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輪迴真的存在嗎?通常來講,我們都不會認為「輪迴」與科學有什麼聯繫,然而或許你不知道的是,有一個科學理論暗示了「輪迴」可能真的存在,但與想像中的不大一樣,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19世紀中葉,熱力學第二定律橫空出世,隨後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熵增定律。簡而言之,「熵」就是指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熵」越高其混亂程度就越高,熵增定律指出,在不被外界幹擾的情況下,一個孤立系統的「熵」總是會有增加的趨勢,直到其混亂程度達到最大。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我們將一滴墨水滴入一杯水中之後,這滴墨水就會漸漸地擴散,一直到這杯水全部變成同樣的顏色,該現象用熵增定律來解釋就是,這個系統中的「熵」一直在增加,最終達到最大。
根據熵增定律可以推測出,由於宇宙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孤立系統,因此宇宙也會遵循熵增定律,如果真是這樣,隨著混亂程度的不斷增加,宇宙的最終命運就將會是「一潭死水」,並且永遠都不會再有任何的變化。
這樣的結局無疑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因此在熵增定律提出之後,有不少的科學家都試圖找到該科學理論的漏洞。著名的數學家亨利·龐加萊也是其中的一員,他指出熵增定律並不適用於微觀粒子,不管孤立系統中的微觀粒子的運動有多混亂,只要有足夠長的時間,它們就會在未來的某一個瞬間全部回到初始的狀態。
(亨利·龐加萊)
該科學理論被稱為「龐加萊回歸」,這應該如何理解呢?想像一下,假如我們在一個與外界完全隔絕的空間裡,放入一個隨機運動的微觀粒子,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遲早是會在某一個瞬間回到其初始位置,而假如我們放入兩個微觀粒子,它們也會在未來某一個瞬間同時回到初始位置,但需要更多的時間。以此類推,就算是我們放入一大堆的微觀粒子,這樣的情況同樣也會發生,只不過需要更加漫長的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龐加萊回歸」是一個已被證明的科學理論,早在1895年的時候,龐加萊本人就首次證明了「龐加萊回歸」,而在2018年,一個來自維也納大學的研究團隊更是證明了,在量子系統中同樣也存在「龐加萊回歸」。
由此可見,「龐加萊回歸」可以說是熵增定律的「勁敵」,但其意義卻並不只如此,仔細思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已被證明的科學理論,暗示了宇宙在無限循環,也就是說,它暗示了「輪迴」可能真的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請看以下的推測。
注意,這只是一種「腦洞大開」的推測,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從本質上講,包括生命在內的宇宙萬物都是由難以計數的微觀粒子構成,這就意味著,我們在現在的這一瞬間所感受的一切,其實都是這些微觀粒子的一種特定的隨機組合形式,我們可以將其稱為「組合A」。在下一個瞬間,「組合A」就會發生改變(因為微觀粒子隨時都在運動),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地變得「面目全非」。
由於宇宙可以看作是一個孤立系統,那麼根據「龐加萊回歸」的原理,在未來的某一個瞬間,宇宙中的所有微觀粒子又會重新組合成「組合A」,在那個時候,所有的一切都會再次重現,然後又漸漸地變得「面目全非」,直到出現下一次「龐加萊回歸」。
這就是該科學理論所暗示的「輪迴」,可以看到,這與想像中的不大一樣。
顯而易見的是,因為宇宙中微觀粒子的數量極為龐大,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必定需要漫長得難以想像的時間,具體是多少呢?對此有研究者給出了一個參考答案:10^(10^(10^(10^2.08)))年。
關於這個數字,我們可以理解為,它等於10的x次方,x又等於10的y次方,y又等於10的z次方,而z則等於10的2.08次方,大約為1後面跟上120個零。
可以想像的是,假如宇宙真是在這樣無限循環,那麼在非常非常遙遠的未來,以及在非常非常遙遠的過去,都會有一個一模一樣的你,在閱讀著一模一樣的文章,並且對此給出一模一樣的點評。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