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直到今天科學家才發現蒲公英種子飛行的秘密!!

2021-01-19 科學解碼

該團隊使用X射線成像和顯微鏡檢查蒲公英的形態後發現,這種長距離的實現是因為研究人員稱之為「分離的渦環」,它由種子上的刷毛形成環形氣泡構成。

蒲公英種子可以在風中飛行超過一公裡(0.6英裡)的距離。現在,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要歸功於一種前所未有的卓越飛行形式。


該團隊使用X射線成像和顯微鏡檢查蒲公英的形態後發現,這種長距離的實現是因為研究人員稱之為「分離的渦環」,它由種子上的刷毛形成環形氣泡構成。它們形成在頂部的垂直上方,增加了空氣阻力並且像降落傘一樣減慢了下降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當空氣流過氣泡時,氣泡實際上變得更加穩定。並且氣流由種子刷毛特定間距調節,相對較高的孔隙度,有助於保持其飛行穩定。

  

為了分析種子,該團隊建造了一個垂直的風洞,這樣可以使種子在一個持續的高度上盤旋。研究人員使用長時間曝光攝影和高速成像來分析通過種子和種子周圍的空氣流動。他們還使用X射線成像和顯微鏡來檢查蒲公英種子本身的形態。

  

根據研究人員的研究,蒲公英的種子形式在保持高度方面的效率是人造降落傘的四倍。雖然蒲公英種子可以行走1公裡以上,但它們通常落在花的2米(6.6英尺)範圍內。然而,菊科中其他花卉的種子,也包括雛菊和向日葵,可以分散超過150公裡(93英裡)。

  

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形式的旅行可以為微型空中無人機的設計提供信息,這些無人機不需要供電,可以監測空氣汙染。該團隊的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該團隊使用X射線成像和顯微鏡檢查蒲公英的形態後發現,這種長距離的實現是因為研究人員稱之為「分離的渦環」,它由種子上的刷毛形成環形氣泡構成。

相關焦點

  • 蒲公英種子飛行的秘密
    在開花過後,蒲公英的頂端會長出數十個可飛行的成熟種子,每個種子都有自己的「降落傘」。與普通降落傘不同的是,蒲公英的降落傘傘蓋是由大約一百根絨毛構成,如同稀疏而細膩的羽毛一樣。蒲公英種子的這個特點使得其飛行的機制與通常的降落傘或者擁有翅膀的鳥類是不同的。通常的降落傘是依靠巨大的傘蓋產生足夠的空氣阻力來平衡重力。
  • 科學家研究發現,蒲公英種子以獨特的方式進行飛行
    無疑,大自然是最偉大的創造者,人類的發展過程就是逐漸了解大自然的過程,近日,科學家研究發現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蒲公英,它的飛行方式竟然是如此奇妙。蒲公英在我們身邊是十分常見的一種植物,當花期時它總是讓它的絨毛種子借著風力向四面八方傳播,儘管它不像降落傘那樣有一個完全密封的下落帳篷,但是它以自身獨特的結構可以飛幾百米,甚至上公裡,這讓科學家們產生了疑問。
  • 蒲公英種子的獨特飛行機制
    這種看似不可能的飛行背後是蒲公英種子獨特的飛行機制。科學家用實驗作了解答。他們構建了一個垂直的風洞,可以使種子保持在一個穩定的高度上盤旋。然後把蒲公英種子放進風洞,嘗試用長時間曝光攝影和高速成像,來觀察種子周圍的氣流變化,發現蒲公英種子上方的空氣形成了一個「分離的渦環」。「分離的渦環」是由其種子毛茸茸的冠毛所形成的一種環形的氣泡,就像漩渦一樣。
  • 科學網—蒲公英種子用「不可能」方式飛行
    蒲公英種子用「不可能」方式飛行科學家發現一種空氣動力學新機制
  • 科學家發現前所未知「不可能性」飛行方式,製造飛碟或指日可待
    雖然很多人小時候都吹過這種蓬鬆的植物種子,看著它盤旋著在風中飛向遠方,但它的飛行原理是什麼呢?為什麼看起來像一把降落傘,不,應該說是降落傘的「骷髏」,因為蒲公英的種子只有一些細長的刷毛,根本沒有降落傘最重要的結構——織物,這種輻條狀的「裸」降落傘究竟是怎麼飛起來的呢?研究人員將蒲公英的種子放到垂直的風洞中,然後用雷射照射,來可視化種子周圍的氣流。
  • 蒲公英:大自然的「最佳飛行員」
    近日,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揭示了蒲公英「飛行千裡」的秘密:在每個蒲公英種子羽狀物的上方,會形成一種特殊的結構,這種特殊結構可以幫助蒲公英在空中停留更長的時間,因此飛得更遠。
  • 蒲公英種子作文(精選五篇)
    ,一顆渴望到天空旅遊的蒲公英種子。風婆婆想帶著我到一個小洞裡去避雨,可大地母親卻不同意,只得徵詢我的建議,於是我又回到了那裡,直到現在。  這就是我,一顆快樂的蒲公英種子。  篇二:蒲公英種子作文  我是一顆蒲公英種子。秋天到了,我和我的朋友被風伯伯吹想藍天。一開始,我非常害怕,離開媽媽的懷抱感覺多不好呀!但慢慢的,我也習慣了。
  • 平常的蒲公英,科學家卻用流體動力學,尋找蒲公英棒的最佳排列!
    平常的蒲公英,科學家卻用流體動力學,尋找蒲公英棒的最佳排列!來自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特恩特大學和比薩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利用流體動力學方程來尋找蒲公英中棒的最佳排列方式。在他們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研究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其研究及其成果。
  • 1歲女童耳朵長蒲公英 醫生:種子飄進耳朵(圖)
    通過內窺鏡屏幕可清晰看到耳道內「長」出的蒲公英  今天上午,記者從首都兒科研究所獲悉,蒲公英花種進入了一名1歲4個月的女童然然(化名)的耳道,並開花生根。    花種進耳道四個月 家長沒發現  「一開始孩子就抓耳朵,我一照耳朵裡確實有東西,但掏不出來。」然然媽媽王女士告訴記者,近幾個月時間以來,孩子一直抓耳朵,但是也沒太在意。  前兩天孩子一直哭鬧不停,這才到醫院。一檢查發現,原來蒲公英種子進了孩子的耳朵並且還生根開花了。
  • 蒲公英的種子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總覺得像他們一樣的學生大部分會少一股靈氣,和那種睿智的眼神以及寬廣的視野,這些缺乏的素質並不利於他們以後自身的發展,但現在另一種想法佔據了我的頭腦,他們身上所擁有的那些品質才是他們以後成功的關鍵。奉獻精神,吃苦耐勞,能替別人著想往往是這些東西才覺得一個人的發展。同學們開學後的第一個晚上,我們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辦了一個簡單的交流會。
  • 蒲公英的種子最高上千塊一斤,農村千畝的蒲公英卻有點浪費了
    我們都知道,農村環境是特別的好的,不僅環境優美,空氣還十分的清新,幾乎沒有汙染,現在很多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是越來越好了,這些都是因為當地的產業帶動了周圍的村民們,這才使得他們能夠過上好一點的生活,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處蒲公英基地。蒲公英的種子最高上千塊一斤,農村千畝的蒲公英卻有點浪費了。
  • 蒲公英的種子鏈
    蒲公英的種子鏈是一個非常溫馨的休閒益智類手機遊戲,這款遊戲利用蒲公英傳播種子的特點創造了連接的遊戲玩法,非常簡單容易上手,各種各樣的蒲公英形狀讓玩家們十分喜歡,清新的遊戲畫面能讓我們的內心得到放鬆,很有趣。
  • 蒲公英栽培技術,蒲公英種子
    蒲公英栽培技術   蒲公英又名黃花地丁、婆婆丁、黃花苗等,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既可作為蔬菜食用,又可全草入藥,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是一種珍貴的藥食兼用型植物。蒲公英種子發芽蒲公英在春、夏、秋季均可播種。條播,按行距25-30釐米,開0.5-1釐米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播後用鋤推平。如乾旱可及時澆水。高6-8釐米時定苗。做藥用的株距一般定為20-25釐米,做菜用的株距適當密一些。  3.田間管理。注意中耕鋤草。為促進生長,要及時追肥,以氮肥為主。在開花前與結籽後澆水追肥1次,這時蒲公英葉子已完全覆蓋地面,只要拔除田間個別大草即可。
  • 日本科學家提出「蒲公英」理論,認為生命的種子遍布全宇宙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我們都知道,在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再也沒有其它的星球存在著生命,不過,科學家們通過德雷克公式(計算地外文明存在概率的一個公式)的演算,計算的結果卻表明,在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文明是非常普遍的
  • 蒲公英的秘密
    蒲公英的根呈錐形, 又長又粗, 兩側與末端生長出很多細小的纖維或細根。然而, 蒲公英的根卻具備跟多功能:肥厚的根部能夠儲存食物, 以供自身消耗, 從而生長出花朵與種子。蒲公英沒有長長的莖幹, 不過在根的頂部卻生長出一些向外擴散的綠葉, 從而形成蓮座叢。這些葉子頂端較寬, 邊緣則呈鋸齒狀。
  • 繪本| 蒲公英種子的旅行
    蒲公英種子的旅行  約瑟夫·安東尼(美) 著  克裡斯·阿伯(美) 繪  龐暘 譯     獻給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你們都是蒲公英的種子
  • 飛揚-綻放——蒲公英種子回家暨蒲公英五期結業大趴
    飛揚-綻放——蒲公英種子回家暨蒲公英五期結業大趴發起至今,從一期的31名學員到六期的68名學員,從指定學員到推薦面試製度的完善,從單純培訓女性領導力到「共建」、「共治」、「共享」的「自·組織」,憑著獨特的理念和不懈的努力,蒲公英成長為今天這樣一個擁有293名優秀種子的大家庭。蒲公英的成員,已成為或將成為具有傑出領導能力的女性,建設、維護著蒲公英這個運轉高效、充滿創意和活力的組織,並在一次次的活動中不斷升華自我。
  • 蒲公英的傳播方式,蒲公英種子傳播方式以及養護要點
    蒲公英屬於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蒲公英的花頭其實屬於個狀花序,也就是說蒲公英花是由很多小花組成的。那麼蒲公英通過什麼傳播呢,有此可見蒲公英種子通過風來傳播,這樣也是為了防止種子過於密集,下面就為大家詳細講解蒲公英的傳播方式。
  • 蒲公英種子的播種方法,5步即可完成蒲公英的種植
    蒲公英的種植可以從5步進行,首先我們要採集當年的種子進行播種這樣種植成活率最高,種植應當在春秋季節進行,在播種之前需要準備好適宜的土壤,完成種植之後一定要加強管理,確保種子發芽。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解蒲公英種子的播種方法。
  • 無人機或可借鑑蒲公英構造
    【新華社微特稿】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17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報告蒲公英種子飛行奧秘。這一新發現或有助於研發無人機。研究人員發現,蒲公英種子上方的一圈細絲之間的氣流與種子周圍的氣流之間形成壓差,產生環狀渦流,幫助蒲公英種子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