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母是「進口」的洋送子娘娘,這「老外」不僅能送子,還是小孩子的保護神。但鬼子母本來是個專吃人的惡神——母夜叉,後的釋迦牟尼感召而皈依佛教,貴婦人卻是由惡神而轉化為善神,典型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主兒,由惡神而轉化為善神,特別是漢化後,「送子」和「保佑孩子」的功能,得到了廣大的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
鬼子母的洋名叫珂利帝母,意思是「暴惡母」、「歡喜母」,俗稱鬼子母。佛經《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一說:她「既取我男女充食,則是惡賊藥叉」。她既以吃人為生,稱其為暴惡母,乃理所當然之事。經書中又說,她出生時「容貌端嚴,見者愛樂」,眾夜叉都喜歡,就給她起名叫「歡喜」。又因為她為五百鬼子之母,故俗稱「鬼子母」。在佛經上,她又被稱作「珂利帝藥叉女」。所謂「藥叉」,就是「夜叉」,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有時作為一些兇惡的女人為「母夜叉」,傳入中國以後,成為惡鬼的代稱。
佛經上講:佛祖釋迦牟尼在王舍城說法時,聽說城內來了一個叫「鬼子母」的惡女人。這女人長得端莊漂亮,還生五百個孩子。她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卻喜歡偷吃別人的孩子,弄得城中家家戶戶不得安寧,終日提心弔膽,不知如何是好。佛祖為了解救無的幼兒,就將鬼子母最小的、也是她最疼受的兒子偷著抱到竹林精舍。鬼子母失去最心愛的小兒子後,痛不欲生,只好來精舍求佛祖幫助找回自己的孩子。
佛祖對她說:「你只知道愛自己的孩子,可別人也都愛自己的孩子。誰失去了孩子都是與你一樣的傷心啊!這是因果報應。」鬼子母聽了佛祖的教海,認識到自己的罪惡,說只要能找回自己的兒子,她決心痛改前非,願保護好天下所有的孩子。佛祖把孩子還給了鬼子母,並為她規定了五戒:不殺生、不盜、不邪、不妄言、不吃不應吃的東西。從此,鬼子母果然改過自新,成了天下孩子的保護者,也成了佛教二十諸天(即護法)之一,排在第十五位。
鬼子母她老人家從古印度來到中國以後,完全被漢化了,按照中國的百姓要求茁壯成長起來。百姓總愛將其奉為送子娘娘,送子觀音來單獨禮拜。在著名的大足石刻北山一二二號窟即珂利帝母窟窟中所雕鬼子母,就是一古代漢族貴婦人的形象:頭戴鳳冠,身著敞袖圓領寶衣,腳穿雲頭鞋,坐於中式龍頭靠背椅上。左手抱一小孩,右手放在膝上。左右侍女各一。窟左壁刻一肥胖乳娘,抱一小兒,敞胸哺乳。全窟共刻小兒九個,有站有坐,或伸臂或屈腿,天真爛漫,逗人喜愛這座「珂利帝母窟」又叫「送子殿」,窟門口還刻有一副對聯:「祥麟不祚無緣嗣;成鳳偏臨積善家。」
本來按照佛教說法,人生在世就是痛苦,所謂「苦海無邊」。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求得解脫,即跳出「六道輪迴」,不生不死。主張不生,即不能要子,這與中國傳統的儒家忠孝思想相違背。因此從漢至唐,儒、釋之間曾多次進行激烈論爭。有時論爭的結果對佛教很不利,佛教徒為了擺脫困境,便對儒家忠孝等觀點進行了一些讓步,吸收了儒家的一些說法,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儒釋合流,以至後來的儒釋道三教合一。於是佛教中出現了掌管人間生育的菩薩,鬼子母即為其一。
其實,送子娘娘也並非是中國的「專利」,其他國家和民族也有一些自己的送子娘娘,只是風格各異罷了。如法國著名的楓丹白露宮中,至今還保存一尊法式送子娘娘。這一尊奇特的大理石雕像,為健美的法國女性,面含微笑,雙臂展開,雙手託在腦後,眼睛凝視著遠方。與中國送子娘娘然不同的是,這位洋娘娘是赤身裸體的,最奇絕的是,從她那聖潔的胸直到腿下,共有三排豐滿鼓脹的乳房,每排五個,總共有十五個乳房,身上趴著四五個嬰兒,有的在吸吮乳汁,有的在嬉戲玩要。奇特的雕像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這一點,說明外國貴婦人也很崇拜送子女神。只是國外的洋送子娘娘,在品種和數量上遠遠比不上中國。我們有著濃厚的多子多福的文化底蘊,以及地域廣大,人口眾多,這都為送子娘娘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洋」送子娘娘來到中國以後,也必須走漢化和世俗化的路子,而後普天同慶,保佑人類繁衍昌盛,共創美好。(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