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樂有助治療中風

2020-11-27 央視網

    中風具有發病急、常留後遺症和死亡率高等特點,是醫學界公認的頑疾。芬蘭研究人員在20日出版的英國《腦》雜誌上發表文章說,如果給中風病人每天聽幾小時他喜愛的音樂,將大大有利於病人身體痊癒。

    實驗表明,與沒經過「音樂治療」的中風病人相比,大多數經過「音樂治療」的中風病人語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注意力也明顯增強。

    聽音樂實驗

    此項研究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心理系博士生泰波·塞爾凱默主持,共對60名平均年齡60歲以下的中風病人進行分組實驗,整個過程從2004年3月持續到2006年5月。最終有54名病人完成實驗。

    研究人員挑選了在實驗前一周中風的病人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對中風病人參加實驗前的各項能力進行測試,發現這些人大多行動不便、記憶力受損、注意力難以集中。

    然後研究人員將實驗對象隨機分成3組:第一組病人每天至少花兩個小時聽音樂——大多數人選擇英語或芬蘭語流行歌曲;第二組病人每天聽不配音樂的有聲讀物;第三組病人什麼都不聽。

    實驗對象隨後接受一系列感官和心理測試,並分別在3個月和6個月後再次接受測試。

    音樂療效大

    3個月後的測試結果表明,60%聽音樂的病人語言能力得到提高,而這一比例在收聽有聲讀物的病人和什麼都不聽的病人中分別為18%和29%。

    6個月後,上述實驗結果得到確認。塞爾凱默說,給實驗對象聽的音樂中63%帶歌詞,但鑑於只聽有聲讀物的病人治療效果不明顯,他認為是音樂或至少是音樂與歌詞共同作用,才對中風病人產生了明顯療效。

    早在塞爾凱默之前,已有不少研究團體成功證明聽音樂能幫助治療患有孤獨症、精神分裂症和痴呆症的病人。「但音樂被證明對腦損傷病人恢復健康有積極作用還屬首次,」塞爾凱默說。

    但他特別聲明,「音樂療法」在被系統用於治療中風病人前須經大量臨床觀察,「這種療法不一定對所有病人適用」。

    多巴胺是關鍵

    對於音樂的神奇功效,塞爾凱默解釋說,當音樂刺激大腦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主要負責愉悅情緒的信息傳遞。

    先前研究證明,大量分泌多巴胺能夠增強記憶和注意力,並可加快大腦信息處理速度,使人感覺更加靈敏。

    此外,音樂還可直接刺激大腦受損區域,使大腦主動修復並更新受損神經網絡。

    「中風病人每天僅有四分之一的時間用於治療,其餘時間他們往往呆在房間裡,非常懶散,很少與人互動」,這樣非常不利於治療,塞爾凱默說。

    法新社20日在報導中說,如果「音樂療法」被證明可行,這項研究將為治療中風提供一條更簡單、更經濟的思路。(王若遙)

責編:劉立

相關焦點

  • 中風患者的福音:刺激大腦神經或有助身體恢復
    原標題:中風患者的福音:刺激大腦神經或有助身體恢復 中風後會影響記憶力、活動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   中新網8月20日電 據外媒19日報導,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刺激大腦主管運動部分的神經可能有助於改善中風後的恢復。
  • 多聽音樂沒毛病!研究發現音樂療法有助於中風患者康復
    3月6日,據外媒報導,英國安格利亞羅斯金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音樂治療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康復以及他們的情緒都有積極的影響。腦卒中俗稱「中風」,目前已成世界範圍內致死第二大原因、致殘第三大原因。
  • 中風能中醫治療嗎?專家:有一定治療效果
    原標題:中風能中醫治療嗎?專家:有一定治療效果   據悉,在我國,腦中風已超過惡性腫瘤成為第一致死病因,每年有150萬人死於腦中風,同時也是中國成年人殘疾的首要原因。   卒中俗稱中風,根據病情輕重,分為大中風和小中風。大中風病情嚴重,多為腦梗死。
  • 全世界每年有550萬人死於中風,幹細胞成為治療中風新選擇
    2020年10月7日,《幹細胞轉化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了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新途徑。研究發現羊水幹細胞可以恢復神經的可塑性——大腦的變化和適應能力,提高認知,取代由於缺血性中風導致的神經元受損或丟失。
  • 國際最新研究:血液置換可減輕小鼠中風症狀或促中風治療
    中新網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神經科學研究論文稱,使用從健康小鼠身上獲得的全血置換中風模型小鼠的血液,可以減輕後者的中風症狀。這一發現或能推動開發治療中風的方法。中風會造成血腦屏障的破壞,也會引起腦外的全身反應。
  • 中風後遺症有哪些症狀?中風後遺症能好嗎?中藥治療腦中風治癒率85%...
    中風「又名「腦卒中」,是中國常見的疾病之一。我國每年中風新發病例超過350萬[1] ,目前已成為我國致死排名第1位的疾病。即使倖存下來,患者大多會出現中風後遺症, 75%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殘疾、部分或全部喪失獨立生活和勞動能力。 中風後遺症有哪些症狀?
  • 腦梗塞中風還能康復嗎?如何治療好?
    說說我爸腦梗塞中風後康復的經歷,我是山東泰安人,在今年7月的時候,爸爸突發腦梗塞,一家人陷入恐慌之中。親身體會過親人大病才知道什麼叫煎熬,幸運的是,這段煎熬結束了,在濟南復元康復醫院通過治療爸爸已經康復了。
  • 中風後遺症很痛風?這6種治療方法要謹記,做好康復治療是關鍵
    中風後遺症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比原發疾病更加痛苦的一種症狀,因為痛風后遺症往往會導致患者偏癱,出現肢體功能不全,並且還會伴有口眼歪斜的症狀。通常也就需要在出現中風後遺症的早期及時進行康復治療,否則是很容易導致患者終身半身不遂的。
  • 67歲腦中風患者幹細胞治療後效果明顯!
    目前對中風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通過溶解或移除血塊或其它方式疏通阻塞,以恢復受中風影響的部分大腦的血液流通,如取出血凝塊和藥物溶栓,但這些治療方法對許多患者來說很難實現。 幹細胞治療中風所涉及的基本機制包括抗凋亡、抗炎、促進血管和神經的再生、形成新的神經細胞和神經迴路、抗氧化和血腦屏障的保護。研究表明幹細胞能夠修復受損的神經組織,具有治療腦中風後遺症的潛力。
  • 麻省總醫院在Covid-19大流行時如何繼續急性中風治療?
    神經科病人也是如此,中風患者尋求治療的人數下降非常令人感到擔憂,病人擔心醫院為了避免他們暴露於COVID-19,會被故意不把他們住進需要的重症監護病房。麻省總醫院(Mass General Hospital)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的中風服務和血管內神經和神經重症監護專家,主任Thabele Leslie-Mazwi醫生說,患者應該知道,即使在大流行高峰期我們也可以進行緊急治療(如中風),而且他們也不要因為擔心在醫院暴露COVID-19而在呆在家中耽誤治療,我們幾個月前就做好了前瞻性的準備,即在大流行期間如何處理COVID-19
  • 向大腦精準靶向注射幹細胞治療中風臨床研究獲FDA批准
    中風又叫腦卒中,分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兩種類型,是造成全世界致死和致殘的第二大常見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世界每年有1500萬人患腦卒中,造成約500萬人死亡和約500萬人永久性喪失活動能力。由於中風會引起腦細胞發生不可逆性死亡,傳統的治療方法療效並不理想。
  • 香港著名男星中風半身癱瘓後仍在治療,感謝古天樂出手幫助
    本文編輯劇透社:issac未經授權嚴禁轉載,發現抄襲者將進行全網投訴現年59歲的香港著名影星、綠葉演員李健仁早前因不幸中風,導致半身癱瘓。因此他的身體健康問題一直成為外界所關注的焦點,非常令人擔心。據港媒最新報導,今日李健仁也是罕見透過社交媒體發文,透露了他目前的身體狀況,引發網友熱議。
  • 什麼叫做「小中風」 小中風五大症狀經常出現
    寒冷季節也是中風的高發季節,而中風死亡率和致殘率都很高,發生中風之後想要身體完好無損,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在發生中風之前的幾小時或幾天,身體往往會出現一些症狀,這也稱為小中風。小中風又稱為中風預兆,一般患者在發生小中風後1-2周內會發生大中風,而如果能夠在小中風發作時及時治療,那麼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中風危害。
  • MDPI|中風治療新探索:人類胚胎幹細胞衍生球狀神經團靶向給藥治療
    中風,一種由腦部供血中斷或大量減少造成的腦部損傷,已逐漸成為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這種疾病發病急,病死率高,因此,中風被認為是緊急醫療事件,需要即時診斷和治療。目前,醫學界仍未發現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鼓勵民眾多了解相關知識,「防範於未然」。 所有中風病患中,有自發性腦出血病狀的患者佔到了10–20%。對此,醫療界一般採用保守的治療方法,如控制血壓,滲透性血腫水腫的滲透療法以及外科手術治療和康複方案,來幫助患者恢復獨立生活的能力。
  • 科學家稱樂觀思維有助預防二次中風:健康信念很重要
    參考消息網2月1日報導 英媒稱,一項研究表明,相信你能夠保護自己免於再次中風,可能確實能讓你避免中風。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1月30日報導,研究人員在對有中風史的患者進行調查後發現,那些認為自己有能力控制病情的人,血壓降幅最大。報導稱,科學家們在火奴魯魯舉行的美國中風協會國際卒中大會上宣布了這項研究成果。
  • 小中風是中風發生的前兆嗎?出現這些症狀千萬別大意!
    大家都聽說過中風,但是卻對小中風不甚了解,那麼到底什麼是小中風呢?為做到早發現和早治療小中風,家庭醫生在線採訪了廣東省中醫院腦病科大學城醫院主治醫師許浩遊,他就此做了詳細的回答。   小中風是中風發生的前兆嗎?   什麼是小中風?許浩遊主治醫師指出,小中風是中醫的一個概念。
  •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2019-02-26 14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供圖   中新網上海2月26日電 (鄭瑩瑩 徐明睿)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26日發布消息,該所的錢友存課題組最新研究發現單增李斯特菌通過誘導巨噬細胞發生線粒體自噬反應,來促進自身的存活,為抗感染治療提供新的分子靶點和治療思路,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學
  • 為什麼聽音樂很有感覺?
    當你聽音樂的時候,身體和大腦會發生一些變化——心跳加快,手掌出汗,大腦的顳橫回(Heschl's gyrus)就像聖誕樹一樣亮起來。但是,為什麼像音樂這樣抽象的東西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呢?這個問題困擾科學家幾十年。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小組對音樂如何影響聽眾的大腦、身體和情感展開研究。
  •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抗癌藥有助治療重症肝硬化
    原標題:一種抗癌藥有助治療重症肝硬化 新華社東京1月1日電(記者 華義)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原本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可能對重症肝硬化也有效果。 重症肝硬化患者的肝臟往往會出現纖維化,肝臟纖維蓄積,妨礙肝細胞再生。目前尚無有效藥物來抑制這種症狀。