,77歲的朱吉揚挑選了《直栽葡萄與庭院葡萄》和《說茶飲》兩本書。他說準備發展葡萄種植,之前要多學點技術,「這書『漂』來得真是時候」。記者看到,這裡還聚集著不少像朱大爺一樣的「書迷」,剛「漂」來的新書還沒來得及上架,很多就被鄉親們挑走了。
朱龍花村黨支書宋德蘭說,過去村圖書室利用率不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圖書更新慢,現在每月都有新書「漂」進來,來看書、借書的村民就多了。有些居民組離村圖書室比較遠,村裡就設立了3個分點,讓分點圖書也「漂」起來。
圖書室「火」起來後,村裡開展的科技、文化活動跟著也多了。現在村裡定期組織講座,內容包括農業種植養殖、食品安全、孕婦保健、文化教育等。
永川區圖書館館長謝洪衛介紹說,「書香漂流」的圖書由財政資金和社會募集的錢購買。根據農村群眾的要求,永川區改變了以前「整體漂來、整體漂走」的「漂書」方式,以3個月為限,看完多少調走多少,即調即補,調走的書再配送到其他漂流點,保證每個漂流點始終有新書及時進來。
此外,負責圖書漂流的人員會根據群眾的不同需要配送圖書,比如某一個點民俗類書籍特別受歡迎,那麼下一次漂流時就多配送一些這類的書。
「書香漂流」活動啟動以來,共籌集1092萬元,購買圖書50萬冊。截至目前,永川區鎮街已建有25個漂流點,村社建有627個外借點,受益群眾達1000萬人次。
在此基礎上,永川區開展了評選書香校園、書香社區和書香村社等,讓讀好書成為一種時尚。銅鼓村村委會主任劉義科說,以前大家沒事就是打麻將,自從「書香漂流」活動開展以來,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天天都有不少人,「大家都越來越喜歡往這裡跑了。」
「讓好書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四處散播,生根發芽,不僅能豐富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也會增強黨組織和政府的凝聚力。」永川區區委書記胡際權說。(《半月談》2012年第11期,記者 張琴)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