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用四川話叫 「么蛾子」。
今年,么蛾子怎麼那麼多啊?!
我說的是,一個叫諾伊曼的以色列人因為開著私人飛機去IPO路演,結果導致整個美國IPO政策趨緊、資本市場冰冷,還還得資本和媒體對國內共享辦公的商業模式產生質疑。
「 敏哥,WeWork涼涼了,國內聯合辦公應該也要涼涼了吧?」
最近,在為一些地產企業高管培訓時,總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
這是哪跟哪呀?!
因為一顆病樹,否定整片森林!就因為一個WEWORK團隊治理能力欠缺,就否定整個整個聯合辦公的價值合適嗎?!
這不是「蝴蝶效應」,這是「桃代李僵」!
那麼,究竟聯合辦公(我們業內更願意叫「共享辦公「)對資產端、企業用戶端、資本市場端有沒有價值,有那些價值?聯合辦公作為一種新興產業,能否能盈利?未來發展空間有多大?
空間研習社從2013年開始專注共享空間運營創新模式研究,一直信奉一條原則:事實勝於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為了這篇文章,我請教了幾家國內的共享辦公品牌,並通過多方渠道掌握了一些運營數據和指標,我們就用這些案例和數據回答大家的疑問。
問題一:聯合辦公對資產端(寫字樓等商業樓宇)是否有資產增值價值?
我選址了四個不同能級城市的空間來做比較,以便大家更客觀和理性的了解聯合辦公(其實國內同行更習慣叫「共享辦公」)的運營數據,我們來看看,這些共享辦公空間與周邊傳統寫字樓比較,運營坪效如何?
如圖所示,通過3個優客工場空間的運營數據,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共享辦公平均高於周邊租金坪效30%以上。
這裡選擇了3個優客工場,是因為國內真正全國布局最完整的只要優客工場(已經40多個城市布局了)。
通過以上不同城市能級的共享辦公項目運營數據,可以看出,共享辦公的坪效明顯高於周邊同類寫字樓平均租金水平。甚至像揚州這樣的空間,經常是一位難求,入駐企業,品質也多是優質團隊。可以說,對當地的創業環境改造和創業服務,起到了示範作用。
這裡想特別說明的是,有許多人把優客工場解讀為WEWORK最大的競爭對手,這其實是誤會。在國內,我們只有「友商」,沒有「對手」。以優客工場為代表的國內共享辦公,在2年前就早已找到適合中國特色的獨特運營模式(當然也有個別模仿WEWORK的也基本淘汰出局)。
他們知道,共享辦公本質是利用網際網路和相當共享理念,為企業提供空間服務和企業發展服務的服務商,他們主要圍繞國內用戶,並補充政府服務的空白,為中小企業提供資本、技術、工商稅法等全方位服務。幫助他們,通過集約化辦公和服務共享的方式節約辦公成本,同時通過社群和產業生態服務,幫助企業獲取用戶及發展必須的資源。
這與WEWORK等海外空間藉助海外REITs通路優勢,走地產金融的「跑馬圈地」模式已有明確區別。這或許也與2年來國內共享經濟遇冷後,國內企業被迫走上務實圖強有關。
國內企業對用戶更加關注,並不代表他們對資產端沒有價值,同樣再看一組數據:
事實勝於雄辯。無論是與開發商合作運營的西安倍格,還是作為租戶入駐的北京陽光100優客工場,抑或是已運營輸出模式合作的襄陽優客工場,他們對整棟樓宇的租金提升和資產價值提升都是顯著的,這些事實不容抹滅,也無需掩飾。
行業內公認,傳統寫字樓人均工位面積為10平米左右/人,而共享辦公一般為5平米左右/人,這個資產的坪效就擴大了一倍;
其次,共享空間因為工位靈活,拎包入住,可以為整棟寫字樓宇的招商提供面積補充和租客培育。
比方說,一家企業需要20人的辦公室,而傳統寫字樓恰恰暫時沒有這樣的面積,那么正好可以在共享空間滿足,而不至於租戶流失。同時,如果共享辦公的租戶因為團隊擴大,需要擴大工位,往往通過共享辦公訂製辦公場地,往往可以同樓擴租。這些隱性的增值價值還沒有統計。
問題二:聯合辦公,對入駐企業及員工的服務價值體現在哪裡?
還是舉例。
知呱呱,是一家專業提供智慧財產權服務和運營的電商平臺,為用戶提供專利申請、商標註冊、版權登記等一站式智慧財產權服務。
2016年7月2日,知呱呱入駐優客工場阿里雲社區,為優客工場品牌下所有場地的入駐企業提供專利申請、商標註冊、版權登記等「一站式」智慧財產權服務。一開始,團隊只有4個人,進來後與所有創業企業一樣最關鍵的是拓展客戶。
很快,知呱呱發現,入駐共享辦公的企業就是他們最主要的目標客戶,於是他們與優客工場商議,策劃一個為入駐企業優惠提供智慧財產權服務的活動,迅速得到優客工場各個社區的支持(我們空間研習社的所以商標服務基本上也是通過他們提供的),業績成倍提升,在此基礎上,知呱呱通過線上藉助優客工場APP推廣,線下藉助共享辦公活動區域宣講的方式,還開拓了一條獨特的獲客模式。在這樣的良性互動下,知呱呱在入駐8個月後宣布,在優客工場的平臺上獲取200餘家用戶,並獲得了優客工場的戰略投資。 「在優客工場,只要有人問起申請智慧財產權的事兒,就有人@知呱呱。」 知呱呱創始人嚴長春說。
現在,知呱呱已進入上海、深圳、成都等多個城市,只要有優客工場的地方,他們就公司開到那裡,這樣的良性互動讓企業與空間運營方雙方獲益。
這樣的例子在P2、方糖小鎮、世鰲國際、星庫空間等眾多共享辦公裡時常發生。
這主要與中國國情有關。一方面,國內政府服務與行業組織發展還在成長期,不夠完善;另一方面企業創業過程中又離不開工商註冊、稅務籌劃、辦公選址、人力資源、品牌營銷等方方面面服務。
這恰恰給了共享辦公運營商更多的服務機會,而共享辦公的社群共建機制,類似知呱呱這樣,讓用戶服務用戶的案例在國內共享辦公領域已經蔚然成風。舉例,前面提及的西安倍格矽巷因為空間體量大,而且已經構建完整的商業生態,其服務收入(非租金收入)已近50%,這也給國內共享辦公空間提供了深度服務的可能。
同時用因為辦公生態和社群服務,為企業創業提供了營銷通路和資源獲取的便利,難道這樣的空間還不叫價值服務嗎?
問題三:聯合辦公行業自己的盈利能力如何?
這個問題非常敏感,但也是大家最關心的。
不賺錢的創業就是耍流氓,這句話我還是認同的,只是得加個前提條件——時間和空間。
時間就是,項目的現金流及IRR周期如何?
我研究了倍格生態、極地國際創新中心、優客工場、方糖小鎮等品牌,得出的平均值是2-3年收回投資回報實現全面利潤;而類似商業模式的經濟型酒店大概都在4-6年。15年前,如家、漢庭、鉑濤等經濟型酒店,可能也面臨過今天共享辦公一樣的盈利質疑吧?!
空間是指,單個空間盈利,還是整體項目盈利?如果說單個空間盈利,國內絕大多數正兒八經做共享空間的品牌都能做到上面期限內下盈利(之前資本助推下盲目擴張和WEWORK這樣的財大氣粗者除外);而連鎖企業要實現規劃化發展,在拓展期,加上總部運營成本,實現企業整體利潤,則的確不易,畢竟運營從來都是「賺小費」的生意,所以規模發展期自然離不開資本的加持,這個是任何行業都比避開的話題。除非你就像做家「夫妻老婆點」的二房東,前面說過了,單空間盈利不是問題。
今年,這個行業的投資遇冷後,許多品牌真正開始抓社區運營,也敢於將選址錯誤的空間關門,這不是膽怯,而是理性之法,切莫大驚小怪。比如方糖小鎮,壯士斷腕後,通過與優客工場合作聯合託管阿里神鯨空間,找到了產品盈利的正向發展模式,這些案例今年在共享辦公行業此起彼伏,只要你放下「面子」,腳踏實地,國內的這些共享辦公企業穩步發展沒有問題。
如果再結合資本利用效率來看,共享辦公在創業領域也算輕資產服務行業,通過品牌託管等形式,像優客工場這樣的品牌,已經全面順利步入輕資產運營的快車道。
問題四:評價一種商業模式的社會價值,還要一個維度,就是「是否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
那麼,共享辦公,已經以共享為核心是共享空間模式,是否順序時代,引領未來生活方式呢?
我們還是找對標案例研究,美國和日本值得研究,尤其是同樣亞洲的日本。
那麼,日本社會是如何看到共享空間這一商業模式的呢?
在日本作家三浦展的《第4消費時代》一書中,他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有這樣一個社會,人們不再追求『經濟飛速發展』和『效益最大化』,而是享受簡約的生活方式;不再終日奔波、蝸居在大都市,而是重新發現地方的特色和自然的力量;不再努力工作拼命賺錢、苦笑鑽營如何升遷,而是幫助他人、共享快樂、獲得內心的平和與幸福。」
《第四消費時代》描述的場景就在我們身邊。
他說,日本社會正在從第三消費時代向第四消費時代全面過度(2005年-2034年為第四消費時代),而最主要的轉變就是以「共享意識「的形成為核心基礎。
在這個社會,環保節約成為一種文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自然而溫暖。這就是第4消費社會。
回過頭來看我們今天的共享辦公、共享居住、共享商業場景,不正是在推崇這樣一種節約空間資源,促進人與人之間社交和連接的生活場景嗎?這不正是「第4消費時代「的典型特徵嗎?
(共享辦公品牌BEE+開啟了圍繞辦公用戶生態的運營,退出了許多生活方式產品,深受潮流年輕人歡迎,十一期間已經烘焙房擠進2萬人。這就是第四消費時代的典型場景!)
總結
前面我們從「資產端、用戶端、企業端和社會端「四個維度解讀了共享辦公的價值,唯獨沒有從資本端分析,為什麼?
講個資本行業祖師爺的故事。
1588年,在大航海時代收穫頗豐的荷蘭7省決定脫離組織成國,並於1602年成立了一家「東印度公司「,為了籌集買船出海的錢,荷蘭人率全世界之先,發明了」股權投資「並開辦了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東印度公司的募資口號相當有煽動性:讓我們給你們去賺全世界的超額財富吧。你只要曬著太陽,聞著花香,一輩子都有用不完的錢。
為什麼這麼多人願意為未知冒險呢?因為,只要身為島國,沒有太多的自然資源,唯有創造新市場,才有機會,所以從資本誕生第一天起,資本就是為推動創新發展而生的,也是擴大生產所必須需的。但,船隊是否有所獲,光方向正確還不夠,還得選對舵手!
WEWORK的故事,不是方向的問題,而是舵手的問題。我相信,調整主帥後的WEWORK仍然值得期待。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經歷過資本寒冬的國內共享辦公創業者們,早已具備了抵禦風寒的能力,正如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臘梅,暗香浮動!
如果,您也是這樣的創業者不妨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所以的創新,都需要勇氣,都是9死一生的抗爭。他們是真正的勇士,但勇士也需要鼓勵,請給所有身邊創新的朋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